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沖,龍夢玲,馮 銳,郭 輝,陳 燦,溫國泉
中國稻癭蚊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陳玉沖1,龍夢玲2,馮 銳3,郭 輝3,陳 燦3,溫國泉4*
(1.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植保站,廣西 南寧 530022;3.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 水稻研究所/廣西水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7;4. 廣西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科技信息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7)
利用文獻數據庫,客觀分析國內稻癭蚊研究現(xiàn)狀,為農業(yè)科研工作者和決策者提供數據參考。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1955—2019年國內發(fā)表的稻癭蚊研究文獻進行分類統(tǒng)計。結果表明:(1)在2000年前,發(fā)文量隨著年份推移呈現(xiàn)上升趨勢,并在2000年達到最高值40篇,之后在2004和2007年有2個小高峰;(2)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有稻癭蚊、水稻害蟲、水稻、標蔥率、秧田、晚稻、益舒寶等;(3)近10年來,與水稻抗稻癭蚊育種有關的雜交水稻、恢復系、抗性、抗性鑒定、選育、區(qū)試、抗性基因、轉導、水稻品種、遺傳分析以及6基因等進入高頻關鍵詞之列;(4)在稻癭蚊研究領域,發(fā)文最多的作者是廣西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黃鳳寬,共發(fā)表稻癭蚊研究論文25篇;(5)刊登稻癭蚊論文的主要期刊有《廣西植?!?、《福建農業(yè)科技》和《廣西農業(yè)科學》等。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水稻抗蟲育種都將是稻癭蚊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水稻;稻癭蚊;文獻計量;分類統(tǒng)計;高頻詞
稻癭蚊[(Wood-Mason)]屬雙翅目癭蚊科,在我國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湖南等部分地區(qū)為害嚴重,是我國南方稻區(qū)的重要害蟲[1]。稻癭蚊以幼蟲為害水稻,在水稻整個營養(yǎng)生長期都能入侵為害[2]。主要在水稻幼苗期和分蘗期,初孵幼蟲侵入水稻生長點,使生長點不能發(fā)育,愈合葉鞘成管狀伸出,稱“標蔥”,受害稻株不能抽穗,對水稻產量造成嚴重危害[3]。為了認識稻癭蚊這一水稻重要害蟲,降低其對水稻生產的危害,我國科研人員以稻癭蚊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刊載在大量研究文獻上[4-9]。
文獻計量學以文獻事實為依據,能從多角度定量分析某一特定研究領域的整體布局和發(fā)展方向。本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稻癭蚊國內研究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就國內文獻進行分析其研究現(xiàn)狀特征和熱點方向,以期為科研人員從各角度了解我國稻癭蚊研究現(xiàn)狀,特別是為稻癭蚊的未來研究方向提供數據參考。
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稻癭蚊”有關的研究文獻作為數據源,搜索年份為1955—2019年(檢索時間為2020年4月)。為保證數據具有足夠的相關性,對數據進行了人工篩選,刪除了重復文獻、一稿多投、新聞報道以及與稻癭蚊研究無直接關聯(lián)等不相關條目,篩選出590條相關文獻樣本數據。
利用文獻管理軟件Endnote對這些文獻的年代、期刊、作者和關鍵詞進行了統(tǒng)計,并選取了其中的4個高頻關鍵詞做了論文主題時間動態(tài)分析。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稻癭蚊(稻癭蠅)研究文獻最早開始出現(xiàn)在1955年。在2000年之前,發(fā)文量隨著年份推移呈現(xiàn)上升趨勢,并在2000年達到最高值40篇。之后,發(fā)文量下降,在2015年后降至個位數。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和2007年有2個小高峰,年度發(fā)文量分別為34篇和29篇(圖1)。
圖1 稻癭蚊研究論文發(fā)表年份分布
在稻癭蚊研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關鍵詞有稻癭蚊、水稻害蟲、水稻、標蔥率、秧田、晚稻、益舒寶、本田、秧苗、標蔥、藥劑防治、中稻、主害代等(表1);近10年來,與水稻抗稻癭蚊育種有關的雜交水稻、恢復系、抗性、抗性鑒定、選育、區(qū)試、抗性基因、轉導、水稻品種、遺傳分析以及6(基因)等進入研究領域高頻關鍵詞之列,說明抗蟲育種已成為該領域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表1 稻癭蚊研究高頻關鍵詞分布
稻癭蚊以幼蟲侵害水稻,水稻受害后生長點不能完成分化發(fā)育,葉鞘愈合形成“標蔥”?!皹耸[率”作為稻癭蚊防治中經濟閾值水平和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標,在研究文獻中經常被提到,尤其在關鍵詞部分(圖2)。
圖2 “標蔥率”在稻癭蚊研究論文中出現(xiàn)的時間動態(tài)分布
圖3 “秧田”在稻癭蚊研究論文中出現(xiàn)的時間動態(tài)分布
秧田是進行稻癭蚊化學防治最為經濟有效的時期。秧田防得好,秧苗的帶蟲率低,移栽到大田后蟲害發(fā)生率也低。“秧田”一詞在關鍵詞和摘要中都經常出現(xiàn)(圖3)。
稻癭蚊越冬時間長,次年活動后在雙季稻區(qū)已難危害早稻。該蟲的大發(fā)生正好在晚稻播插時期,成為山區(qū)晚稻的災害性害蟲。 “晚稻”在稻癭蚊研究論文中的摘要、關鍵詞和標題中均頻頻出現(xiàn)(圖4)。
化學防治是稻癭蚊防治的一項主要措施,秧田用益舒寶拌細沙撒施對稻癭蚊有著很好的防治效果。1992年,“益舒寶”開始在稻癭蚊研究論文中出現(xiàn);2000年,達到最高,有10篇論文以“益舒寶”為文章關鍵詞;2010年后,“益舒寶”一詞沒有出現(xiàn)在稻癭蚊研究論文的題目、關鍵詞或摘要等位置(圖5)。
圖4 “晚稻”在稻癭蚊研究論文中出現(xiàn)的時間動態(tài)分布
圖5 “益舒寶”在稻癭蚊研究論文中出現(xiàn)的時間動態(tài)分布
稻癭蚊研究領域,發(fā)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廣西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黃鳳寬,共發(fā)了稻癭蚊研究論文25篇(表2)。其后該研究領域的高頻作者(發(fā)文量10篇及以上)依次是韋素美、張揚、譚玉娟、黃所生、黃炳超、羅善昱、潘英、李青、肖漢祥、董海、徐小紅、嚴叔平、黃顯波、林成豹等(表2),其中韋素美、黃所生、羅善昱和李青均與黃鳳寬在同一研究團隊,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團隊合作特點。同樣形成了明顯團隊研究的還有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高頻作者中的張揚、譚玉娟、黃炳超、潘英、肖漢祥等5位作者均來自該研究所(表2)。當然,研究團隊的形成和發(fā)展與這些作者所在?。ㄗ灾螀^(qū))是稻癭蚊發(fā)生的主要區(qū)域也有很大關系。
表2 稻癭蚊研究高頻作者分布
發(fā)表稻癭蚊論文最多的是《廣西植?!罚嘉墨I量的13.2%(表3);其后依次為《福建農業(yè)科技》、《廣西農業(yè)科學》、《福建稻麥科技》和《廣東農業(yè)科學》(表3),表現(xiàn)出較強的地域性,這可能與稻癭蚊的發(fā)生地域性強有較大關系。此外,《昆蟲知識》、《江西植?!贰ⅰ吨参锉Wo》等刊物也刊登了較多的稻癭蚊研究論文(表3)。
表3 稻癭蚊研究期刊分布
在我國南方稻區(qū),稻癭蚊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初曾在山區(qū)和丘陵區(qū)普遍發(fā)生[10];到60年代和70年代間歇發(fā)生,危害減少[11];1982年開始在平原稻區(qū)大量發(fā)生,為害嚴重[11]。但在近年來,為害減輕,發(fā)生面積大范圍降低,這可能與拋秧栽培和秧盤育秧等栽培技術縮短秧齡、除草劑大量應用導致中間寄主減少、天敵種群數量回升等因素有關[12-13]。稻癭蚊的為害減輕可能是近幾年文獻數量下降較大的一個因素。雖然,現(xiàn)在稻癭蚊在不少地方已從主要害蟲轉為次要害蟲,但是仍然要注意做好蟲情監(jiān)測,警惕出現(xiàn)反彈,防止再度猖獗為害。更為重要的是要做好抗蟲育種的基礎研究工作,未雨綢繆,為稻癭蚊防治戰(zhàn)略性地做好技術儲備和物資準備。
抗蟲品種的利用是防治稻癭蚊安全、經濟、有效的根本性措施[14]。目前已鑒定篩選出優(yōu)異的抗性品種資源,如KANGWEN2、DUOKANGI1、ARC5984、RP2572-18-316、RP2337-253-65-11、PHALGUNA、ARC5987[15]、ARC5833[16]、GXM-001-2[17]和抗蚊青占等,并已培育出高抗稻癭蚊材料[18-19],選育出了綜合農藝性狀優(yōu)良的抗蚊18號、抗蚊軟占[20]、安兩優(yōu)青占[21]、培兩優(yōu)抗占[22]、五豐優(yōu)淦3號[23]、贛優(yōu)明占[24]等抗稻癭蚊水稻品種,這些優(yōu)良抗蟲品種的育成從實踐上證實了黃鳳寬等[25]提出的水稻品種對稻癭蚊的抗性與主要農藝性狀并不矛盾,可以選育出對稻癭蚊抗性強的高產水稻品種??梢灶A見,抗蟲水稻品種的選育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將是稻癭蚊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1] 趙善歡, 黃炳球, 胡美英. 楝科植物油及種核粉抽提物對稻癭蚊產卵忌避作用及防治試驗[J]. 昆蟲學報, 1986(2): 221-224.
[2] 譚玉娟, 潘英, 張揚. 稻癭蚊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為害性及防治時機探討[J]. 廣東農業(yè)科學, 1991(6): 26-29.
[3] 胡美英, 許再福, 黃炳球, 等. 稻癭蚊綜合防治新技術與示范[J]. 植物保護學報, 2003(4): 401-406.
[4] 潘英, 譚玉娟, 張揚, 等. 抗稻癭蚊新品種(抗蚊1號、抗蚊2號)選育成功[J]. 中國農業(yè)科學, 1992(6): 87-88.
[5] 廣西農科院植保所稻蟲組、農藥組. 益舒寶(MoCap)防治稻癭蚊試驗示范簡報[J]. 廣西植保, 1993(2): 44-45.
[6] 周紅波. 注意抓好1999年稻癭蚊防治工作[J]. 廣西植保, 1999(2): 23.
[7] 黃炳超, 肖漢祥, 呂利華, 等. 抗稻癭蚊新基因6在分子標記抗性育種中的應用[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4(1): 76-80.
[8] 黃鳳寬, 韋素美, 梁廣文, 等. 水稻品種RP1976-18-6-4-2對褐飛虱和稻癭蚊的抗性評價及其遺傳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 2006(1): 113-115.
[9] Lu J S, He L F, Xu J,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gall midge resistance in rice germplasm 91-1A2[J]. Rice Science, 2013, 20(1): 73-78.
[10] 李茂勝, 李起林. 我國稻癭蚊研究概況[J]. 三明農業(yè)科技, 1994(1): 5-7.
[11] 孫乃昌. 綜合防治稻癭蚊四十年[J]. 廣西農學報, 1996(2): 36-39.
[12] 邱玉秀. 昭平縣稻癭蚊發(fā)生為害逐年減輕的原因分析[J]. 廣西植保, 2008(3): 5-8.
[13] 黎平, 曹春梅, 梁家堯, 等. 浦北縣稻癭蚊發(fā)生為害逐年減輕原因分析[J]. 廣西植保, 2016, 29(2): 17-20.
[14] 蔣顯斌, 黃鳳寬, 韋素美, 等. 抗稻癭蚊水稻品種的恢復力測定及其F1代抗性鑒定[J].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06(2): 226-230.
[15] 韋素美, 黃鳳寬, 羅善昱, 等. 國際水稻遺傳評價試驗網材料對稻褐飛虱和稻癭蚊的抗性鑒定[J]. 植物保護, 2004(3): 24-26.
[16] 吳碧球, 黃鳳寬, 黃所生, 等. 水稻品種ARC5833對稻癭蚊的抗性評價及其遺傳分析[J].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4, 27(4): 1483-1487.
[17] 郭輝, 馮銳, 陳燦, 等. 水稻資源GXM-001-2對稻癭蚊的抗性鑒定與遺傳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7, 18(1): 56-60.
[18] 秦學毅, 韋素美, 朱汝財, 等. 采用聚合雜交創(chuàng)新稻癭蚊抗性育種材料[J].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06(6): 1054-1057.
[19] 馮銳, 秦學毅, 唐建淮, 等. 稻癭蚊多抗性材料的聚合與創(chuàng)新[J]. 中國農學通報, 2008(11): 81-84.
[20] 黃炳超, 張揚, 謝振文, 等. 稻癭蚊種群DNA指紋及水稻抗稻癭蚊分子標記育種技術研究[J]. 昆蟲知識, 2007(2): 164-171.
[21] 彭炳生, 劉名鎮(zhèn), 鄢祖林, 等. 高抗稻癭蚊兩系雜交晚稻新組合安兩優(yōu)青占[J]. 雜交水稻, 2004(5): 69-70.
[22] 彭海濤, 劉榮秀, 鄢祖林, 等. 抗稻癭蚊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培兩優(yōu)抗占 [J]. 雜交水稻, 2006(4): 88-89.
[23] 李土明, 余厚理, 彭炳生, 等. 抗稻癭蚊優(yōu)質雜交晚稻新組合五豐優(yōu)淦3號[J]. 雜交水稻, 2010, 25(3): 88-89.
[24] 郭生河, 饒鳴鈿, 黃顯波, 等. 抗稻瘟病、抗稻癭蚊雜交稻“贛優(yōu)明占”的生物學特性與產量結構分析[J]. 江西農業(yè)學報, 2017, 29(7): 14-17.
[25] 黃鳳寬, 韋素美, 黃所生. 水稻品種抗稻癭蚊與主要農藝性狀的關系[J]. 植物保護, 2007(2): 43-46.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ice Gall Midge(Wood-Mason) in China
CHEN Yu-chong1, LONG Meng-ling2, FENG Rui3, GUO Hui3, CHEN Can3, WEN Guo-quan4*
(1.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China; 2.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Guangxi, Nanning 530022, China; 3.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Rice Genetics and Breeding/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China; 4.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 China)
Research status of rice gall midge (GM) in China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articles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from 1955 to 2019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metro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on GM research in China showed an upward trend before 2000,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40 articles in 2000, and then there were 2 small peaks in 2004 and 2007; (2) The keywords that appeared with high frequency included rice gall midge, rice pests, rice, silver shoots, seedling field, late rice, and ethoprop; 3) In the past 10 years, those words had been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GM articles as hybrid rice, restorer lines, resistance for rice gall midge,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rice breeding, regional adaptability test, GM resistant genes, transduction, rice varieties, genetic analysis, andgene; (4)The most productive author was HUANG Fengkuan from th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ho had published 25 GM articles; (5) The main journals that published paper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were,, and. Rice breeding for GM resistance will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GM research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uture.
rice; rice gall midge; bibliometrics;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high-frequency words
S435.112+.5
A
2095-3704(2020)02-0114-06
2020-05-28
2020-06-10
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計劃項目(桂科AB16380138,桂科AD18281067)和廣西農業(yè)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專項(農科2017YM48)
陳玉沖(1981—),女,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yè)知識產權與知識圖譜研究,gxnky@qq.com;*通信作者:溫國泉,編審,碩士。
10.3969/j.issn.2095-3704.2020.02.22
陳玉沖, 龍夢玲, 馮銳, 等. 中國稻癭蚊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 生物災害科學, 2020, 43(2): 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