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善維
(廣西大學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張鵬展(1760—1827),字從中,號惺齋,又號南崧,廣西上林縣人,是清代乾嘉時期大臣、學者、詩人。近年來,學術界掀起了對張鵬展進行研究的一股熱潮。歐陽若修《壯族文學史》(1986)、《廣西百代詩蹤》(1995)、王德明《清代粵西文學家族研究》(2013)、梁揚《清代廣西作家群研究》(2014)等著作,王德明《廣西鄉(xiāng)邦文學研究意識的覺醒與發(fā)展》(2010)、《論上林張氏家族的文學創(chuàng)作》(2009)、黃紹清《論張鵬展的故土風物詩》(2005)等論文對張鵬展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文學影響已有初步研究。傅璇琮《中國詩學大辭典》(1999)、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2001)、李陶《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代近代文學作品選》(2005)、李靈年《清人別集總目》(2008)、顧紹柏《廣西歷代文獻提要選編》(2009)等研究成果對張鵬展的部分著述做了簡要評析,推動了對張鵬展的研究。然而,學術界對張鵬展今存文學作品仍缺乏系統(tǒng)地輯佚、整理,對張鵬展著述缺乏系統(tǒng)梳理與考證,未能全面展現(xiàn)其學術成就,頗令人遺憾,故筆者試對張鵬展的著述及其成就進行初步探討。
《谷詒堂全集》是張鵬展的詩文別集。1934年由廣西統(tǒng)計局刊行的《廣西省述作目錄》著錄有《谷詒堂全集》,其注云“本局存抄本三冊”。同年,黃誠沅編纂的《上林縣志》卷十三著錄為:“《谷詒堂全集》,六卷,刊存,清張鵬展撰,合詩文、筆記、制藝統(tǒng)為一編。”同年刊行的《廣西近代經(jīng)籍志》卷四記載“《谷詒堂全集》六卷,武緣韋氏藏本”,“武緣韋氏”當指韋豐華??梢?0世紀30年代《谷詒堂全集》抄本與刻本并存,廣西統(tǒng)計局所藏三冊為抄本,而韋豐華收藏、黃誠沅所見或為六卷刻本。今所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藏殘卷《谷詒堂全集》為1962年抄本,原書六卷,如今只遺存目錄及卷一。扉頁分別鈐“廣西僮族自治區(qū)第二圖書館藏書部”藍印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藏書”紅印。根據(jù)目錄,可知張鵬展畢生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模,其中賦5篇,頌1篇,詩歌400首,序、記、傳、論、書、祭文、碑志以及疏引題跋等散文65篇,雜述150則,制藝文111篇。今存詩歌61首,賦5首,頌1首,對于探究張鵬展生平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特殊文獻價值。梁章鉅編《三管英靈集》卷三十收錄張鵬展詩歌59首,其中與廣西圖書館藏本《谷詒堂全集》重復的有25首,從排列順序來看,兩者大致相同,可以推斷梁章鉅所選張詩乃源自《谷詒堂全集》。上述兩種文獻存錄張鵬展詩歌共95首。
除了見于殘本《谷詒堂存全集》、梁章鉅《三管英靈集》,張鵬展的部分文學作品還幸存于各版《上林縣志》《賓州志》以及清人詩話之中。韋豐華《今是山房吟余瑣記》多記載閱讀張鵬展《谷詒堂存稿》的感受,反映了張詩對韋豐華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韋豐華評析張鵬展詩歌十幾首,其中未見于殘本《谷詒堂全集》或《三管英靈集》的有9首,分別為《庚午奉命典試山左將發(fā)榜仍用前韻》1首、《題趙萃園春江泛櫂圖》4首、《次韻和汪云任郡伯題聽荷小閣》4首。方志文獻存錄4首,亦選自《谷詒堂存稿》。清光緒十二年刻本《賓州志·藝文志》記載《秋日偕宗弟廷仰廷鑒游白鶴觀》七律2首。黃世德纂修光緒版《上林縣志》卷十收錄張詩十幾首,而《鏌铘關》《豬頭山》2首為殘本《谷詒堂全集》和《三管英靈集》所缺,民國《上林縣志》卷十五載有此二首詩。
另外,部分詩歌或殘句則見于出土文物或其他文獻。據(jù)蒙成干《賓陽舊聞實錄》記載,1962年張母廖氏墓中出土御賜折疊扇一把,存錄張氏七律詩2首,題為《甲寅端陽前二日上賜折疊因書七律二首呈慈母大人》。清嘉慶刻本《汪氏鑒古齋墨藪》存錄張鵬展詩歌1首,原詩無題,筆者擬以《題汪氏鑒古齋墨藪》錄之:“此事句臚擅,黚香世所夸。君房曾著苑,承晏自名家。春暖碧螺雨,煙晴紫玉華。補天余煉石,珍重慎涂鴉。”詩的落款為:“竹坡先生雅正。南崧張鵬展?!保?]回文楹聯(lián)一副。據(jù)民國《上林縣志》卷十六載:“張南崧先生嘗于三里城隍廟戲臺題一回文楹聯(lián),循環(huán)疊誦,各成七絕一首,匠心獨運,巧不可階。錄之:‘逸板敲歌鶯囀律催花密,輕衣舞步燕飛晴拂袖橫?!薄吨袊鴳蚯尽V西卷》亦記載道:“清嘉慶二十五年,即1820年,張鵬展退隱故里時作?!保?]張鵬展有遺題《題趙清獻焚香圖》及遺句“平生琴鶴跡,獨夜枕衾前”。嘉慶二十四年(1819)張鵬展六十歲壽辰,弟子韋天寶獻詩《祝南崧師壽并序》,有注云:“先生耿介自守,嘗題趙清獻《焚香圖》,有‘平生琴鶴跡,獨夜枕衾前’之句,蓋實錄也。又每言‘君恩高厚,吾以書生見用,報稱殊難,常思引退’?!边z題《哭吳夫子詩二十韻》。據(jù)同治《高安縣志》載:“吳燦章,字慶云,號樂齋,黃溪人,以太學生授柳州府經(jīng)歷,廉能有聲。乾隆乙未委署上林令邑?!率思揖樱^不一謁公庭,卒年七十有一。大理寺卿張鵬展,其宰上林時所拔案首也,有《哭吳夫子詩二十韻》并為之傳?!贝嗽娊褚巡淮?。
《谷詒堂全集》今存詩歌111首,其中古體詩61首、近體詩50首,古、近體詩大致平分秋色。另有楹聯(lián)一副、遺句一句、遺題二題。此外,還有賦五首,即《圣駕再詣盛京祗謁祖陵禮成恭賦謹序》《圣駕臨幸翰林院禮成恭賦謹序》《平秩南訛賦》《太常仙蝶賦》《烹葵及菽賦》;頌1首,即《皇上六旬萬壽恭頌謹序》。據(jù)《谷詒堂全集》目錄,張鵬展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散文,包括各類序、記、傳、論、書、祭文、碑志以及疏、引、題、跋等。比如《陳民風吏治疏》《嶠西詩鈔序》及其《凡例》[3]《山左詩續(xù)鈔序》及其《凡例》《山左詩補鈔序》[4]《讀鑒繹義自序》[5],以及道光《賓州志敘例》[6]《三里文昌樓匯水書院記》[7]《蒙大賚公墓志銘》[8]《題黃體正江村竹閣圖敘》[9]《聊齋詩集序》①嘉慶十八年(1813),張鵬展應蒲松齡五世孫蒲庭橘之請,為《聊齋詩集》作序,高度評價了蒲松齡的詩詞成就。該文見路大荒整理《蒲松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6頁)?!额}李秉綬重刻劉仙像》②嘉慶十二年(1807)四月,李秉綬請姜樸園重刻南溪山劉仙像,張鵬展應李秉綬之請,為新刻劉仙像題跋,今存?!额}陳氏南昌舊園圖》①嘉慶二十年(1815),張鵬展為《陳氏南昌舊園圖》題跋。南昌舊園圖見于上海道明拍賣公司2008年秋季拍賣會,為手卷設色紙本,繪者朱鶴年,除了陳用光的自題,題跋的還有翁方綱、韓克均、曹振鏞、宋湘、李宗瀚、葉紹本、潘世恩、劉嗣綰、董國華、潘恭辰、潘儲璠、鮑桂星、董桂敷、陳均、戴延衸、查淳、張鵬展、言朝標、陳煦、顏皋、楊懌曾、莊仲方,均為當世名家。翁方綱題跋在嘉慶十八年(1813),圖上有翁方綱引首:“新城陳氏南昌舊園,此園今無知者久矣,偶為石士話此,因?qū)僖霸茷樽鲌D。嘉慶癸酉春三月十二日,方綱?!庇治谭骄V題簽條:“陳氏南昌舊園圖,覃溪題?!睆堸i展題跋在嘉慶二十年(1815),有“乙亥臘月既望,應石士館丈屬,南崧弟張鵬展”一語,鈐“南崧”“張鵬展印”?!额}牟應震毛詩古韻序》②嘉慶十九年(1814),張鵬展為清代音韻學家牟應震的著作《毛詩古韻》作序,該文見牟應震《毛詩古韻》,清嘉慶刻、道光二十九年至咸豐五年朱廷相、朱畹重修《毛詩質(zhì)疑》六種本。等。
又據(jù)民國《上林縣志》所載,張鵬展尚有《離騷經(jīng)注》《芝音山房詩存》《張南崧詩摘鈔》,今未見?!稄埬厢略娬n》“凡五律十九首,七律三十一首,皆游行他鄉(xiāng)題贈、吊古之作”[10]。
除了創(chuàng)作大量文學作品,張鵬展還編纂了兩部地域詩歌總集,即《國朝山左詩續(xù)鈔》《嶠西詩鈔》,不僅為山東、廣西兩地保存了珍貴的詩學文獻,更通過采詩宣風,引領嘉道詩壇風尚,具有重要的詩學批評史意義。
《國朝山左詩續(xù)鈔》為張鵬展任山東學政時(1810—1813)所編纂,是清代山東詩學文獻承上啟下的詩歌總集,上承盧見增《國朝山左詩鈔》,下啟余正酉《國朝山左詩匯鈔后集》。該書2函16冊,版框高16.6厘米,寬14.3厘米,10行21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書名頁左下方題“四照樓藏板”,《續(xù)鈔》計32卷,后附有《補鈔》4卷。傅璇琮指出:“其體例與《國朝山左詩鈔》同。鑒于盧編有所遺漏,此集開端仍從清初順治間起,終于嘉慶中葉。所錄一千余家,基本上以科名為次序。卷三十收‘閨秀’,三十一、三十二卷為‘流寓’‘方外’‘鬼仙’。每人皆附小傳與評論。”[11]《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編次體例悉依舊章,間有渻益,亦復精審。”王培荀稱其“搜羅之富不減于前,且有國初人前鈔未及收,至此復錄,先生之為功吾鄉(xiāng)非淺也”[12]。清嘉慶十八年(1813)四照樓藏板《國朝山左詩續(xù)鈔》的海內(nèi)外流存情況見表1。
表1 《國朝山左詩續(xù)鈔》海內(nèi)外流存情況
《嶠西詩鈔》刊刻于道光二年(1822),一函八冊,共二十一卷,封面有“清遠樓藏板”“翻刻必究”字樣,刻本。該書版框高18.5厘米,寬13.3厘米,9行21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單邊魚尾,白口。張鵬展從嘉慶十八年(1813)起搜羅、編纂嶠西遺詩,至道光二年(1822)付梓,前后歷時十年。故梁章鉅《三管英靈集序》稱:“粵西詩向無匯集,上林張南崧通政始有《嶠西詩鈔》之刻,征采閱十年而成,創(chuàng)辟之功勤矣?!绷味β曉凇毒?qū)W齋論詩絕句》中說:“遺緒難忘重嶠西,半生辛苦遍搜稽?!痹撯n網(wǎng)羅繁富,上起明之蔣冕,下迄嘉慶,收錄詩人259家,詩歌近2000首,各附小傳,間加評語,梁章鉅《三管詩話》以此編為大備。1944年,《嶠西詩鈔》重刊,鉛排本,今國家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等有藏?!秿髟娾n》兩度出版,民間手抄本不計其數(shù),且為近代著名藏書家徐乃昌、孫殿起收藏,流傳十分廣泛。梁章鉅《三管英靈集》、況周頤《粵西詞見》、呂集義《廣西詩征丙編》等后世詩學、詞學選本無不以此為模范。《嶠西詩鈔》海內(nèi)外流存情況見表2。
表2 《嶠西詩鈔》海內(nèi)外流存情況
《讀鑒繹義》,又稱《讀鑒繹經(jīng)》①據(jù)清人黃體正《帶江園小草》載:“所著《讀鑒繹經(jīng)》,斷史,卓然可傳?!庇纱丝芍撝髟蹲x鑒繹經(jīng)》。,作為清代重要的理學、通鑒學著作,是張鵬展苦心孤詣、上下求索二十多年的思想結晶。道光五年(1825)初稿完成,道光十七年(1837)由桂林楊博文堂刻刷,谷詒堂藏板,32卷。一函八冊,一行22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桂林圖書館以及日本東洋文庫等均有收藏,其中國家圖書館藏本鈐“編譯圖書局藏”印。該書引《明通鑒綱目三編》原文,述古引經(jīng),廣征博采,評史議事。所載史實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迄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独m(xù)修四庫全書總目》對其評價頗高,認為“其書于當時事跡頗能探本尋源,推見至隱,其所論斷亦能平情切理,折衷至當,而無苛刻之失。至于一切大政,若升袝、祭葬、建儲、宗藩、立相、命將、銓選、科舉、賦役、鹽法、茶馬、屯田、漕運、水利、軍政、刑法、錢幣諸事,以及信異端、崇浮華、委任勛戚、封禁險要等害,莫不窮源溯流,洞究利害。而于大禮一議,引《春秋》為人后之義,以糾楊廷和之失;水田一事,舉職方同貫利之理,以折徐貞明之疏。在史論中,誠一有關治道之書也。其自序云‘管窺蠡測閱二十余年’,已可征其于此書用力之深矣”。清代學者汪廷珍《讀鑒繹義序》云:“廷珍讀之卒業(yè),竊謂在近儒中精核宏達似顧亭林,而其術不疎切、近平實似呂叔簡,而其文尤雅洵,為天下不可無之書,而后之有志于明體達用之學,必有取于此也?!泵駠鴮W者黃誠沅、李任仁皆推重張鵬展《讀鑒繹義》,黃氏認為:“是書就前代之事以發(fā)揮議論,語多新創(chuàng),而于理則醇,可為讀史之資?!保?3]李氏則稱:“有清一代,廣西的理學,可以高熊征、陳宏謀、謝濟世、張鵬展四人為代表?!瓘堉蹲x鑒繹義》一書,就事引申,而折衷于六經(jīng),亦為世所推重?!保?4]
《賓州志》是張鵬展晚年應賓州知州耿省修延聘而編纂的,刊刻于道光五年,二十四卷,今不存。耿省修在《賓州志序》中提到:“自愧非作史才,不敢司筆削,延通政張南崧先生總其事。先生祖籍賓,后改隸上林,于州之事聞見較詳。曩官京師,簪豪史館,直諫壇,條陳時事,于國計民生能舉其大。又以試使偏游沈陽、滇南、山左諸勝地,有龍門之閱歷。其家藏書甚富,故能證據(jù)今古,得其折衷。而修亦以案牘余閑,謬參裁訂,閱寒暑一周,始克蕆事,凡二十四卷,體例依前志,稍為變通?!保?5]光緒年間重修的《賓州志》,延續(xù)道光本體例和基本內(nèi)容,故楊椿在《續(xù)修賓州志序》中稱道光本《賓州志》體例完備,“受而讀之,知為上林張南崧先生秉筆。先生原籍賓陽,歷官清要,晚承致仕家居。應前知州耿君遜軒聘總纂。此志分門別戶,燦若列眉,紀載詳明,洵鉅制也。”《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稱其“以邊邑志乘,能贍博如此,亦不可多得者矣”。
張鵬展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登進士第,五十五年散館,選翰林院檢討,直至嘉慶四年(1799)轉(zhuǎn)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在翰苑歷時十年,參與了諸多史冊典籍的編校及乾隆朝實錄的纂修。清嘉慶間內(nèi)府抄本《清高宗純皇帝實錄》成書于嘉慶十二年,其書“協(xié)修漢文”條載:“前國子監(jiān)祭酒、今任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溫汝適,前任翰林院檢討、太常寺少卿臣張鵬展。”可見張鵬展在《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纂修過程中主要負責協(xié)修漢文。張鵬展還參與編校清嘉慶元年武英殿聚珍本《尚書詳解》,此書由宋人夏僎撰寫,清高宗乾隆作序,今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此外,張鵬展還有一部教育著作。馬國翰在《玉函山房藏書簿錄》中著錄了張鵬展《館課存稿》一卷,但如今已不存。其解題云:“皆在詞館所作試帖,督學山左時刊?!保?6]“詞館”指翰林院,而四照樓為清代山東學政衙門所在地,嘉慶十六年至十八年張鵬展任山東學政,即在此地辦公?!案呙茉娕伞痹娙藙⒋笥^于乾隆末年有《山左學署八詠與阮督學同作》,詩為與時任山東學政的阮元①清代學者阮元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至六十年八月任山東學政。唱和之作,其一《四照樓》云:“秋水橫素波,群山入推蕩。讀書居此中,一覽盡萬家。”[17]由此可見,山東學政衙門四照樓的地理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處于湖光山色之中,是一個理想的讀書治學之所。而學政的職責為“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之政令”,代表皇帝到地方“衡文課士”,為國家教育士人、管理學校、選拔人才,其地位僅次于軍政大員總督和巡撫。
綜上所述,張鵬展的著述主要涵蓋文學、理學、史學等領域。文學方面,張鵬展畢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400余首、散文60余篇、制藝文100余篇、賦頌6篇等,大多收錄在《谷詒堂全集》。從體裁上看,張鵬展對詩、賦、散文等體裁都較為擅長。從風格上看,張鵬展的詩歌以古樸、性真見稱,韋豐華認為張詩“雖用泛常語,亦覺真切有味”[18];而其散文尤以重視經(jīng)世、關注民生的奏疏而名聞天下,黃體正稱“先生歷任科道,奏疏有古名臣風”[19],桂超萬稱其“曲江一疏大臣風”①據(jù)清人桂超萬《養(yǎng)浩齋詩稿》卷一《聞警四首》記載:“欲防飛鳥始桃蟲,幾處妖言煽惑工。曾有執(zhí)干堅死節(jié),誰教賣劍事農(nóng)功。殲渠業(yè)使狼心墮,漏網(wǎng)難搜鯨穴空。殺賊莫驅(qū)民作賊,曲江一疏大臣風(謂學使張公鵬展上疏)?!?,昭璉稱“張公鵬展,廣西人,任御史時頗為敢言,嘗陳奏‘出師八弊政’,皆中窾要”[20]。張鵬展所編纂的地域詩歌總集《山左詩續(xù)鈔》《嶠西詩鈔》遠播海外,影響廣泛,在詩學批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理學方面,其理學著作《讀鑒繹義》在清代理學、通鑒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史學上,張鵬展既有貢獻于《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的纂修,又有功于邊地志乘《賓州志》的修纂。而張鵬展的教育實踐和思想,則主要體現(xiàn)于其《館課存稿》等著述之中。本文通過呈現(xiàn)張鵬展的著述及其流存概況,既可為張鵬展著述的研究者“按圖索驥”提供幫助,也有助于學界客觀地評價張鵬展的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