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呈哲
我曾經(jīng)的夢想是穿著耀眼的禮服,站在劇場的中央,優(yōu)雅地演奏小提琴名曲。是的,我最喜歡小提琴——從幼兒園第一次觸碰到她的那一刻開始,在別的孩子玩耍嬉鬧、看電視的時候,我的時間,全部獻給了那音樂的精靈。
我喜愛透過變換的指法、跳躍的琴弓,觸碰舞動的音符背后潛藏的音樂家的靈魂:貝多芬的悲傷和不屈,巴赫的華麗與莊重,布魯赫的高貴與柔和……從五歲到九歲,我每年都要換一把琴。而最后那把成人小提琴,迄今已陪伴我走過十年的青春歲月。
五歲,我拜師學琴。老師覺得我年紀小,本百般推辭,但因我首節(jié)課表現(xiàn)出極強的樂感以及我纖長的五指,便破格收下我這個小人兒。
七歲,我第一次參加安徽省的比賽,因怯場而忘記曲譜,但好勝心又強,不甘心失敗,便哭著、顫抖著拉完剩下的曲子。而后每年,我都會參賽,功利心尚在,但多了一分傾注情感的嫻熟與專注琴技的穩(wěn)重,這讓我拿了不少大獎。學琴和學習一樣,非一日之功,且是一個極其注重循序漸進的過程。身為獨生女的我,沒有和兄弟姐妹玩耍的童年,久而久之,就把小提琴看作最親密的傾訴對象,因為音樂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
隨著學業(yè)日益繁重,昔日的夢想便真正成為所謂的“夢想”了。但是,無論課業(yè)有多么繁重,我都從未放下對古典音樂的癡迷與對演奏的熱愛。即使是在高中最緊張的時刻,我的小提琴一直都是我最棒的朋友,和我“執(zhí)手相看淚眼”,同歡喜憂懼。
中學時期,我很喜歡拉《梁?!?。
我最初接觸這首曲子是在六歲,因初入“樂界”,只能拉一段簡單的主題曲。真正學習《梁祝》是在初中,在那個心思敏感細膩的時期,這首曲子不斷變換的情感格調(diào),尤其是悲傷與激烈的段落,常常把我引向情緒的高潮,讓我不能自已。那時的我做不到范仲淹所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考試沒有達到預期分數(shù)的時候,被父母師友誤解的時候,看到文學作品中的悲傷情節(jié)的時候,都會拿起琴,拉激昂和悲傷的段落。上高中后,雖然大多數(shù)都是快樂的學習時光,但仍舊有學習緊張、壓抑的時候,我便會在情緒達到緊張壓抑的頂端時,拉上“憤怒”之段落——大段的和弦不僅需要技巧,還需要把弓子“砸”向琴弦的力氣,以達到聲響的頂端。這些音符早已印在我的腦海里了,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腦海中的樂譜與現(xiàn)時的情緒,傳達到全身與琴聲中。
高中畢業(yè)后,大學的我依舊最喜歡拉琴。悠揚的古典音樂,是我讀書、吃飯和閑暇時的伴侶。我被小提琴專業(yè)的老師破格錄取到學校的西洋樂團,與共同熱愛音樂藝術的伙伴們一起,譜寫流淌的青春。
后來,我又愛上了布魯赫的“世界十大名曲”——《G小調(diào)小提琴第一協(xié)奏曲》(Op.26),曾記得有一段時日,夢里回蕩的都是這優(yōu)雅高貴的曲調(diào)。
一個人若是喜愛流行樂,可能并非喜愛音樂本身的旋律,而是喜歡歌詞——或勵志,或柔美。但是喜愛古典樂者與之不同,他是純粹的追隨音樂本身的人。
我與小提琴共同走過的路,太多了。我們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她是我生命里的一束光。她溫柔的手,總會伸向那個偶爾會瑟縮在墻角的無助的我,也會擁抱那個追求自由、不拘一格的我。
那些歲月,不是我選擇她,而是她陪伴我。因為有那一份學琴、練琴的毅力與一顆體悟音樂的美好的心,才造就了在緊張的高中生活中仍舊珍惜“小確幸”的我,造就了如今在南國的各種境遇中奮力前行的我。
那些流淌音符的歲月,是繆斯之神的音樂之河,是我最珍貴的青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