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申[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西安 710065]
W·H·奧登(1907—1973)于1938年底到比利時旅游,參觀布魯塞爾的皇家美術博物館,在琳瑯滿目的博物館藏品中,《伊卡魯斯的墜落》尤為其所關注,因而寫下了《美術館》一詩。全詩共兩節(jié),第一節(jié)重點闡述了詩人在觀賞館內(nèi)其他名畫后,對人類所遭受劫難的反思;第二節(jié)則通過油畫《伊卡魯斯的墜落》進一步闡釋前述觀點。
全詩描繪了三個同常規(guī)生活圖景迥然相異的畫面,而開始部分呈現(xiàn)了油畫《伯利恒的戶口調(diào)查》中的場景亦是如此:
深知當老年人熱烈地、虔誠地等候
神異的降生,總會有孩子
并不特別想要他出現(xiàn),而卻在
樹林邊沿的池塘上溜著冰。
這四句詩描繪了油畫中的圖景:老年人在熱烈地、虔誠地等待耶穌的降生這一神圣時刻時,并非所有人都這般莊重,一些孩子照常在樹林邊沿的池塘上溜冰、嬉戲。這樣的游戲本無可厚非,然而在“老年人熱烈地、虔誠地等候”這樣的語境之下,就似乎有褻瀆神圣的意味。在《反諷——一種結(jié)構原則》一文中,布魯克斯指出:“詩歌中的任何陳述都要承受語境的壓力,其意義要受語境影響。換句話說,那些陳述,包括好似哲學概括的陳述,應該當作戲劇中的臺詞來讀。它們的關聯(lián)性,它們的恰當與否,它們的修辭力量,甚至它們的意義,都不能脫離它們所處的語境?!币蚨?,孩子們的嬉戲與耶穌的降生放在同一畫面里,便具有了反諷的意蘊,從而突出了本節(jié)的主題:即便耶穌誕生這樣的神圣事件,對于部分人來說,卻毫無意義。接著,詩歌再現(xiàn)了布魯蓋爾《屠殺無辜者》的畫面:
他們從不忘記:
即使悲慘的殉道也終歸會完結(jié)
在每一個角落,亂糟糟的地方,
在那里狗繼續(xù)過著狗的生涯,而迫害者的馬
把無知的臀部在樹上摩擦。
這一典故源自《圣經(jīng)》,耶穌剛出生時,幾個博士因其為未來猶太人之王,特來耶路撒冷拜他。希律王深感不安,假意也要拜會,向他們問得了耶穌的住處并讓他們找到耶穌,這幾個人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耶穌因而得救。被愚弄后的希律王勃然大怒,差人去伯利恒城尋找并殺盡兩歲以內(nèi)的男孩。為拯救人類而殉道一事,本應被虔誠以待,但是它卻與骯臟的狗窩和馬廄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一般說來,狗過著狗的生活,馬在樹上磨蹭著臀部,本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這些行為和動作放在“殉道”這樣嚴肅的語境之下,就顯得十分荒謬了。正如布魯克斯所說:“即使明顯的、常規(guī)認可的反諷形式,也包括各種各樣的方式,悲劇反諷,自反反諷,嬉笑式、調(diào)皮式、挖苦式或溫和式的反諷等?!币虼?,即使是非常常規(guī)的語言或者畫面,在詩中組合到一起,都有可能在特定的語境之下,形成反諷的效果。進而表明,苦難對于他者而言,可能就微不足道了。
詩人在最后一節(jié)描寫的是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
在勃魯蓋爾的《伊卡魯斯》,比如說;
一切是多么安閑地從那樁災難轉(zhuǎn)過臉:
農(nóng)夫或許聽到了墜水的聲音和那絕望的呼喊,
但對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
太陽依舊照著白腿落進的綠波里;
那華貴而精巧的船必曾看見
一件怪事,從天上掉下一個男孩,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靜靜地航行。
希臘神話中有這樣的記載,伊卡魯斯和父親第達羅斯為克里特島國王邁諾斯建造完迷宮之后,被關在其中。第達羅斯帶兒子從克里特島逃到了希臘島,在這里誘捕了許多海鳥,將其羽毛用線和蠟油粘合在一起,為自己和兒子精心地編制了翅膀。臨行前他告訴兒子不可飛得過高,以免翅膀上的蠟油被太陽融化??墒?,伊卡魯斯很快便忘卻父親的教誨,甚至想去窺探太陽的模樣。悲劇由此產(chǎn)生:太陽融化了伊卡魯斯的羽翼,使他墜入大海。
最后一節(jié)描寫的便是伊卡魯斯落水后的情景。第二句寫道:“一切是多么安閑地從那樁災難轉(zhuǎn)過臉”。不言而喻,“災難”指的是伊卡魯斯落水這一事件。按常理,人們應焦急地關注災難并施以援手,而詩中“安閑地”“轉(zhuǎn)過臉”同“災難”形成強烈反差,表現(xiàn)了旁觀者對災難的冷漠態(tài)度。如果說“農(nóng)夫或許聽到了”給讀者尚且留下一絲遐想:農(nóng)夫之所以沒有注意或許是由于距離太遠,并未聽到落水者的呼救聲,那么,第四句立馬給其潑了一盆冷水:“但對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敗”,一針見血地表明,即使能夠聽到那男孩的呼救聲,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四句換個場景,從墜海的伊卡魯斯旁邊經(jīng)過的船必曾看見伊卡魯斯的落水及在水中的垂死掙扎,然而,面對從天上掉下一個男孩這樣一件怪事,它依然靜靜地航行。如果說農(nóng)夫的冷漠還可以找個這樣的理由:即便他看到了,自己也無能為力。那么,在海里航行的船,確實看到了伊卡魯斯落水,卻依然靜靜地航行,是不是說明人情冷漠到極致?而畫面中出現(xiàn)的“太陽”“綠波”“華貴”“精巧”與伊卡魯斯遭受的苦難以及船上人們的冷漠相對比,是不是更具諷刺意味?
每組畫面看似并無奇特指出,但是詩人將它們組合到一起,在特定的語境之下產(chǎn)生強烈的對照,達到反諷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反諷效果表明:伊卡魯斯悲劇性地墜海,對于農(nóng)民和船夫卻不值一提。
從其表層結(jié)構和意義來縱觀全詩,詩人譴責了人們對他人遭遇苦難時的冷漠無情,但使用“張力”概念進一步解讀伊卡魯斯遭遇,可以看到這背后的深層內(nèi)涵。
第一,伊卡魯斯對自由的憧憬和追求。為了逃離迷宮,伊卡魯斯和父親選擇了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去。雖然伊卡魯斯沒有聽從父親的勸告,飛得太高,結(jié)果被太陽融化了翅膀,墜入大海而喪生。但是從另一層面上說,他們從迷宮里逃出來后獲得了自由以及伊卡魯斯面對廣袤的天空、深邃的宇宙與明亮而炙熱的太陽,內(nèi)心定是充滿了好奇和渴望,那么,由于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天空、宇宙和太陽的好奇與探索而付出了生命是應該惋惜還是應該受到推崇呢?
第二,人們生活中有選擇的自由。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生是荒誕的,現(xiàn)實是惡心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質(zhì)在后,人存在著,進行著自由選擇,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而后獲得自己的本質(zhì),人在選擇,創(chuàng)造自我本質(zhì)的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那么,人類的生存,應該享有自由?!睹佬g館》在另一層面上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存在主義哲學。小孩在老人虔誠等待的時候,有選擇在樹林邊沿的池塘上溜著冰而不是去做著對他們來說很無聊的祈禱和等待的自由;殉難發(fā)生之時,狗和馬有選擇在骯臟的角落里繼續(xù)過著卑賤的生活,對殉難無動于衷的自由;伊卡魯斯墜入大海,垂死掙扎之時,農(nóng)夫和船員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有選擇著手于自己事務的自由。
因此,在《美術館》這首詩中,表層形式傳遞出來一個層面的意義,而深層內(nèi)涵則傳達了另一層面的意義。艾倫·泰特(1899—1979) 在《詩歌中的張力》一文中這樣寫道:“我不是把它(張力tension) 當作普通隱喻來使用,而是作為特殊的名稱,是把邏輯術語‘外延’(extension)和‘內(nèi)涵’(intension)的前綴去掉而來。當然,我所說的是,詩歌的意義是其張力,是詩歌中能包含的所有外延和內(nèi)涵構成的有機整體。我們所能得到的最深遠的比喻意義并不會妨礙字面陳述的外延?;蛘呶覀円部梢詮淖置骊愂鲩_始,一步步深入隱喻的復雜內(nèi)涵?!倍谔┨乜磥?,“好的詩歌是內(nèi)涵的極致和外延的極致結(jié)合,是其中所有意義的統(tǒng)一體”?!睹佬g館》這首詩的表層含義(外延) 與深層含義(內(nèi)涵)之間存在矛盾關系,產(chǎn)生張力。它們一方面指出了伊卡魯斯的遭遇以及殉道的慘痛,另一方面也隱含了在人類追求自由的道路上這類犧牲的高尚與價值;既指出了人們對苦難的麻木態(tài)度,也暗示了面對伊卡魯斯悲劇命運,旁觀者的漠然態(tài)度并非偶然現(xiàn)象,而是人類創(chuàng)造自我本質(zhì)的過程中的必然結(jié)果。
①③⑥〔英〕W·H·奧登:《美術館》,穆旦:《穆旦譯文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3頁,第463頁,第463頁。
②⑤⑧⑨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頁,第75頁,第82頁,第82頁。
④《圣經(jīng)》,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2018年版。
⑦柳鳴九:《薩特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