高路
據報道,杭州余杭區(qū)臨平梅堰路13號小區(qū)是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qū),“花仙”阿姨盛超敏一家居住在3樓,在露臺上因地制宜弄了個不大不小的花園。從2001年搬到這里,盛超敏阿姨就用剩菜剩飯、瓜果菜葉、魚鱗內臟這些易腐垃圾培育肥料種植花草,沒丟過一點易腐垃圾。20年堅持,換來的是滿園春色,瓜果飄香。
無獨有偶,杭州上城區(qū)望江街道近江西園社區(qū)也有一位叫趙建榮的環(huán)保達人。他將易腐垃圾制成環(huán)保酵素,可用來洗碗、澆花、凈化下水道和清新空氣。他將環(huán)保酵素送給社區(qū)、學校、幼兒園、兒童福利院、敬老院。
盛阿姨以天地為爐,遵從自然法則,而趙大爺則使用現代技術。兩人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兩人變廢為寶,愛護生存環(huán)境,與綠色同行,與健康相伴,主動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將平凡生活過出了與眾不同的滋味??纯疵刻斐鞘挟a生的巨量垃圾,以及為消化這些垃圾付出的代價,就能知道像他們這樣“變廢為寶”的做法有重要的意義。
易腐垃圾是每個城市面臨的挑戰(zhàn),消化這些垃圾需要投入巨資,需要將珍貴的土地變成一個個垃圾填埋場。如今,我們還推行垃圾分類,全社會動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對垃圾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其實就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上。比如像盛阿姨和趙大爺一樣變廢為寶,比如遵守規(guī)則做好垃圾分類。
他們是如何做到長久堅持的呢?兩位老人的經歷告訴我們,當一件事成為愛好、成為習慣,融入日常生活中時,它具有的能量超乎想象,才有可能一直堅持下去。兩人這么多年來做的事,旁人看起來又乏味又臟,可是在老人眼里一定挺有趣。
對于愛衛(wèi)活動來說,來自行政、法律方面以及社會力量的推動雖有必要,但都是外部因素,最好的辦法是將活動宗旨和人們感興趣的生活方式相融合,才會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選自《錢江晚報》)
【素材解讀】
兩位老人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可能:處理垃圾,可以不運去垃圾填埋場,而是轉化成日常生活的快樂。我們也許不像盛阿姨那樣有個大露臺可以用來種植花草以便處理易腐垃圾,也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像趙大爺一樣學習并應用現代技術,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好垃圾分類,打造低碳生活;做好個人防護,預防病毒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