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提 要:僉妻制度發(fā)韌于明代軍制,旨在抑制軍士逃亡,對清勾、解軍等軍政影響深遠。早期僉妻主要用來輔助完成清勾軍政,弘治以后僉妻制度逐漸脫離清勾軍政獨立存在。起初,軍士無妻者只解本身,隨著僉妻條例強制效力的加強,無妻者改由軍戶或地方為之娶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僉解的軍士、軍妻數量,但也加深了軍妻覓雇的弊端。解軍及僉妻以其廣闊的影響力籠罩著明代社會。有司將僉妻等徭役平均分攤到各里圖的決策,減輕了軍政負擔,避免了僉妻政策難以維系的局面,但也不斷消耗著地方社會的自治效能和民間財富。僉妻條例的種種弊病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政令堆疊的積重難返。僉妻及其實踐也提供了一個從制度層面持續(xù)觀察明代人口性別結構變化的視角。
舊馬紫燕老,安能馱且騎?
荊婦病十年,何處買軍妻?
二者一莫備,必有棒殺威。
養(yǎng)士三百年,一旦賤土泥。
病妻孱弱,不堪遠行,一旦不能攜妻同往,衛(wèi)所必要勒掯留難,有必要提前考慮用采買軍妻的方式來配合完成僉妻任務。
按僉妻條例:起解軍士時要將其妻一同僉解;起初,軍士無妻者只解本身,正德前后僉妻制度的強制效力逐步加強,充伍軍士必要有妻,無妻者由軍戶或地方里甲為之娶買。因此,當攜帶妻子從戎成為一項制度任務,而妻子又不適合旅途奔波時,梅中丞也就不得不憂心如何才能在起解前采買到軍妻。
有司將僉妻交付給圖甲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明代中后期沉重的軍費負擔,緩解了軍戶家庭面臨的種種壓力,相對完整地保護了明代賴以生存的軍戶世襲制度,避免了因軍戶貧窮而造成僉妻政策難以維系的局面。而里甲對買妻等項開支的科派方式,既反映了州縣有司與里老村民的有序互動,也體現了明代里甲賦役體系的相對成熟。明末某些州縣有關僉妻銀兩數額的調整,也部分地說明了晚明社會經濟的波動。
明代盛行溺女嬰,生女多不舉,必然波及傳統(tǒng)的婚姻市場。根據官為資給贖買、娶買軍妻推測,明代軍士無妻應當是較為普遍、為官方所接納的現象。而為了保護本地土婦,鼓勵起解軍士到彼再娶的倡導,或許也暗含了地方有識之士對本地婚姻市場的保護。而這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重新關注明代婚姻市場失衡下的人口性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