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東
(中鐵隆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5)
截止2018年底,中國鐵路營業(yè)里程達13.1×104km,其中隧道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二次襯砌是隧道工程施工在初期支護內(nèi)側(cè)施作的模筑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襯砌,與初期支護共同組成復合式襯砌,以達到加固支護、優(yōu)化路線防排水系統(tǒng)、美化外觀、方便設置通訊、照明、監(jiān)測等設施的作用[1]。
根據(jù)新奧法理論,初期支護承載圍巖70 %左右的松散壓力,二次襯砌僅是用作安全儲備和滿足凈空需求等。當圍巖的收斂結(jié)束后進行二次襯砌,形成抗荷環(huán),只要混凝土的強度滿足要求,就能保證隧道的安全。但是目前國內(nèi)的隧道施工現(xiàn)狀,初期支護往往只是起到一個臨時封閉的作用,確切地說是一個施工過程中的措施。當初期支護收斂無法穩(wěn)定時,或者還未等到其收斂穩(wěn)定時,一般就緊跟施做了二次襯砌。所以二次襯砌的作用不再僅僅是安全儲備,相反承載著較大的圍巖松散壓力[2]。
鑒于此,隧道二次襯砌背后脫空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隧道拱頂脫空的原因,對傳統(tǒng)注漿設備和工藝進行革新和優(yōu)化,采用SM-RPC注漿管等新材料,在蒙華鐵路大圍山隧道進行成功應用后,形成了鐵路隧道拱頂帶模注漿技術(shù)。
二次襯砌在澆筑過程中,常常受到人為因素、技術(shù)因素、混凝土干縮、徐變等因素的影響,在二次襯砌拱頂與防水板之間形成空隙(即脫空),這種空隙會改變二次襯砌的受力結(jié)構(gòu),減弱其支護強度。
形成拱頂脫空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爆破開挖后,因噴射混凝土操作不當,致使初支面不平整,局部存在較深的凹坑,從而導致掛設的防水板背后形成空洞。
(2)澆筑二次襯砌邊墻混凝土時,因泵送速度過快,致使拱頂防水板受扯拽與初支脫開,導致防水板與初支之間形成脫空。
(3)臺車端頭模板拼接不嚴密,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從接縫處漏漿、跑漿,致使拱部混凝土下落,形成空洞。
(4)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振搗不密實,內(nèi)部存在氣孔、空洞等,上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在自重作用下下沉,在拱部造成空洞。
(5)施工人員因端模封閉無法獲取二襯臺車內(nèi)部混凝土灌注飽滿程度,難以準確判斷停止灌注時機,且為防止在沖頂過程中臺車變形過大,減少材料浪費,當預計混凝土用量比實際需求量少1~2 m3時,常放棄再次補充,導致混凝土灌注不足[3]。
(6)混凝土澆筑后,現(xiàn)場施工人員急于拆下混凝土輸送管,在拆管時,未形成自穩(wěn)能力的混凝土隨輸送管掉落下來,形成漏斗,造成襯砌脫空。
(7)襯砌臺車底座支撐不牢固,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或澆筑后變形下沉。在現(xiàn)場施工過程中,臺車多采用方木支墊行車軌道,由于襯砌臺車附近較潮濕,方木容易糟爛,在混凝土澆筑后方木被壓碎引起臺車下沉。
通過對傳統(tǒng)二次襯砌臺車進行改造(圖1),在臺車拱頂模板中心線位置沿臺車縱向方向設置一定數(shù)量的注漿孔,并安裝注漿用固定法蘭,在澆筑混凝土前預埋活性粉末混凝土注漿管(SM-RPC注漿管),混凝土澆筑完成2~3 h后,在不脫模的情況下,及時從預埋注漿管處進行注漿。
圖1 二次襯砌臺車改造后注漿孔排布示意(單位:m)
二次襯砌拱頂帶模注漿施工工藝流程見圖2。
圖2 二次襯砌拱頂帶模注漿施工工藝流程
以施工現(xiàn)場常見的12 m二襯臺車為例,在臺車頂部中心線上開4個孔,直徑為40 mm,注漿孔與上循環(huán)二襯端部距離為75 cm,在臺車端模75 cm處設置端模排氣孔,中間兩個排氣孔平均分布。布置圖詳見圖1。
在臺車頂部開孔位置下緣焊接固定法蘭,固定法蘭外徑120 mm,內(nèi)徑40 mm,固定法蘭采用滿焊連接(圖3),防止漏漿和注漿時法蘭脫落。之后,用兩個螺栓與法蘭焊接,用以固定SM-RPC注漿管及定位法蘭。
圖3 臺車開孔后,焊接固定法蘭
將定位法蘭與固定法蘭通過螺栓連接(圖4),定位法蘭外徑120 mm,法蘭鋼管內(nèi)徑38 mm、外徑40 mm、高度50 mm。其作用是固定SM-RPC注漿管及保證安裝垂直度。
圖4 安裝定位法蘭
注漿采用外徑36 mm、內(nèi)徑15 mm、壁厚10.5 mm的SM-RPC管,待襯砌臺車定位后,在襯砌混凝土澆筑前,將SM-RPC注漿管從定位法蘭處垂直穿入,上端頂住防水板(在穿入前,SM-RPC注漿管頂端管口應切割十字口,深度5 mm,寬度為3 mm),裁切SM-RPC注漿管多余長度(圖5)。SM-RPC注漿管的技術(shù)要求見表1。
表1 SM-RPC注漿管技術(shù)要求
SM-RPC注漿管十字切口端與防水板頂緊后,將注漿固定管(變徑管)與定位法蘭連接,達到固定SM-RPC注漿管的作用,保證注漿管不會往下掉落(圖6)。
圖6 注漿管固定管安裝
二襯混凝土應對稱澆筑,左右兩側(cè)混凝土面高差不得超過0.5 m,前后高差不得超過0.6 m,混凝土澆筑應逐窗逐層自模板窗口灌入,由下向上,對稱分層,傾落自由高度不超過2 m[4]。澆筑拱頂混凝土時,注漿管作為觀察口,用以觀察混凝土是否澆注到拱頂,各注漿管出漿以及端模混凝土飽滿后,認為混凝土基本完成沖頂,需用細鋼筋不斷對注漿管進行清理,避免堵塞。
二襯混凝土澆筑完成2~3 h后進行注漿,注漿材料采用微膨脹注漿料(微膨脹緩凝早強充填砂漿),微膨脹注漿料的水料比宜為0.18~0.20,注漿采用專用的制漿注漿一體機進行操作[5]。漿液要求連續(xù)拌制,拌制過程中嚴格監(jiān)控材料用量,確保漿液的質(zhì)量。微膨脹注漿料漿體性能要求見表2。
表2 微膨脹注漿料漿體性能要求
在每根注漿固定管下方通過連接套管安裝球閥開關,將壓力表上端與球閥相接、下端利用快速接頭與注漿機軟管連接。
(1)將注漿管管頭提升到襯砌臺車上,與臺車注漿接頭連接。并將注漿管固定到臺車上,懸空部分固定到臺車側(cè)面。
(2)注漿前應對注漿管路系統(tǒng)用1.5~2.0倍注漿終壓進行注水試驗,檢查注漿管路系統(tǒng)是否通暢,能否耐壓,有無漏水,機械設備是否正常。
(3)拱頂注漿按照從已襯砌端向端模注漿,注漿開始前將所有球閥打開。注漿過程中若其它注漿管漏漿,將其球閥關閉并繼續(xù)注漿,若當前注漿孔壓力達到1.0 MPa,其它注漿孔及端頭模仍未出濃漿,應關閉球閥更換孔注漿,直至端頭模出漿或所有注漿管注漿壓力均達1.0 MPa時暫停注漿,若在10 min內(nèi)壓力未降至0.9 MPa以下,則可終止注漿;若降至0.9 MPa以下,則繼續(xù)注漿[6-7]。
注漿結(jié)束后,關閉球閥,卸下注漿機軟管與壓力表;清洗注漿機及注漿軟管,將未使用完的注漿材料拉回到干燥位置貯存,并采取必要的隔離和防潮措施。漿液初凝后卸除定位法蘭及下端構(gòu)件,臺車脫模后,敲斷露在外面的SM-RPC注漿管。
蒙華鐵路大圍山隧道,屬某單洞單線隧道,全長8 169 m,采用二襯拱頂帶模注漿技術(shù)(圖7、圖8),經(jīng)無損檢測結(jié)果顯示,注漿料與襯砌混凝土結(jié)合性良好,脫空率不足1 %(傳統(tǒng)回填注漿的脫空率為6 %左右)。并且,因該技術(shù)無需單獨增加注漿工作面,對其他工序無干擾,經(jīng)統(tǒng)計,注漿直接成本至少每延米隧道節(jié)約120元,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明顯。
圖7 現(xiàn)場帶模注漿照片1
圖8 現(xiàn)場帶模注漿照片2
與傳統(tǒng)隧道二次襯砌拱頂回填注漿工藝相比,拱頂帶模注漿工藝優(yōu)勢明顯,見表3。
表3 帶模注漿與回填注漿工藝技術(shù)經(jīng)濟對比
帶模注漿技術(shù)作為一項新工藝,與傳統(tǒng)的回填注漿相比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文從蒙華鐵路大圍山隧道的實際應用得出的結(jié)論出發(fā),在前人研究總結(jié)的基礎上更系統(tǒng)化地對這項技術(shù)的工藝原理、工藝流程和操作要點進行了詳細論述及總結(jié)。隨著這一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成熟,必將會更多地應用于工程施工中,有效提高工程質(zhì)量,為我國鐵路隧道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