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敏
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們縣老促會一行3人驅車前往位于河橋鎮(zhèn)幸福村、三元村結合部的盱眙富楊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專訪公司的董事長楊群。
轎車在飄帶般的山間公路上急駛,兩旁秀麗的風景映入眼簾:盱眙山區(qū)滿目蔥蘢,藍天白云下的淮河如碧練般緩緩流入煙波浩瀚的洪澤湖。沿途農家小樓隱現(xiàn)在綠樹林中,連綿的山頂上矗立著一個個巨型不停轉動的風力發(fā)電風葉,給山區(qū)帶來了光明。
到達目的地,公司董事長楊群早已在院中等候我們。他50多歲,紫紅色的臉龐顯示了艱辛歲月留下的印記,中等微胖的身軀散發(fā)著不畏艱苦的活力。相互介紹后,他帶著我們參觀了他興辦的大蒜加工廠。大蒜加工共有五道工序:分瓣、脫皮、水洗、切片、烘干,每天可以分瓣200噸。目前已建成年產2萬噸保鮮大蒜生產線1條,年產1萬噸脫水蒜片進口生產線2條,600平方米中轉冷庫,大蒜加工的機器設備齊全。各個加工車間都充滿濃烈的大蒜味道,楊群告訴我們,工人在這兒工作,一年四季都不會感冒。
參觀完加工廠后,楊群又帶我們參觀1500畝大蒜種植基地。遠眺大蒜基地,就像一塊碧綠的棋盤,溝、渠、路基本配套。他指著遠方的幾臺挖掘機對我們說,自2016年大蒜基地建立以來,在農田建設方面已投資200多萬了,沒向政府要一分錢。原來這兒的土地形狀不一,高低不平,既沒渠也沒路,每年種植、收獲季節(jié)因水、路的問題常發(fā)生糾紛,自從他流轉這片土地后,村民之間此類糾紛沒有了,鄰里和睦了。這片土地的質量較差,但他給農戶流轉的土地每畝價格按當?shù)刈罡邇r700元付給,承包期是12年,所以他要花大本錢把這片基地的基礎設施搞好。
參觀大蒜種植基地后,楊群又帶我們去參觀新建的冷庫。這個冷庫總投資需要3000多萬元,目前已投資1000多萬元,現(xiàn)在正在籌集資金購買機器設備進行安裝,準備趕上大蒜收獲的5月份使用。我們問他為什么建冷庫,他說大蒜屬于小宗農產品,因不耐存儲很容易受市場炒作,價格最高時畝產值1萬多元,最低時畝產值一二千元。大蒜切片烘干后可以儲藏5年以上,原來的3000噸冷庫不夠用,現(xiàn)在又新建了一個容量達到7000噸的冷庫。
中午,楊群的姑媽、聞名遐爾、資產逾10億元的農民企業(yè)家楊惠在農家樂招待了我們。吃飯時,我問楊群,你搞大蒜生意的資產是怎樣籌措的?他爽快地向我們敘述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史。楊群兄弟姐妹5人,上面是3個姐姐,下面是1個弟弟,在他讀小學三年級時,3個姐姐先后出嫁,剩下他和弟弟,為了照顧弟弟,他只好輟學在家?guī)痛笕烁赊r活、做家務。他那時才十幾歲,就挑起擔子走街串巷從農戶手中收購雞蛋,然后到集市上賣。他賣過仔豬,開過運輸車,到杭州賣過水產,承包過杭州的菜場。2008年他積累了一些資金,一口氣購買了五輛長途大巴車,從事客運生意,2015年客運生意冷清,楊群決定再次轉行。
經過市場調查,他先到邳州從事大蒜生意,發(fā)現(xiàn)徐州的邳州、山東的金鄉(xiāng)等地的農戶,幾十年不變從事大蒜種植,效益可觀。于是2016年他回到家鄉(xiāng),在河橋鎮(zhèn)三元村、幸福村流轉1500畝土地,建立了“盱眙縣河橋鎮(zhèn)群山紅大蒜種植基地”。大蒜種植生產成本費中的人工費用占三分之二。平時每天正常用工100人左右,在大蒜種植和收獲時季節(jié)性用工達400余人,每人每日工資150元左右。參加勞動的村民平均年齡都超過50歲,這樣在家?guī)O輩無法外出務工的老年勞動力,能在家門口有一份務工收入來改善生活,村民都十分高興。我們又問楊群從事大蒜種植、加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楊群自豪地說,富楊公司生產的蒜片出口日本、西班牙、法國等地。他們的大蒜還是盱眙龍蝦最佳配料之一。淮安市分管農業(yè)的肖進方副市長曾兩次來大蒜種植基地考察,給予高度評價,稱楊群為淮安市的“蒜王”。2017年12月,省委組織部等8個單位聯(lián)合授予楊群“江蘇省鄉(xiāng)土人才三帶新秀”稱號。從事大蒜種植、加工的生意令人羨慕,2018年蒜片產值達1.232億元,利潤1865萬元;2019年種植670畝大蒜,凈利潤187萬元;2020年的大蒜收成也看好。
下午,我們和楊群告別時,四周起伏的山巒迭翠氤氳, 山谷百鳥啼鳴,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我握著樸實敦厚的楊群的手,思緒萬千。習總書記說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楊群的創(chuàng)業(yè)史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