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荔婷
摘 要:在新時期著力提高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突出辦學專業(yè)特色的理念下,依托本土地域優(yōu)勢,探索構建特色課程具有其必要性和意義。作為革命老區(qū)的閩西,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厚重的革命歷史文化內涵。文章以閩西紅色遺跡色彩寫生創(chuàng)作教學為例,進行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思考與構建,將紅色文化融入美術教學課堂,在提升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同時增強其對閩西紅色文化的認知,以期實現地方高校美術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統(tǒng)一。
關鍵詞:閩西;紅色遺跡;色彩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閩西紅色題材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JAS160536)研究成果。
色彩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是地方高校美術學專業(yè)的必修基礎課程,強調對自然景物的表現和再現,著力提高學生的色彩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閩西紅色文化遺跡作為閩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指具有閩西革命傳統(tǒng)的建筑遺跡及其周邊的山川景物。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色彩寫生課程當中,不僅是地方高校色彩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課程和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也是探索地方高校色彩風景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方式。同時,如何引導學生對閩西紅色文化遺跡資源進行梳理,從地理環(huán)境、建筑格局和歷史背景等方面去關注其結構、色彩、情感等特征,尋找紅色遺跡的個性分析與色彩表達是該課程教學的重點。因此,通過紅色遺跡色彩寫生創(chuàng)作,啟發(fā)學生發(fā)現閩西紅色遺跡的形式美和內在美,對于探索適用于地方高校美術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閩西紅色遺跡資源概述
由于分屬龍巖、三明兩個地級市,而龍巖市占八分之五,閩西成了龍巖市的代稱,位于福建西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閩西地區(qū)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特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和生態(tài)文化。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保留了大量的革命舊址及革命文物。閩西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其中古田會議舊址群、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汀州試院、福音醫(yī)院、辛耕別墅、福建省總工會舊址、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長汀中華基督教堂、長汀云驤閣7 處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1]這些革命舊址是我黨領導閩西人民對敵英勇斗爭歷程的物化承載和現實反映,具有重要的歷史見證價值和思想教育價值。
二、閩西紅色遺跡色彩寫生創(chuàng)作教學改革思路
筆者在進行閩西紅色遺跡色彩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在寫生創(chuàng)作之前,學生對閩西紅色遺跡的感知和認識需進一步加強,若對審美對象只有淺層的認識或存在認知偏差,則難以充分表現閩西紅色遺跡題材的作品內涵;第二,閩西紅色遺址色彩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課程較難完整、充分地反映每一縣區(qū)紅色遺跡的整體面貌和歷史內涵;第三,學生風景題材寫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停留于傳統(tǒng)固有的表現手法,在作品的風格樣式、審美趣味和藝術傾向拓展方面受限。
在閩西紅色遺跡色彩寫生課程教學改革中,該門課程主要由以下三個階段構成:
(一)調研與體驗
閩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也是紅色搖籃,在中國革命發(fā)展歷史進程中意義非凡。在調研與體驗方面,可組織學生赴長汀、上杭、連城等地的多個紅色遺址和革命歷史博物館進行觀摩學習,或利用暑期進行紅色遺址采風活動,為閩西紅色遺跡色彩寫生創(chuàng)作提供充分的基礎認知與情感認同。
(二)提煉與分析
在寫生創(chuàng)作之前,以縣、區(qū)為單位,確定該地區(qū)若干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紅色遺址作為色彩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點。進駐閩西紅色遺跡寫生點后,學生在寫生中直面紅色文化遺跡進行色彩寫生創(chuàng)作,有意識地搜集紅色遺跡的表現素材,同時完成若干幅速寫和攝影作品,為后續(xù)紅色題材創(chuàng)作積累相關素材。在寫生過程中,學生應充分觀察和體悟寫生對象,在寫生實踐中提煉出自己的藝術語言,鼓勵個性化的藝術表達與創(chuàng)造。
(三)寫生創(chuàng)作
媒介是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物質基礎,在傳統(tǒng)藝術中,媒介依附于藝術形象而存在。[2]在不同媒介材料的寫生創(chuàng)作當中,其藝術表現手法亦不相同。在油畫風景寫生當中,由于油畫顏料是以油為媒介來調和顏料,具有色彩豐富、厚重,質感強的特點。以龍巖上杭縣古田會議舊址為例,古田會議是建黨建軍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由此奠定了會址革命精神的厚重情境。在寫生教學過程中,強調感受在先,學生對古田會議會址進行現場直觀了解后,參觀古田會議陳列館,從而對古田會議舊址的歷史沿革、建筑格局、文物遺存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會址建筑為磚木建構的宗祠建筑形式,墻線錯落有致,至今保留完整。古田會議舊址建筑物形體較明確,“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矗立于山腳之下,在蒼翠樹木掩映和陽光的映襯下,顯得分外奪目。舊址內桌椅的陳設樸素簡潔,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淀,整體建筑有黑、白、灰層次的變化,組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古樸色調。可采用裝飾性、抽象性、寫實性等造型語言,引導學生通過黑白色塊的相互交融,將豐富的油畫色彩、筆觸、肌理的技法與情感結合,使作品兼?zhèn)浔憩F力和節(jié)奏感,以此表現紅色遺址的特點,同時也從畫面整體意境當中突出自我的美學追求。
在水彩風景寫生當中,以水為媒介調和透明顏料作畫,其光感的來源主要依靠畫紙本身的底色,即“留白”,具有透明清新、水色交融的繪畫特點。在閩西紅色題材風景寫生與創(chuàng)作中,由于其建筑承載著沉甸甸的革命歷史,可通過技法的變化來改變傳統(tǒng)水彩語言清、淡、透的常規(guī)視覺印象,賦予水彩紅色遺址題材畫面新的觀感。如光榮亭坐落于閩西革命老區(qū)的上杭縣才溪鄉(xiāng),1933年春興建,后經戰(zhàn)亂焚毀,又于解放后重建。1955年,毛澤東同志曾為光榮亭親筆題寫亭名。光榮亭通體為朱紅色調,為歐式拱門亭。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淀,從視覺上,整座亭造型莊重,結構嚴整,氣象肅穆。在寫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仰視或者平視角度進行取景構圖,使得建筑兩側樹木與建筑主體形成虛實相生的關系。在色彩方面,光榮亭整體的朱紅色調會因自然界中的氣候、季節(jié)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傾向。如春季晴朗天氣下的光榮亭應以暖朱紅為主,陰雨之下則以純度較低的灰紅色為主,建筑主體色彩傾向隨其所處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通過沉著堅定的筆觸和厚重的水彩色質感,強調物象的概括性和整體感,并在建筑物形體輪廓方面營造毛糙感,增強紅色建筑遺址的歷史厚重感。通過光榮亭的革命歷史情境與建筑造型特征、色彩的融合,將創(chuàng)作者熾熱的內心感受發(fā)揮到極致,以此實現水彩風景作品的抒情和意義表達的目的。
在淡彩畫風景寫生當中,以鉛筆、鋼筆等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工具,以線條作為主要的造型方法,運用色彩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能夠較為準確地表達建筑物的形態(tài)特征。長汀福音醫(yī)院舊址坐落于長汀縣城北山腳下,作為中央紅色醫(yī)院的前身,也是第一個為紅軍服務的醫(yī)院。福音醫(yī)院舊址的建筑特征為中西合璧式的土木結構平房,地勢前低后高,以白墻黑瓦、白墻灰瓦為主色調,墻線錯落有致,整體簡潔、樸素。在淡彩畫寫生中,運用黑色線條的差異性展現作品特征,如通過急線、緩線、折線、曲線等表達福音醫(yī)院舊址建筑主體特征和創(chuàng)作者的心境。將自己心中的主觀色彩與福音醫(yī)院舊址的造型、本體色彩、自然光色規(guī)律巧妙結合,將遺址主體本身的黑、白、灰與藍灰色整合起來應用于畫面。通過流暢、細膩的線條、淡雅古樸的色彩表現福音醫(yī)院舊址遺址的寧靜,也可通過雄渾粗獷的線條、厚重的色彩表現其歷史滄桑,讓觀者體味淡彩畫風景的境外之味。
三、閩西紅色遺跡色彩寫生創(chuàng)作的意義
(一)紅色之旅,寫生對話
寫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不僅是一個用畫筆將物象描繪出來的過程,也是作者通過與自然物象親切對話、感悟,表現其深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閩西紅色文化有著悠久而獨特的歷史,其紅色文化自成系統(tǒng)。閩西革命老區(qū)的紅色遺跡如廳堂、祠廟等建筑歷經歲月洗禮,保留并延續(xù)了歷史印記,呈現出滄桑之美。沿著紅色遺跡的路線,高校師生在紅色之旅采風創(chuàng)作中感受革命歷程,通過寫生創(chuàng)作的方式與其對話,以此闡釋和表達對閩西革命歷史的認知和感悟,演繹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歷史鮮活起來,彰顯其生命力,弘揚閩西紅色文化的主旋律。
(二)紅色題材,融情于景
以閩西紅色遺跡風景為題材的寫生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對紅色遺跡的描繪,更是對閩西紅色文化的詮釋。面對革命先輩曾經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歷史遺跡,讓人為之感動、敬仰和崇敬,藝術表達之情油然而生,使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與自然物象相契合,構成藝術創(chuàng)作的新動力。因此,選擇閩西紅色遺址題材進行寫生創(chuàng)作是高校師生的自覺努力,投入真情實感,融情于景,更是創(chuàng)作者對物象觀察與情感體驗的深化,以此通過視覺觀察與心靈體會建構出政治與藝術相融合的面貌。
(三)重溫歷史,以心造境
進行以閩西紅色遺跡為主題的色彩風景寫生,不僅要充分表現紅色遺跡的滄桑之美,更要在寫生創(chuàng)作中將革命先輩們的精神與自我的藝術追求融為畫中之境。這既是把繪畫技法應用于本土化藝術實踐,并在實踐中體悟繪畫技法和閩西革命傳統(tǒng),提高繪畫技法水平和藝術表現力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師生近距離接觸本土紅色文化,不斷追憶與重溫閩西革命歷史,用筆下的寫生創(chuàng)作謳歌這段歷史的方式。
四、結語
閩西紅色遺跡是閩西紅色歷史進程的見證,不僅是閩西題材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也是表現閩西紅色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建立在閩西紅色遺跡色彩風景寫生基礎上的教學改革內容,保留了基礎色彩寫生能力的訓練,豐富并發(fā)展了寫生的教學內容,對于提高學生觀察、表現色彩的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積累美術創(chuàng)作素材、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對閩西紅色遺跡進行寫生可以引發(fā)學生對閩西紅色文化的再審視,將紅色記憶作為情感紐帶,表達了青年一代新時期的藝術追求和責任擔當,也發(fā)揮了應有的存史、育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澤村.閩西革命舊址的分布特點、保護和開發(fā):兼論閩西紅色資源整合及其經濟價值[J].閩西職業(yè)大學學報,2005(3):1-2.
[2]趙龍.重新理解媒介:當代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與思考[J].美術,2017(6):132-133.
作者單位:
龍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