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菲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古時濰坊稱“濰縣”,商業(yè)氛圍濃厚,民間手工業(yè)發(fā)達。刺繡、泥塑、風箏、核桃雕刻、仿制古銅、木版年畫、紅木嵌銀(如圖1所示)等工藝品行銷遠近,蜚聲遐邇。作為濰坊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之一,紅木嵌銀工藝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圖1 紅木嵌銀工藝品
據(jù)悉,嵌銀工藝始自清代道光年間。當時,有一位名叫姚學乾的銅匠精通金銀錯(把金銀涂畫于青銅器)的工藝。在涂畫的過程中,他開始嘗試將銀絲鑲嵌在木器上,發(fā)現(xiàn)質地均勻的紅木是最適合鑲嵌銀絲的木料,而要在木器上鑲嵌復雜的紋樣,還需要將圖紙樣本先裱在器物的表面。因此,姚學乾與拓裱藝人田熔睿合作,將畫好紋樣的皮宣裱在器物表面,刻槽后再進行鑲嵌。他們發(fā)現(xiàn)鑲嵌出的銀絲線條流暢、造型優(yōu)美。技藝高超的田熔睿甚至可以將厚重的宣紙分層揭開,將紙張對鑲嵌的影響降到最低。后來,姚學乾將紅木嵌銀工藝傳給了田熔睿的兩個兒子,他們在濰縣東門里大街開設了第一家紅木嵌銀商鋪“扣雅齋”,而后逐步發(fā)展壯大,世代傳承。
傳統(tǒng)的紅木嵌銀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木器成型、裱圖樣、嵌銀絲和表面處理(磨光、髹漆、推光、剝絲、上蠟)這四道工序。
木器成型就是將所要嵌的紅木制作成需要的樣子,比如家具、文房用具等。木器完工后,將畫有紋樣的棉紙貼在木器表面,待棉紙干后依照紋樣刻槽??掏瓴酆螅瑢㈩A定型(市售圓形橫截面的銀絲不符合嵌銀工藝要求,必須把銀絲輕微壓扁)的銀絲壓嵌入槽內,直至紋樣的淺槽內都嵌入銀絲。銀絲嵌完后,用工具輕輕敲實,直至銀絲的嵌面平整。最后,對木器進行表面處理,使木器表面自然平滑,銀絲與木器表面達到嚴絲合縫的程度。其中,嵌銀絲是這項技藝中最為關鍵也最不易掌握的步驟,很多嵌銀技師都要經(jīng)過多年的學徒生涯才能具備獨立制作的能力。在開始嵌銀前,每一位學徒還要準備好限定規(guī)格的工具(如圖2所示),盡量減少在嵌銀過程中意外情況的發(fā)生,如銀絲壓實時的變形和翹起等。
圖2 嵌銀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左起依次是嵌銀錘、短柄刻刀、銀絲和長柄刻刀)
嵌銀工具種類繁多,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嵌銀錘。嵌銀錘是一種鑷子和錘子一體化的工具,其錘身即鑷身,鑷尖具有優(yōu)美的弧度,在夾銀絲時,鑷尖可以很好地貼伏在木器表面,從而更容易將銀絲續(xù)進槽中而不使銀絲變形。此外,嵌銀過程中往往還需要使用刻刀,刻刀的刀身采用具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工具鋼制作而成,使刻刀在切割木頭的時候既可以保持鋒利,又不至于太脆而使刀口在使用過程中迸裂。
刻刀按造型分類,可分為長柄刻刀和短柄刻刀兩種。長柄刻刀,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具有細長刀柄的刻刀。這種刻刀適合抓握,其刀頭為平口,使用這種刻刀進行割槽時,右手無名指抵在刻刀后,刀口抵在母范預刻凹槽中,刀的一角先斜切入木頭,然后用手腕的力量將刀柄前推,豎直地切入木頭中,然后刀柄向后翹起,將刀刃斜著抬起并向前挪動一點,周而復始地重復上述動作。短柄刻刀,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具有較短刀柄的刻刀,刀口形狀包含圓弧、直角、鈍角、圓點和長短不一的直線等,用錘子輕輕敲擊短柄刻刀就可以迅速在母范上切割出與刀刃形狀相一致的木槽。
長柄刻刀的刀刃較短,轉彎更加靈活,在切割曲線木槽時更具優(yōu)勢。例如,在制作以人物紋、動物紋、海水江崖紋等紋樣作品時,嵌銀技師們都傾向于使用長柄刻刀。有些作品需要鑲嵌很長的直線銀絲,長刀的刀刃較短,切割比較緩慢,而且在用力不勻時容易影響線條的順直程度。而短柄刻刀的刀刃較長,更容易將線條切割平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短柄刻刀在敲擊過程中稍有抖動,就會導致槽口過大、過深或木頭崩壞等問題,無法順利鑲嵌銀絲,因此短柄刻刀更適合技藝精湛的工匠使用。
除了適用的紋樣圖案不同,使用長柄刻刀和短柄刻刀切割而成的槽底結構也略有不同(如圖3、圖4所示)。用長柄刻刀切割的木槽底端會形成鋸齒狀的結構,而用短柄刻刀切割的木槽底端則較為平整。
圖3 長柄刻刀切口及其俯視示意圖
圖4 短柄刻刀切口及其俯視示意圖
由于木材具有抵抗外力作用和抵抗變形的能力,當木材受載荷作用時,木槽的兩壁會向內輕微地擠壓。紅木嵌銀正是利用銀絲與木槽兩壁相互擠壓的作用力,達到鑲嵌的目的。一般情況下,銀絲寬度略大于木槽寬度,只有這樣,嵌入的銀絲才能與木器緊密結合。但是,由于銀絲比較柔軟,又具有一定的延展性,續(xù)入銀絲后,需要控制敲擊的力度,并且要求錘面、銀絲和母范表面保持互相平行。
在壓實銀線的過程中,如果銀線發(fā)生擴展變形,導致無法順利向下壓入槽中,這時往往要使用鋒利的刻刀將銀絲斬斷,接續(xù)新的銀絲進行鑲嵌。有經(jīng)驗的嵌銀技師對力度、角度的把握十分精準,即使接續(xù)新的銀絲也可以保證成品的美觀度。
除了要注意鑲嵌過程中的細節(jié)以外,木材本身的性質也是決定成品美觀度的關鍵要素之一。根據(jù)木材加工的特性將木材分為硬木和軟木。用軟木雕刻的木槽缺乏彈性,導致銀絲很難鑲嵌密實,比如松木、樺木等木材都無法制作精致的嵌銀作品。某些硬質木材,如烏木,雖然質地優(yōu)美,但由于雕刻的木槽同樣缺乏彈性,所以也不是制作嵌銀作品的理想材料。此外,某些木材,比如雞翅木的木紋過于粗糙,會使木槽中各處受力不均勻,影響嵌銀線條的流暢性。因此,木紋細膩、硬度適中、富有彈性的木材是制作嵌銀作品最為理想的原料。濰坊地區(qū)的嵌銀工匠經(jīng)過多年摸索,發(fā)現(xiàn)紅木豆科中紫檀屬的紫檀木類和花梨木類,以及黃檀屬的香枝木類特別適合嵌銀加工。其中,檀香紫檀、降香黃檀、越南黃花梨和酸枝木最為常用。
嵌銀工藝適合使用相對易于細化、軟化的金屬(銀絲)進行鑲嵌,利用這一工藝形式制作的手工藝品整體展現(xiàn)出細膩、柔美、精致的獨特魅力。由于嵌銀作品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木器干裂、磕碰等情況而松動,因此這一工藝在首飾中的應用并不常見,往往需要對工藝進行改良,使其在小件物品中更耐用,同時更具有現(xiàn)代美感。例如,制作者利用特殊的工具將木槽挖成上窄下寬的造型(如圖5所示),然后把比槽深略厚的金屬絲(金屬片)輕輕敲入槽內,使金屬發(fā)生輕微變形,與木槽邊緣緊密結合。這種制作方法可以在木器表面鑲嵌更大面積的金屬,并且可以使用更加堅硬(彈性較差)的木材進行制作,將因使用不當造成銀絲剝落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又如,某些作品嵌銀體量較為龐大,且銀絲需要貫穿作品的整個結構,制作者嘗試引入榫卯工藝,或者在局部使用螺絲、鉚釘進行固定。
圖5 梯形槽
上述兩種改良工藝無疑為嵌銀作品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例如,以傳統(tǒng)民族樂器琵琶作為設計主題的首飾作品(如圖6所示),就是一組將傳統(tǒng)紅木嵌銀工藝(琴身上形式各異的細銀線)和改良鑲嵌方法(琴身上的短橫線和橫豎矩形都采用了梯形槽方式進行鑲嵌,琴把由純銀澆鑄而成,使用榫卯工藝與木質琴體、琴頭相連接)相結合的典型作品。作品以琵琶和月琴作為基本造型,將紅木和白銀兩種材料進行大面積的分割,形成大膽而強烈的紅白搭配效果。細部線條不多,包括現(xiàn)代設計中常見的直線、圓點,也有傳統(tǒng)的云紋、水波紋等,寥寥幾筆就將不同樂器的神韻表達出來。
圖6 現(xiàn)代紅木嵌銀首飾
作品大量使用較為牢固的梯形槽鑲嵌和榫卯手法,在增加耐久度的同時,使作品所呈現(xiàn)的形式語言更加豐富。深淺色塊的對比既整體又現(xiàn)代,其中穿插的細線畫龍點睛,韻味悠長。總體看來,作品不僅呈現(xiàn)出強烈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風格,還不乏精妙的古典情趣。在每一件作品中,我們似乎都可以聽見或悠揚、或哀怨、或鏗鏘、或激蕩的琵琶樂曲。
傳統(tǒng)手工技藝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和生產(chǎn)方式,經(jīng)過手工藝人長時間的經(jīng)驗積累,逐漸在制造工藝、材料選擇等方面趨于成熟,而且工藝形式通常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穩(wěn)定。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手工技藝所制作的器物及其審美表達與現(xiàn)代審美趣味漸行漸遠,但傳統(tǒng)工藝所蘊含著的集體記憶和文化情感并未消失。
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和手工技藝得到越來越多的挖掘和整理。以濰坊嵌銀工藝為例,歷經(jīng)近兩百年的發(fā)展,嵌銀工藝經(jīng)歷了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過程,設計風格愈加豐富,工藝的應用場景也有了較大拓展。傳統(tǒng)嵌銀工藝工序繁復,用料考究,將手工藝人的藝術審美呈現(xiàn)于作品之中,展現(xiàn)出手工藝人對美的理解。而當傳統(tǒng)嵌銀工藝結合現(xiàn)代首飾制作技術時,通過榫卯結構使嵌銀圖案在較小的物件中也能夠得以表達,使現(xiàn)代首飾的美感得以強化,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設計對傳統(tǒng)工藝的繼承、運用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