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馬鵬,彭濤,馮俊,楊荃荃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 南充637000
喉癌是最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2%~1.6%,其發(fā)生與吸煙、飲酒、病毒感染及空氣污染等因素有關[1]。研究顯示,在喉癌患者死亡病例中,因頸部淋巴結轉移導致的患者死亡數(shù)占絕大部分[2]。早期發(fā)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灶并進行有效治療,對延長喉癌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其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腫瘤的生長、轉移依賴于血管生成,在相關指標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參與了細胞凋亡、血管生成、細胞侵襲和轉移的過程,在腫瘤的進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具有較強的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可刺激腫瘤細胞轉移[4]。目前鮮有研究報道NO、VEGF在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中的預測價值。本研究通過比較喉癌患者、喉部良性病變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清NO、VEGF水平,并分析兩者與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旨在提高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早期檢出率,改善患者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醫(yī)院就診的39例喉癌患者和34例喉部良性病變患者,分別作為喉癌組和喉部良性病變組。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喉癌或喉部良性病變[5]。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④合并血液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⑤入組前接受過放化療或手術治療;⑥患有精神疾病或對本研究依從性差。另選取36例同期健康體檢者為健康對照組。3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3組研究對象的基線特征
抽取3組研究對象的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置于-70℃冰箱中保存?zhèn)溆?,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血清NO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VEGF水平。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進行相關性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和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評價VEGF、NO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對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0.5<AUC<0.7表示診斷價值低,0.7≤AUC<0.9表示診斷價值中等,AUC≥0.9表示診斷價值較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喉癌組、喉部良性病變組、健康對照組的血清NO、VEGF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喉癌組患者的血清NO、VEGF水平均高于喉部良性病變組和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喉部良性病變組患者的血清NO、VEGF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3組研究對象血清NO、VEGF水平的比較(±s)
表2 3組研究對象血清NO、VEGF水平的比較(±s)
注:a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b與喉部良性病變組比較,P<0.05
組別喉癌組(n=39)喉部良性病變組(n=34)健康對照組(n=36)F值P值88.47±15.23a b 79.64±12.17a 53.21±11.37 72.135 0.000 2.13±0.51a b 1.35±0.41a 0.78±0.22 106.850 0.000 NO(μmol/L)VEGF(μg/L)
39例喉癌患者中,14例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25例未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的血清NO、VEGF水平均高于頸部淋巴結未轉移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不同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喉癌患者血清NO、VEGF水平的比較(±s)
表3 不同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喉癌患者血清NO、VEGF水平的比較(±s)
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轉移(n=14)未轉移(n=25)t值P值NO(μmol/L)97.45±12.48 82.58±16.41 2.941 0.006 VEGF(μg/L)2.33±0.62 1.93±0.44 2.347 0.024
血清NO、VEGF水平均與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r=0.399、0.385,P<0.05)。
血清NO、VEGF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預測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AUC分別為0.740(95%CI:0.566~0.860)、0.731(95%CI:0.575~0.867)和 0.814(95%CI:0.657~0.920)。(圖1)
圖1 NO、VEGF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預測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ROC曲線
隨著空氣污染的日益加重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來喉癌的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6]。喉癌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60%~70%的患者就診時已進展至中晚期,且部分患者已發(fā)生局部淋巴結轉移[7]。有研究指出,喉癌患者的預后與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密切相關,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喉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下降超過50%[8]。因此,盡早預測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并實施規(guī)范治療,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尚無評估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精確方法,主要以影像學檢查為主,如磁共振成像(MRI)和增強計算機斷層掃描(CT),但其準確度和靈敏度仍無法滿足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臨床預測需求[9]。
近年來,血清標志物在惡性腫瘤中的預測價值逐漸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有學者認為,血管生成在腫瘤轉移中具有促進作用,當血管生成因子表達紊亂時,可使腫瘤由無血管狀態(tài)轉變?yōu)橛醒軤顟B(tài),腫瘤的增殖能力將大幅度提高,進而導致腫瘤轉移[10]。NO、VEGF均為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活性物質,其中NO是機體內重要的活性和信號分子,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左旋精氨酸生成,可調節(jié)VEGF水平,參與腫瘤的生長過程,包括遷移和血管生成等[11]。VEGF是一種具有高度特異性的促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及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細胞外基質變性和血管生成等作用,在腫瘤血管生成及浸潤轉移中發(fā)揮關鍵作用[12]。
梁宇等[13]研究認為,血清VEGF水平可評估動脈化療栓塞對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其可作為預測患者預后的血清標志物之一。另有文獻報道,來源于小鼠乳腺癌細胞的NO可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及遷移[14]。本研究結果顯示,喉癌患者的血清NO、VEGF水平均高于喉部良性病變患者和健康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喉癌患者血清NO、VEGF水平均高于頸部淋巴結未轉移的喉癌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NO、VEGF水平均與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P<0.05)。提示NO、VEGF可能對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
Cheng等[15]研究指出,NO是導致多種惡性腫瘤發(fā)生轉移的關鍵因素。黃靜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VEGF水平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以上研究均進一步證實NO、VEGF在惡性腫瘤的轉移中發(fā)揮了促進作用。為探究NO、VEGF對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本研究比較了兩者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預測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AUC,發(fā)現(xiàn)兩者聯(lián)合檢測的AUC最大,說明NO、VEGF聯(lián)合檢測對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這是因為NO、VEGF均在腫瘤血管生成和轉移中具有重要意義,兩者聯(lián)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診斷價值,進而更好地預測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
綜上所述,喉癌患者的血清NO、VEGF水平較高,且其在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中的水平高于無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兩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對喉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