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念馳
年近八旬,如老樹斜陽,不覺產(chǎn)生對生命的無限流連。宅在家里,看看四周擺飾,感到無限舒適,這倒不是有多么貴重,而是無比親切,每一物件都是一段珍貴記憶,陪伴我走到如今,串起了我的人生,構成了我的記憶,讓我無限眷戀,不舍得與它們告別,更擔心它們未來的命運。
在我三室一廳的住宅中,只住著我們老兩口,十五個書櫥擺滿了各種書籍,書架的空余之處擺放了琳瑯滿目的各式各樣的小擺件,還有大小博古架,放著稀奇古怪的物件,它們來自四面八方,但都有自己的出身與經(jīng)歷,靜靜地陪伴了我這么多歲月。如今,室內放置小擺飾或工藝品,已不是富人的身份與專利,今日中國多數(shù)人家,哪怕“低?!奔彝?,也都會有一點自己的擺飾。人們的情趣已大大提升,已不是只追求吃飽而已,更不是作為“小資情調”,與無產(chǎn)階級身份格格不入的“玩物喪志”的標志。
我知道這些小擺件的前世今生。
幾個書櫥中,有一個全部擺放著我的專著、編著及發(fā)表在各處的書報雜志,就放在我臥室的床邊。這是與我關系最密切的櫥,連小擺件也都與我及親人有關。
我第一個要介紹的小擺件是一件小小的“銀唱機”,小得只有手掌大小,裝在一個陳舊的小匣中,前面是一塊小玻璃,里面放置一個銀制的唱機,與當時流行的唱機一模一樣,一個大喇叭、唱盤、唱針、搖桿……一樣不缺,唱機四周雕著“梅、蘭、竹、菊”四色花樣,只是袖珍而已。一看就知是民國初年前后的小擺件。它是我祖母的玩物,是她給我留下的紀念品。
祖母湯國黎,字志瑩,號影觀(1883—1980),浙江吳興人,后歸湖州。她幼年隨父湯其澄去武漢經(jīng)商,因為他有個親戚在武漢怡和洋行任買辦,人稱“湯百萬”。但她七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了他們姊弟三人回到老家,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全靠“湯百萬”接濟。在這種接濟下,1903年祖母到上海務本女校讀書,1907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yè),是中國最早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女子,她的同學中,許多人都成為中國近代婦女運動的領袖,如張敬莊、張默君、舒惠珍、談社英、沈儀賓、余慶裳、崔正華等等,她們一起參加“保路運動”、“女子北伐隊”,創(chuàng)辦神州女學、《神州日報》、“神州女界共和協(xié)濟社”,她任編輯部長,宋慶齡為名譽會長,活躍在“婦運”之中,擔任過吳興女校校長、博文女校教務長、章氏國學講習會教務長、太炎文學院院長……是中國近代第一代知識婦女,非常自敬自立,也是一位受尊敬的詩詞大家。她1913年才與我祖父太炎先生結婚,是孫中山做的媒,這時祖母已過三十歲了,是標準大齡女子。
這件銀唱機,應該是她婚前之物,也應該是“湯百萬”送給她的,是對她努力的獎勵。因為祖父婚后不足一月,就去參加“二次革命”,隨即被袁世凱囚禁三年,解禁后立即去南洋爭取外援,旋即南下廣州參加“護法革命”,夫妻聚少離多,應該沒有閑情去買這樣貴重的玩物送我祖母。祖母也從來沒有告訴我這玩物的來歷,只說是她早年的紀念物,特送我留作紀念。
祖母特別喜歡我,她說是她救了我這條小生命。是的,我一出生就多病,請了一個日本醫(yī)生診治,他給我注射一種不知名的針,致我奄奄一息。祖母正好也病臥在床,囑將我抱去給她看看,她一看斷然拒絕給我再注射,讓我睡在她身邊,照顧我多天后,讓我一點點康復過來。祖母對我一生的影響是最大的,她直到我四十來歲時去世,曾寫了一百多封信給我,足見她對我的重視。我也最聽她的教誨,后來參加了《章太炎全集》整理、出版與研究,也與此相關。她解放后雖任省市人大、政協(xié)、婦聯(lián)、文史館、民革一些職務,可沒有發(fā)揮她更大的作用。
小唱機旁我放了兩只象牙水果,一只逼真的小蘋果與一只逼真的小石榴,這兩只袖珍的象牙制品,是極其貴重可愛的小擺件,這是我父親幼年的玩物,是我祖父送他極少的玩具之一。
祖父太炎先生一生既要治學,涉獵眾多學術領域,又要參加國家各種政治活動,幾乎沒有正常人家的天倫之樂,與我父親很少互動。父親說,這兩個小玩意,大概是祖父送給他唯一的玩具。父親又留給了我。這大概也是父親送我的唯一玩具。
父親章導是祖父長子,屬老來得子,當時祖父已五十多歲了。父親出生時,家庭很富沃,他具備了富家子弟一切壞習性,一解放他就被判了十五年徒刑,實際關押改造時間更長。他“假釋”后與祖母居住在蘇州,我與他見面時間很有限,他從來沒有看我做過功課,更沒有父子推心置腹很好交流,在我們家又很講究父道尊嚴,以至他有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我好繪畫,感動得不知所措,最后匆匆塞了五塊錢給我,算是父親的心意。
父親雖有荒唐的一面,也有受家庭家教而優(yōu)秀的一面。他做事非常認真,認真得忘了他是“假釋”、“被改造”的人,尤其他在單位搞建筑,他以自己土木工程師的專長,認真頂真得一塌糊涂。他最后的工作,是蘇州政協(xié)專職副秘書長,雖然是被解放的人,畢竟是黨外人士,但他比黨員還積極認真,弄得大家面面相覷。他拿出了幾萬元錢支持單位創(chuàng)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而他匆匆逝世后,打開他的辦公桌,竟一無所有,最后就像他一生的許多事,不了了之了。他一回家必先去母親房間請安,祖母去世,他守孝三年,一塊黑紗戴了整整三年,不論春夏秋冬,在當世大概沒有第二個人能做到。
父親去世后,我經(jīng)常夢到他,近年猶甚,大概是我與他生前太少交流,積了許許多多想講的話吧!
我喜歡茶壺,甚至買了一個裝飾櫥專門收藏我的壺,但這一對茶壺不屬于此列,而是放在我臥室的書櫥中,與銀唱機、象牙水果放在一起,因為這是我母親與父親生前用過的兩把對壺,這是兩把精致的粉紅琺瑯彩繪吉祥花紋的瓷質對壺,是民國仿清乾隆的作品,是我父母的遺物。
母親彭望淦,后祖父將其名改為彭雪亞,1918年生,1935年嫁入章家。當時她在蘇州振華女中讀書,寒暑假去“章氏國學講習會”旁聽我祖父講學,與我父親相識相愛了。母親出身蘇州豪門,系蘇州四大望族之一,葑門彭家,即著名“尚書第”,共出了十三個狀元。她父親是最后一個舉人,生有“五朵金花”,她從小活潑美麗,人稱“三小姐”。她生了我們兄妹四人后,就走向工作崗位,在中國銀行工作。解放后因成分原因,她一再遭排斥,最后“下放”到“老松盛飯店”當“公方副經(jīng)理”,實際與服務員沒有一點差別,還經(jīng)常要下農(nóng)村改造。所以她忙得沒有一點空看我做作業(yè),也沒有空閑帶我們出游。她僅有的一點精力還要照顧我們四兄妹,還有我們的下一代,被我們吸干了所有精力。
我與母親一起生活時間最長,受她照顧最多,也是受她寵愛最深的一個,我的發(fā)展經(jīng)歷讓她一直引以為傲。母親一生正直善良,不占人任何便宜,也不愿麻煩任何人。她在世最后一天清早,突然大叫了一聲我的小名,便陷入深昏迷,因大面積腦出血,當天不治而亡。我細細為她擦身,為她送終。祖母、父親去世,我也是這樣做的,最后一次撫摸著他們的肌膚!
這兩把對壺與我收藏的其他六十多把壺相比,也許價格會低許多,但我最珍愛的卻是這兩把壺。俗言:“壺中天地大”,“壺中有乾坤”。這兩把對壺承載著太多太多故事,值得我珍藏。
在我臥室書櫥中,還有二尊“老壽星”。“老壽星”是中國人的吉祥之物,小小的,不過水筆高低。一尊是手工雕刻的,一尊是塑料模壓的,都是在日本旅游時買的。當時我們看日本藝人取一段樹枝,灰白色的皮,深紅色的芯,他三雕兩雕,就刻成一個栩栩如生的老壽星,我特鐘愛。于是與內人說:“各請一個吧!”她挑了半天,嫌貴,竟在雜物店買了一個模壓品。這就是她——我的老婆!她一輩子節(jié)儉,不亂花錢,但她不阻止我花錢。于是我把這兩尊壽星放在櫥中,一個代表她,一個代表我。
我與她風風雨雨已走過了五十六年,內人叫周錫瑛,我與她相識在同一個單位,她大學肄業(yè)宅在社會上,我?guī)煼懂厴I(yè)去支持民辦教育,都到了社會最底層的同一個民辦小學,我倆無疑是這個群體中最棒的一男一女,走到一起是非常自然而合情合理的,沒有驚天動地的戀愛,雖然有家庭反對、社會的歧視,但我們的結合是當時的最佳組合。雖然我倆工資加在一起只有六十二元,但我們節(jié)儉并滿足。她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一輩子“幫夫”,成就了丈夫,而犧牲了自己。雖然老了偶有抱怨,說為了支持我,她放棄了許多……總而言之,她對我們的一生與成就是滿意和滿足的。
她有兩個地方讓我一輩子感激。一是節(jié)儉,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上,守得住自己的欲望。我們后半生已是不缺錢了,但她已節(jié)儉成性,雖很愛漂亮,但只是每個季節(jié)買一件新衣而已。她的好看服裝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擅自給她添置的。她不肯亂花錢,但從不虧待別人,請人吃飯,往往一桌的價錢就是她一個月工資,從不吝嗇。第二是善待我母親。婆媳相處,從來不易,但她與我母親相處一世,沒有紅過一次臉,盡管內心有時難免有些想法,但從不破臉,讓我這個做兒子的十分開心。
我內人長得好看,也一輩子愛美,不知怎么,越老竟越好看了,大家都這樣講。我想,這正是她修來的。百年修得一世好,百年修得如花顏。
我愛好收藏奇石,至少收藏了七八十塊之多。但最鐘愛的一塊,卻是我從黃河邊上撿來的“龜石”,灰黑色,雖是石,形如龜,背上竟有龜紋,真是鬼斧神工,天造之物。石之名貴,不在于真似,而在神似。這塊石撿自陜西一次考察,地點在老子西出函谷關附近,是市政協(xié)茅志瓊部長、孫剛部長組織的活動,不知怎么走到了黃河邊上,不偏不倚相中了這塊石頭,一切似乎都是天意也。
我1983年當選第六屆市政協(xié)委員時,已四十一歲,但在市政協(xié)絕對是“小弟弟”,是當時的大新聞了,還有許多謠傳,說我“要擔任市民革領導了”,“要擔任某崗位職務了”,云云。譽亦溢,謗亦至,一個從社會最底層的“五類分子”子弟,要脫穎而出,談何容易,而且要搞垮一個人的代價是極低的,只要四分錢郵票的一封信,于是我一度好像成了“有問題的人”,申辯無門,讓我苦惱萬分。這事也驚動了市領導,于是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茅志瓊副部長決定親自下基層外調此事,廣泛聽取了意見,終于完全排除了“傳言”,繼續(xù)提名我擔任市政協(xié)委員。我好像又被解放了一次,讓我對茅部長深抱感恩之情。其實被茅部長“解放”的人何止我一個,當時許多老干部和老干部子弟,以及許多蒙受錯案假案的人、海外統(tǒng)戰(zhàn)人士,都受到過她的幫助,幫助落實了許多人許多家庭的政策。她的人品和威望是有口皆碑的,記得我祖母去世時,時任蘇州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長的X領導,與我們家族見面時,冷冷地拋下一句話:“統(tǒng)戰(zhàn)是不傳代的!”讓我們心冷至極。而茅部長是充分燃起我們的積極性,真是左右兩種人。這樣肯為他人擔責任的領導是越來越少見了。孫剛當時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后也兼任市政協(xié)工作,他與茅部長都是這個時期的重要領導,為人正派正直,茅部長后提名我擔任港澳臺僑委副主任,孫部長后提名我擔任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對我都有賞識之恩,所以他們組隊的視察我很少請假。這些領導當年是如此之大地推動了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后人也許完全不了解了。這塊龜石是我這一段經(jīng)歷的見證,也是我二十多年政協(xié)委員與常委難忘經(jīng)歷的見證!
書架上還放著兩尊唐三彩——一尊馬、一尊駱駝,是典型的唐三彩仿作,這是我國唐代盛產(chǎn)的工藝品,幾乎家家都會擺放一兩件。這兩件小工藝品是我參加上海社科院員工書法繪畫展的獎品。
這是1980年代初,上海社科院復院五六年光景,舉辦的一次員工書畫展。當時社科院重新煥發(fā)青春,有員工一千多人,不乏書畫愛好者。我原先在“文革”期間,以繪畫打發(fā)日子,畫得很投入,也小有畫譽,但到了社科院后,反而不畫了,一是沒時間,二是怕被人認為不務正業(yè)。為了響應號召,我破例又一次拿起了畫筆。
當時我在徐家匯漕溪路口的社科院分部歷史研究所上班,這是一幢過去的神學院的老建筑,與徐家匯教堂、育嬰堂、藏書樓、徐匯中學等教會建筑聯(lián)在一起的一幢很講究的建筑。要進入歷史所,先要從一條小徑走入,小徑旁留下了三棵見證了徐家匯變遷的銀杏樹,我們天天要從樹下走過去研究歷史,真是很有意思。于是產(chǎn)生了將三棵銀杏畫制下來的想法:老樹,蒼枝,繁密、高大的銀杏,后面是一輪暗黃的太陽,在蔚藍的天空中,見證著百年滄桑……
這幅畫是繪制在黑色的紙板上,用的是油畫棒,效果還好,得了個一等獎,獲贈這一對唐三彩。
如今我偶經(jīng)徐家匯,三棵銀杏與藏書樓還在,但都被擠在一隅,歷史所舊址早已沒了蹤影,被“上實公司”的兩幢商品樓取代了,這是土地開發(fā)商品潮中,第一波被利益集團相中,硬生生地把歷史所這么好的歷史建筑拆了。我還為此寫了報告,呼吁留下這段歷史,留下這么好的歷史建筑!我以為自己是市政協(xié)委員,應該救得了歷史所,結果在利益集團面前,我的呼吁等于一聲嘆息而已!
我的書櫥中,放了不少出國訪問購買的紀念品,其中有一個金屬制成的美國國徽,如一個圓盆,中間有一個白頭禿鷹,人稱白頭海雕,這是美國國鳥。鷹胸是個盾牌,由紅白兩種豎條組成,象征國旗。鷹之上是一個冠,冠內由十三顆白星組成,代表最初組成的十三個州。鷹兩爪分別抓住了十三支箭和橄欖枝,象征一手抓武力,一手抓和平,鷹頭向著十三支箭,就說明國家經(jīng)歷著戰(zhàn)爭,鷹頭是向著橄欖枝的,也就是維持和平的。鷹嘴叼著黃綬帶,寫著“合眾為一”,表明美國是一個聯(lián)邦制國家。說實話這也是一個藝術性很強的完美藝術品。
這是我第一次去訪問美國,大概是1980年代初,中國剛起步現(xiàn)代化。美國則是我們的榜樣,他們對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支持的,完全不似如今處處遏制我們。三十多年前美國處處有許多讓我們驚羨的地方,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到處是我們渴望購買的東西。而我們口袋里只裝了少得很的美元,陪同與接待我們的美國人,總想看我們到底會買點什么。當他們看我買了一個價格不菲的美國國徽時,都驚訝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則感到很自豪。
以后我多次訪美,也不斷邀請接待他們的來訪,成為討論兩岸關系的重要平臺。美國國務院翻譯了我眾多論述,也反映了他們對我的重視。唉,中國人對美國是愛恨交加的,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感情。
許多年前,我去摯友許四海先生壺具博物館。在展覽館一隅,一張供桌上安奉了一尊達摩鐵制坐像,二尺來高,上置一盞射燈,把光線聚集在達摩的臉部,顯示出他的寧靜深邃,這么剛毅,這么怡然,這么超凡脫俗,一股嗜苦如飴的姿態(tài),雙腿盤坐,雙臂下垂,頭枕于手,手撫于膝,閉目微笑,通體圓潤,凝聚了一股如此巨大的氣場,深深震撼了我,仿佛有一種東西與我心靈產(chǎn)生了共鳴……我忽然悟到這不正是我一生追求的一種精神與偶像嗎?我決定立刻將它請回去!我不等四海兄從猶豫中緩過來,放下一萬元,抱起達摩就走。一路捧在胸口,一直捧到家中,安放在琴桌上,我也癱了。以后,我再也沒有這么大力氣能把它抱起!
后來我在城隍廟藝術品市場,見過這類達摩坐像,均粗糙失神,大小比例也失當,我請的這尊大概是原作吧!從此收集達摩像成了我的愛好,先后收集了王仲清繪制的畫像、紅木雕像,甚至瑪瑙、壽山石雕像,它們都傳承著達摩的一種面壁精神。
達摩是印度人,梁武帝時渡海東來,入嵩山少林寺修行,靜坐山洞,面壁九年,潛修默煉,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世俗所誘,不為權勢所畏,終成正果,被尊為禪宗始祖。它代表了一種刻苦治學與獨立思考的精神,是文人的最好榜樣,也是我的精神導師,每遇到困難苦惱,看看他潛行修道的形象,都會倍增力量。文人的最大敵人就是沽名釣譽、浮躁淺學,而達摩則是戒名戒利,不懼坐冷板凳,不懼立壁角,不懼遭訓誡。我六十五歲時,友人幫我出了一本文集,洋洋灑灑五十多萬字,我取的書名就叫《面壁集》,即崇尚達摩面壁精神也。人一生中少不了面臨困難,如我一生治史治兩岸關系,里面充滿“禁區(qū)”,而正是“面壁”精神,讓我有了勇氣與精神寄托!
面對這些小擺飾、小物件、小故事,我走過了人生大部分路程,雖有不可割舍之情,但總要分手,我不知道怎么送別這些物件。物是情,也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