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會議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yè)路76號)正式開幕。會址設在李書城、李漢俊兄弟住宅。參加會議的各地代表共13人: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陳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陳公博,包惠僧受陳獨秀派遣參加了會議。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和尼科爾斯基列席了會議。在會議進行過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闖進了會場,會議被迫中斷。最后一天的會議,轉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艇上舉行。經(jīng)過討論,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并選舉產(chǎn)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式成立。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边@也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從此,“七一”深深地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成為人們每年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
1896年7月4日,茅盾誕辰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及社會活動家。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鄉(xiāng)縣青鎮(zhèn)。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yè)后,20歲的茅盾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20年代初,接編《小說月報》,并參與發(fā)起組織“文學研究會”。
1927年,茅盾發(fā)表第一部中篇小說《幻滅》,后與相繼問世的《動搖》《追求》合稱為“蝕”三部曲。1928年7月,茅盾東渡日本,期間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虹》《從牯嶺到東京》等。1930年,茅盾回國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先后完成著名長篇《子夜》,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經(jīng)典作品。
1949年7月,茅盾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和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xié)會(中國作家協(xié)會前身)主席。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主編《人民文學》雜志。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1981年3月病逝前,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后定名為“茅盾文學獎”),以此獎勵當代優(yōu)秀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者。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逝世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是美國20世紀代表作家、記者,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外橡樹園鎮(zhèn)。海明威初中時開始給文學雜志投稿。高中畢業(yè)后,他沒有入讀大學而是選擇在堪薩斯城《星報》當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海明威志愿赴意大利當戰(zhàn)地救護車司機。1922年,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海外特派記者,駐居巴黎,堅持寫作。1937年,他以戰(zhàn)地記者身份奔赴西班牙前線,隨后在古巴定居長達22年。
1954年,海明威憑借《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還有《太陽照常升起》《喪鐘為誰而鳴》《永別了,武器》等。海明威的文字簡潔、有力、直接,這和他長期從事新聞記者職業(yè)有很大關系,這種風格也對同期的歐美作家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海明威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