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深,陳銘,廖國威,張卓為,張癸新,陳軼之,林蠡*
( 1.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 動物科技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2. 廣東省水環(huán)境與水產品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510225;3. 廣州市水產病害與水禽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225;4. 深圳市里維生鮮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518052)
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魚類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鱸亞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大陸沿海及島礁海域,是重要的海洋經濟食用與觀賞魚類。世界上石斑魚亞科約15屬150多種[1],我國主要有10屬50多種,大部分分布于東海及南海[2-5]。
石斑魚種類繁多,形態(tài)分類主要依據(jù)體型,鰭的結構與數(shù)目,體色與斑紋等有限的外部形狀進行鑒定。而石斑魚近緣物種十分相似,許多種類在外部形態(tài)特征如體色、斑紋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趨同性。同時,在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及生理應激下,這些體色與斑紋又會出現(xiàn)顯著的變化,給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分類帶來巨大困擾,造成許多物種命名鑒定失誤及分類混淆[1-5]。此外,石斑魚亞科多個屬之間的分類地位也存在爭議或未明確。我國記載的石斑魚亞科10個屬中,部分資料將寬額鱸屬(Promicrops)[2-3]、光腭鱸屬(Anyperodon)[4,6]單獨歸為1屬,但近期研究認為寬額鱸屬、光腭鱸屬的種類應歸為石斑魚屬[1,7-10]。九棘鱸屬(Cephalopholis)與側牙鱸屬(Variola)的分類地位也存在爭議[1,6,11-12],下美鮨屬(Hyporthodus)、煙鱸屬(Aethaloperca)在石斑魚亞科的分類地位也尚未明確。石斑魚不乏多種海水經濟養(yǎng)殖品種,物種分類不清,屬間關系不明確不僅影響大眾對石斑魚物種的正確認知及資源利用,還會引起人工育種中出現(xiàn)近親繁殖或錯誤配種問題,導致石斑魚后代苗種質量的下降及種質資源的退化。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分子遺傳標記在魚類的分子鑒定及系統(tǒng)分類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線粒體DNA不同基因在魚類上已被驗證可作為不同科、屬、種分類鑒定的良好標記,解決了不少魚類分類及系統(tǒng)演化問題[13-16]。16S rRNA基因進化速率較為保守,常用于種以上不同科、屬階元間的系統(tǒng)進化研究。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基I基因(COI)進化速率適中,可用于不同物種間的分類關系研究,其5′端一段長度為648 bp的片段,更是作為鑒定大多數(shù)魚類物種的DNA條形碼基因,能在分子水平上成功區(qū)分物種。將線粒體DNA標記應用于石斑魚的系統(tǒng)分類研究,目前國內也有相關報道[9-10,17-18],但涉及的石斑魚亞科種屬均相對不多,同時缺乏關于COI基因的研究數(shù)據(jù)。國外Craig等[8]曾針對東太平洋及西大西洋分布的石斑魚類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分子分類研究,但其缺乏印度西太平洋石斑魚的種類。本研究基于16S rRNA、COI基因片段,對分布于西太平洋石斑魚亞科10屬40種魚類進行系統(tǒng)進化樹的構建,分析其不同種屬間的系統(tǒng)分類關系,為進一步完善石斑魚亞科魚類分類研究提供分子依據(jù)。
本研究石斑魚樣品主要采集于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省份的水產市場及漁港碼頭,最后共獲得40種石斑魚類,隸屬于石斑魚亞科10個屬。采集標本根據(jù)《中國魚類系統(tǒng)檢索》[2]、《臺灣魚類志》[4]、《Grouper of the World》[1]等主要分類資料進行初步形態(tài)鑒定,樣品取肌肉或鰭條,于95%酒精中固定,帶回實驗室-20℃冰箱保存,用于后期基因組DNA提取。采集樣本信息見表1。
取約50~80 mg的樣品組織,利用動物組織DNA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其使用說明書進行提取。提取的總基因組DNA用100 μL滅菌水進行溶解,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提取質量,-20℃保存?zhèn)溆谩?/p>
本研究擴增的基因片段為16S rRNA及COI基因。參考相關文獻,選擇擴增16S rRNA基因的引物為 16S -F1:5′- CGC CTG TTT ATC AAA AAC AT -3′和16S -R1:5′- CCG GTC TGA ACT CAG ATC ACG -3′[19],擴增COI基因片段的引物為COI-F1: 5′- TCA ACY AAT CAY AAA GAT ATY GGC AC -3′和 COI-R1: 5′-ACT TCY GGG TGR CCR AAR AAT CA -3′[20]。PCR反應體系總體積為50 μL,其中包括PCR反應混合液 25 μL、無菌水 21 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DNA樣品2 μL。PCR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5 min,94℃變性 30 s,55℃ 退火 30 s,72℃ 延伸1min,設置 35~38個循環(huán),最后72℃再延伸5 min。PCR產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擴增結果,選取擴增成功的樣品用PCR產物純化試劑盒純化回收后,送天一輝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測序。
測序所得的序列先采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 心 (National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Blast工具進行相似性檢索,驗證序列為正確的COI基因序列。測序序列利用Clustal W[21]軟件進行排序比對,核對修正,去掉首尾兩端不規(guī)則冗余序列,得到一致序列進行后續(xù)分析。利用MEGA5.0[22]軟件計算序列的堿基組成、轉換顛換值、保守位點、變異位點、遺傳距離等數(shù)據(jù)。系統(tǒng)進化樹采用最大似然法,以鱸形目裸頰鯛科裸頰鯛屬的星斑裸頰鯛及鯛科鯛屬的黃錫鯛作為外類群進行構建,進化樹采用重復抽樣分析(Bootstrap Analysis)1 000次的方法檢驗各分支的置信度。
實驗測得40種石斑魚16S rRNA基因為580~610 bp,序列存在堿基插入與缺失,與作為外類群的黃錫鯛及星斑裸頰鯛的序列一起分析,經Clustal W排列比對,去掉冗余序列,得到566 bp一致序列,用MEGA 5.0軟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序列中A、T、G、C堿基平均含量分別為29.2%、23.6%、22.8%、24.4%,其中A+T含量(52.8%)略高于G+C含量(47.2%)。除去外類群,保守位點394個(69.6%),變異位點172個(30.4%),簡約性信息位點 140個(24.7%)。轉換和顛換比值為3.269,轉換大于顛換。
COI基因比對分析得到一致序列為651 bp,編碼272個氨基酸。序列中A、T、G、C堿基平均含量分別為 24.1%、30.0%、18.3%、27.6%,其中 A+T含量(54.1%)略高于 G+C含量(45.9%)。如圖 1所示,在651 bp COI基因編碼序列中,密碼子第1位4種堿基含量差異不大,相對最高的是G-1(31.1%);密碼子第2位中,T-2含量(41.0%)最高,并明顯高于其他3種堿基;密碼子第3位中A-3含量最高(31.9%),G-3含量最低(8.3%),表現(xiàn)出明顯的反G偏倚(圖1)。在G+C含量中,密碼子第1位點G+C含量(56.1%)高于第2和第3位(43.8%,37.8%)。此外,在長度為651 bp序列中,除去外類群,保守位點408個(62.7%),變異位點243個(37.3%),簡約性信息位點227個(34.9%)。轉換和顛換比值為3.111,轉換大于顛換。
表1 試驗材料的種類和來源Table1 Species and sources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圖1 COI基因第1、第2、第3位密碼子堿基組成Fig.1 Base composition of the 1st, 2nd and 3rd codon position of COI gene in Epinephelinae
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利用MEGA5.0計算出各種之間16S rRNA以及COI的遺傳距離(由于樣品較多,表格數(shù)據(jù)較大,無法在同一頁面顯示,故這里不列出)。在16S rRNA基因中,除去外類群,40種石斑魚類種內遺傳距離為0~0.003,平均遺傳距離為0.001;種間遺傳距離范圍為0.002~0.168,平均遺傳距離為0.090,其中豹紋鰓棘鱸與蠕線鰓棘鱸遺傳距離最?。?.002),其次是白背石斑魚與花點石斑魚,云紋石斑魚與褐石斑魚,均為0.007;橫斑鰓棘鱸與青星九棘鱸、六斑九棘鱸遺傳距離最大,均為0.168,其次是橫斑鰓棘鱸與馬拉巴石斑魚,為0.167;在石斑魚屬內種間遺傳距離中,21種石斑魚屬魚類遺傳距離范圍是0.007~0.067,最小的是白背石斑魚與花點石斑魚(0.007),其次是赤點石斑魚與青石斑魚,以及細點石斑魚與藍棕石斑魚(0.011);最大是吊橋石斑魚與玳瑁石斑魚(0.067),其次是花點石斑魚與吊橋石斑魚(0.063)。在6種鰓棘鱸中,豹紋鰓棘鱸與蠕線鰓棘鱸最?。?.002),藍點鰓棘鱸與點線鰓棘鱸,以及藍點鰓棘鱸與橫斑鰓棘鱸最大(0.050),5種九棘鱸中青星九棘鱸與六斑九棘鱸最?。?.015),橫帶九棘鱸與青星九棘鱸最大(0.086)。
在COI基因中,40種石斑魚種內遺傳距離為0~0.006,平均遺傳距離為0.003;種間遺傳距離范圍為0.016~0.245,平均遺傳距離為0.172,可知COI基因序列差異性比16S rRNA要大,堿基變異數(shù)目更多。其中遺傳距離最大的是寬額鱸與側牙鱸,遺傳距離最小的是云紋石斑魚與褐石斑魚;在石斑魚屬內部,21種石斑魚屬魚類遺傳距離范圍為0.030~0.192,最小的是云紋石斑魚與褐石斑魚(0.030),其次是斜帶石斑魚與馬拉巴石斑魚(0.036);最大是玳瑁石斑魚與縱帶石斑魚(0.192),其次是玳瑁石斑魚與藍棕石斑魚(0.181)。在6種鰓棘鱸中,豹紋鰓棘鱸與蠕線鰓棘鱸最小(0.016),點線鰓棘鱸與斑鰓棘鱸最大(0.123),5種九棘鱸中青星九棘鱸與六斑九棘鱸最?。?.043),橫帶九棘鱸與青星九棘鱸最大(0.180)。
同時,我們匯總了石斑魚亞科10個屬屬間的遺傳距離范圍(表2,表3)。在16S rRNA中,遺傳距離范圍最大是鰓棘鱸屬與九棘鱸屬(0.147~0.168),而石斑魚屬與鳶鮨屬遺傳距離范圍最?。?.036~0.054);而在COI基因中,遺傳距離范圍最大是側牙鱸屬與駝背鱸屬(0.216~0.238),而遺傳距離范圍最小是石斑魚屬與駝背鱸屬(0.101~0.176)。另外,基于屬間遺傳距離比較發(fā)現(xiàn),部分屬與石斑魚屬的遺傳距離都比較小,甚至小于石斑魚屬屬內種間的部分遺傳距離(石斑魚內部屬內種間遺傳距離分別為16S rRNA:0.007~0.168,COI:0.030~0.192),如駝背鱸屬(16S rRNA:0.044~0.071,COI:0.101~0.176)、下美鮨屬(16S rRNA:0.036~0.061,COI:0.108~0.170)、光腭鱸屬(16S rRNA:0.037~0.067,COI:0.104~0.178)、鳶鮨屬(16S rRNA:0.036~0.054,COI:0.142~0.203)、寬額鱸屬(16S rRNA:0.039~0.075,COI:0.123~0.195)等與石斑魚屬的遺傳距離都相對較小,顯示出這4個屬與石斑魚屬可能有比較接近的親緣關系。
表2 基于Kimura-2模型石斑魚亞科魚類各屬間16S rRNA序列遺傳距離Table2 Pairwise distances among genera of Epinephelinae for 16S rRNA sequences based on Kimura-2 model
基于16S rRNA,COI以及16S rRNA+COI整合序列,以黃錫鯛及星斑裸頰鯛為外類群,利用最大似然法構建系統(tǒng)進化樹。如圖2至圖4所示,3棵進化樹拓撲結構差異不大,其中16S rRNA+COI整合序列與單個COI基因構建的系統(tǒng)樹結構基本一致,16S rRNA基因構建的樹在部分物種間的聚類關系與前兩者有少量差異。進化樹上,同種石斑魚不同個體均能緊密聚在一起,形成單系分支。鑒于個體樣品數(shù)量多,進化樹上無法一一顯示,故進化樹僅展示40種石斑魚亞科各物種聚類關系。這里主要分析16S rRNA+COI整合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進化樹。除去外類群,石斑魚亞科10個屬大致形成4個分支,其中第1個巨大分支由21種石斑魚屬魚類與駝背鱸屬、光腭鱸屬、寬額鱸屬、下美鮨屬及鳶鮨屬6個屬組成,位于進化樹的頂部,石斑魚屬魚類并未形成單系分支。該分支內部又形成兩個類群,類群I包括瑩點石斑魚、珊瑚石斑魚等10種石斑魚屬與駝背鱸屬、光腭鱸屬、寬額鱸屬、下美鮨屬、鳶鮨屬的種類組成;類群II主要包括玳瑁石斑魚、三斑石斑魚等11種石斑魚屬魚類;第2分支由九棘鱸屬與煙鱸屬組成;第3分支由側牙鱸屬兩個種類組成;最后一支為鰓棘鱸屬的6個種類形成的單系,位于進化樹的基部。
根據(jù)16S rRNA及COI基因序列特征分析,本研究中石斑魚亞科魚類16S rRNA及COI基因堿基特征與其他魚類基本相似,變化不大[13,23-24],兩基因平均轉換和顛換比值均大于2,序列堿基替代還沒有達到飽和,可用于后期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遺傳距離中,基于COI基因石斑魚亞科魚類種內遺傳距離(0~0.006)均小于最小種間遺傳距離(0.016),而在16S rRNA基因中,蠕線鰓棘鱸與豹紋鰓棘鱸兩物種間遺傳距離(0.002)卻小于個別物種的種內遺傳距離(0~0.003),顯示蠕線鰓棘鱸樣品與豹紋鰓棘鱸16S rRNA基因水平十分接近。本研究中蠕線鰓棘鱸共采集到兩個個體,豹紋鰓棘鱸4個個體,但兩種鰓棘鱸種內遺傳距離均為0,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鑒別,蠕線鰓棘鱸與豹紋鰓棘鱸體型相似,體色也均為紅色,但兩種魚體表斑點具明顯差別,蠕線鰓棘鱸體表分布暗色圓形斑點以及短條狀的斑紋,而豹紋鰓棘鱸密布閃亮的淺藍色斑點,據(jù)此特征可區(qū)分兩者[1-2,4,25]。至于為何兩者16S rRNA序列如此接近,有可能是兩種石斑魚在自然界存在雜交導致基因滲透,也可能是16S rRNA序列本身在進化上比較保守,近緣物種之間差異非常小,序列相似性很高所致[26]。本研究采集的蠕線鰓棘鱸與豹紋鰓棘鱸樣品,基于兩者形態(tài)差異顯著,16S rRNA種內遺傳距離為0,COI基因種間遺傳距離也遠大于其種內遺傳距離,故本研究將蠕線鰓棘鱸與豹紋鰓棘鱸暫以兩獨立物種對待。
圖2 40種石斑魚亞科魚類基于16S rRNA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構建的分子系統(tǒng)進化樹Fig.2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of 40 Epinephelinae fish based on 16S rRNA sequences constructed by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構建的系統(tǒng)進化樹上,鰓棘鱸屬最先分化,進化地位最原始,這與前人不管是形態(tài)學還是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的結果一致。形態(tài)上,鰓棘鱸屬背鰭鰭棘6~8枚,石斑魚亞科其他屬背鰭鰭棘9~11枚,是石斑魚亞科中鰭棘數(shù)最少的1個屬[2-4]。Leis[12]以鰓棘鱸屬幼體的腹鰭鰭棘結構,眶上和前鰓蓋骨棘,鰭條分支和色素變化4大特征,揭示鰓棘鱸屬是石斑魚亞科的原始類群。Craig等[8]首次基于16S rRNA對南北美洲沿岸的42種石斑魚類系統(tǒng)進化研究,從分子水平揭示鰓棘鱸比其他石斑魚地位原始。丁少雄等[9]、莊軒等[10]研究團隊分別采用16S rRNA、Cyt b基因對我國近30種石斑魚的分類研究,也認為鰓棘鱸屬的分化時間早于其他石斑魚類。本研究基于16S rRNA、COI分析同樣得出上述結果。鰓棘鱸屬全球共7種,6種分布于西太平洋,1種分布于印度洋[25]。本研究把西太平洋分布的6種鰓棘鱸屬全部采集,系統(tǒng)進化樹上,6種鰓棘鱸屬聚成一個單系,顯示鰓棘鱸屬為一單系群。
圖3 40種石斑魚亞科魚類基于COI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構建的分子系統(tǒng)進化樹Fig.3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of 40 Epinephelinae fish based on COI sequences constructed by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傳統(tǒng)形態(tài)學認為九棘鱸屬應該作為一個亞屬歸為石斑魚屬,但近代不少研究認為九棘鱸屬不管在形態(tài)上(背鰭鰭棘數(shù)、背鰭支鰭骨數(shù)目)[6]、個體發(fā)育(黑色素細胞數(shù)目與位置變動)[12]還是分子水平上[8-10,27-28],均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屬。本研究系統(tǒng)進化樹上,九棘鱸屬種類單獨聚為一支,并獨立于石斑魚屬類群之外,支持九棘鱸屬為獨立一屬的觀點。
圖4 40種石斑魚亞科魚類基于16S rRNA與COI整合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構建的分子系統(tǒng)進化樹Fig.4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of 40 Epinephelinae fish based on combined 16S rRNA and COI sequences constructed by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側牙鱸屬的分類地位介于鰓棘鱸屬與九棘鱸屬之間,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8-10,26,28],側牙鱸屬的分化晚于鰓棘鱸屬,早于九棘鱸屬?;?6S rRNA及COI基因序列分析,在16S rRNA中,側牙鱸屬與九棘鱸屬(0.126~0.142)的遺傳距離比鰓棘鱸屬要大(0.108~0.131),而在 COI基因(0.191~0.219)中卻比鰓棘鱸屬要?。?.205~0.237)。形態(tài)上,側牙鱸屬與九棘鱸屬背鰭均具有9個鰭棘,而鰓棘鱸為6~8枚鰭棘,莊軒等[10]基于Cyt b序列分析也得出側牙鱸屬與九棘鱸屬遺傳距離較鰓棘鱸要小。故綜合分析,本研究也傾向于認為,相對于鰓棘鱸屬,側牙鱸屬與九棘鱸屬關系更接近。
煙鱸屬在分類學上屬于單型屬[4],僅煙鱸屬一種。煙鱸屬全身棕褐色,有時腹部具一道白斑,根據(jù)其前鰓蓋骨下緣無向前棘,胸鰭第5或第6軟鰭條最長等特征與其他屬的種類區(qū)分開[4]。進化樹上,煙鱸屬與九棘鱸屬緊密聚為一支,顯示兩者關系十分接近。Craig和Hastings[27]構建的石斑魚亞科系統(tǒng)進化樹也揭示煙鱸屬聚類于九棘鱸屬中,Zhuang等[29]基于線粒體基因組全長分析22種石斑魚也表明煙鱸屬與九棘鱸屬關系最近。形態(tài)上,煙鱸屬與九棘鱸屬同樣具有9枚背鰭鰭棘的主要性狀。但由于九棘鱸屬樣品數(shù)量有限,在聚類關系上,煙鱸屬與九棘鱸屬是兩個平行進化的分支,還是煙鱸屬位于九棘鱸屬內部,本研究還不能給予確切結果,需要后期采集更多九棘鱸屬種類樣品進一步分析才能明確。
寬額鱸在我國傳統(tǒng)的一些分類資料上是獨立為一個屬[2-3],Smith[7]根據(jù)骨骼發(fā)育特征將寬額鱸屬作為一個亞屬歸入石斑魚屬,而近期國內外關于寬額鱸屬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認為寬額鱸屬與石斑魚屬有很近的親緣關系,Craig等[8]、丁少雄等[9]、莊軒等[10]等前人關于石斑魚亞科分子系統(tǒng)分類研究,寬額鱸聚類于石斑魚屬內部,建議寬額鱸歸入石斑魚屬。本研究構建的3棵系統(tǒng)進化樹,寬額鱸均位于石斑魚屬分支內部,與斜帶石斑魚、馬拉巴石斑魚、云紋石斑魚、褐石斑魚關系最近,同意前人認為寬額鱸歸入石斑魚屬的觀點。
白線光腭鱸腭骨無齒、兩頜縫合部兩側無膨大犬齒,可與石斑魚亞科其他屬區(qū)分,獨立為單型屬[4,6],本研究構建的3棵進化樹,白線光腭鱸均位于石斑魚屬內部,沒有形成單一分支,獨立于石斑魚屬之外。Zhuang等[29]基于線粒體全長序列分析22種石斑魚類系統(tǒng)分類關系也揭示白線光腭鱸聚類于石斑魚屬內部。陳藝燕等[17]基于Cyt b部分序列研究10種石斑魚類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白線光腭鱸與石斑魚緊密聚在一起。形態(tài)上,白線光腭鱸與石斑魚屬比較,兩者也具有部分相似的特征,如背鰭鰭棘為11條,背鰭支鰭骨只有兩節(jié)等等[4]。本結果傾向于支持白線光腭鱸歸入石斑魚屬的觀點。
下美鮨屬的七帶下美鮨在傳統(tǒng)分類學中又叫七帶石斑魚(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歸為石斑魚屬[2-3]。但形態(tài)上它跟石斑魚屬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七帶下美鮨腹鰭一般在胸鰭的正下方或者前方,石斑魚屬腹鰭一般在胸鰭后方。而近期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中,下美鮨屬與石斑魚屬的進化關系非常接近[27-28],認為其應該歸為石斑魚屬。在本研究進化樹同樣揭示七帶下美鮨與石斑屬魚類有很近親緣關系,七帶下美鮨緊密聚類于石斑魚屬內部,基因序列間的差異也比較小(16S rRNA:0.036~0.061;COI:0.108~0.170),并小于大部分石斑魚屬內種間的遺傳差異(16S rRNA:0.007~0.168;COI:0.030~0.192),該結果支持近期認為七帶下美鮨歸為石斑魚屬的觀點。
駝背鱸頭部背緣強烈凹入,駝背狀隆起,后鼻孔垂直裂孔狀,背鰭鰭棘為10等獨特外觀,明顯區(qū)別于石斑魚亞科其他種類,目前分類資料也將其單獨歸為一屬—駝背鱸屬[2-4]。本研究中,駝背鱸屬與石斑屬關系十分接近,進化樹上聚類于石斑魚屬內部,遺傳距離差異也比較?。?6S rRNA:0.044~0.071;COI:0.101~0.176),并小于部分石斑魚屬內種間的遺傳差異,顯示其與石斑屬親緣關系密切,該結果亦與前人分子系統(tǒng)研究結果一致[8-10,29]。但形態(tài)上,駝背鱸與石斑魚屬魚類差異十分顯著,這種外部形態(tài)與分子水平的差異可能是分子進化速率與表型進化速率不一致,表型進化出現(xiàn)趨異現(xiàn)象所致[30]。丁少雄等[9]認為其可能是石斑魚屬內的一個特化類群,或是某一共同祖先平行演化的結果,但還需更多的形態(tài)學及分子系統(tǒng)學的數(shù)據(jù)進一步的分析才能確定。
鳶鮨屬也是單型屬,僅鳶鮨一種,體型呈橢圓形,棕色,兩眼間隔區(qū)域顯然隆突,與石斑魚屬魚類相比,具有較多的背鰭及臀鰭鰭條[4]。但本研究所有進化樹均揭示鳶鮨位于石斑魚屬內部,與石斑魚屬關系密切。Schoelinck等[28]、Zhuang等[29]對石斑魚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分析也認為,鳶鮨與石斑屬魚類關系非常接近。但基于形態(tài)的明顯差異,鳶鮨屬應歸入石斑魚屬,還是與駝背鱸一樣可能是特化類群,還需后續(xù)更深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16S rRNA、COI所分析的石斑魚亞科10屬40種魚類分子系統(tǒng)進化關系中,鰓棘鱸屬分類地位最原始,位于進化樹基部;側牙鱸屬的進化地位介于鰓棘鱸屬與九棘鱸屬之間;煙鱸屬與九棘鱸屬關系較近,兩者聚為一支;石斑魚屬的進化地位最高,位于進化樹頂部,形成兩個平行分支,但是石斑魚屬種類未能聚成一個單系。駝背鱸屬、鳶鮨屬、下美鮨屬、光腭鱸屬及寬額鱸屬與石斑魚屬種類聚一起,顯示其與石斑魚屬有很近的親緣關系,部分可能是石斑魚屬的特化類群。研究結果可為石斑魚亞科魚類分類提供分子水平依據(jù),也為后續(xù)相關魚類分子系統(tǒng)進化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