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祥
這是一篇存在感很強的小說。
“我”,一個富家子弟,因一次偶然遭遇,與火車相逢。從此,幾十年人生,與火車結(jié)緣,與火車相伴相生。
在這部中篇小說里,火車自始至終被作家用一種或隱或顯的方式做了擬人化處理。試圖通過探尋小說主人公“我”的漫長人生軌跡,用一種挑戰(zhàn)方式,力求尋找到真實支點,以佐證其虛構(gòu)深入角度,或者說不斷發(fā)展下去的理由。作家用第一人稱,畫卷般展開了“我”這個90多歲老人,近乎大半輩子的人生。很有力道,似乎穿透各個不同年代,從個人角度進入時代大背景之中。讓“我”在1944年秋季的某天,只因在火車站意外目睹了一場日本兵對中國平民的殘忍殺戮,徹底改變了原本預(yù)設(shè)的人生目標或者說命運。這之后,“我”的一切所作所為,連同命運,全部與火車緊密相關(guān),與火車焊接在一起,形成了無限平常與永難消泯的哀怨和愛戀。
小說中,作家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細節(jié),促使“我”和火車不斷聯(lián)系不斷糾纏。正是這聯(lián)系和糾纏,使無法承受的生活,得以繼續(xù)下去。如此,現(xiàn)實世界里“我”與火車朝夕相處,精神世界里“我”與火車融合共生,滲透到了骨子里。
整部小說,讀起來自然、從容,語言沒有尖銳或者夸張。圍繞“我”,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開(兩任妻子和一個兒子),甚至和“我”一起共事的同事也都一聲不響地走了。“我”成了一個命硬的人,一個孤獨卻又非常強勢的人。任何大災(zāi)大難都會繞過“我”,就連美國戰(zhàn)斗機飛到“我”頭頂狂轟濫炸時,都會被擊落爆炸。似乎有些神、有些玄、有些非同尋常。但在作家筆下卻寫得水到渠成,猶如下雨刮風一樣,沒有痛徹心扉描述,沒有過度烘托場面,更沒有哭天抹地般號啕,有的只是平平靜靜的敘述或者描寫。一切都按照人物性格和環(huán)境,在造成這種悲劇的背景下進行。一方面,表達了人性的不屈與頑強;另一方面,寫出了人物對命運的迷惘和抗爭。
國松本身就是火車司機,他對火車的情感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堅持心中的真實,肯定沒有把火車認為只是拉貨載人的工具,否則不會寫出如此情真意切關(guān)于人與火車相伴相生的小說。
人的命運有時真的是在某一次偶然遭遇中轉(zhuǎn)變方向的,盡管一生都伴隨著選擇和被選擇。這樣的狀況自然而然,似乎不是一般哲學意義上的那種永無止境的幽閉循環(huán)。把想象中的人和物寫成小說,在追索和表達一代人命運的同時,也完成對自己的追根溯源,致敬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里的人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