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輝 劉璐 程俊寶
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 福建福清 350318
M310核電機組的SVA(輔助蒸汽分配)系統(tǒng)功能為向各用戶分配輔助蒸汽,以及排出凝結水。在核電機組停運和啟動期間由廠區(qū)輔助蒸汽母管提供輔助蒸汽,在核電站運行時由蒸汽轉換器生產輔助蒸汽。產生的1.2MPa.a的蒸汽通過由兩臺減壓閥串聯而成的減壓站轉換成0.45MPa.a的蒸汽供下游用戶使用,如ASG除氧器、TEP系統(tǒng)的除氣塔和加熱器,TEU系統(tǒng)的加熱器以及TES的用汽,對三廢系統(tǒng)正常運行有重要作用。
查詢福清核電歷史檢修工作,發(fā)現SVA減壓站減壓閥均在閥體解體維修后出現內漏,包括預防性解體工單和缺陷解體工單,如更換填料等。出現內漏缺陷后,下游管網壓力持續(xù)上漲,超過下游安全閥定值后,安全閥起跳,泄壓。因持續(xù)內漏,安全閥頻繁起跳。一方面嚴重影響安全閥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因下游用戶設計的額定蒸汽壓力為0.45MPa.a,內漏導致SVA無法提供滿足需求壓力的蒸汽,影響下游用戶的正常運行。還會產生相關報警,影響運行人員正常工作判斷。對核電機組運行產生安全隱患[1]。
因系統(tǒng)設計要求,運行期間不可將減壓站減壓閥長時間隔離。面對內漏缺陷,現場檢修人員對閥門檢修檢查維修,包括對閥芯閥座重新機加車削密封面、更換新閥芯閥座備件、閥芯閥座對研。但在回裝后仍存在內漏,無法有效消除缺陷。最終根據系統(tǒng)設計,福清核電1號機組采用小開度開啟減壓站下游疏水閥至凝汽器,通過人為制造一個小蒸汽用戶,保持蒸汽管網壓力在0.45MPa.a左右,滿足系統(tǒng)運行要求。但該方法會導致蒸汽浪費,也未在根本上解決減壓閥內漏缺陷。福清核電3號機組因系統(tǒng)設計與1號機組存在差異,不存在連接凝氣器的管路,前期采用由運行人員定期開啟和關閉減壓閥上游隔離閥,通過人為控制蒸汽壓力,但此舉嚴重增加了運行人員負擔,后通過參考1號機組方式,小開度開啟減壓閥下游排污管線進行排汽,通過觀察,可以滿足系統(tǒng)運行需求。但因排污管線與安全閥排水管線相連,導致蒸汽從安全閥排氣口排出,在雨天時,會導致安全閥出口管道積水,使安全閥浸泡在雨水中,會影響安全閥使用壽命和使用可靠性。
SVA減壓站減壓閥為雙金屬硬密封調節(jié)閥,密封方式為閥芯與閥座均是金屬硬密封,且為雙密封方式,即閥芯上有上下兩道本體機加的密封面,閥座上也有上下兩道本體機加的密封面,僅有兩個密封面同時密封時才能保證閥門有效密封。因兩個密封面均是直接機加在閥門和閥座上,是固定的,不同于一般截止閥閥芯和閥桿配合方式,可以有一定的活動量。因此當該類型調節(jié)閥安裝精度偏差一些,就會導致閥芯與閥座無法兩道密封均有效貼合,從而產生內漏。同時因系統(tǒng)運行匯中,閥芯與閥座雙密封面在長期的開啟和關閉中,已磨合出最佳配合角度,解體維修后無法完全有效按照原角度與方向,絲毫不差的回裝。因此回裝后出現內漏幾乎是等于必然。經與閥門設備廠家咨詢了解,其在廠內裝配是會在檢測臺上檢測,即裝配好后進行打壓,對出口進行檢測,不合格則重新調整機加,并再次檢測,直至合格才出廠發(fā)貨。而現場是已完成安裝的閥門,進出口已焊接至系統(tǒng)管道,無法進行解體后內漏檢測,僅能在系統(tǒng)投用后才能驗證。因此,該結構閥門在現場使用可靠性極低[2]。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分析,結合其他調節(jié)閥結構形式,分析了最優(yōu)成本和工作量最優(yōu)化,制定了在保持閥體、閥蓋和氣動執(zhí)行機構組件以及相關儀表控制設備不便的情況下,改造閥芯組件和閥座。
原閥內件結構為套筒雙金屬硬密封結構,組成部分為套筒、閥芯、閥桿組成。改造后為籠式單座密封結構,組成部分包括閥座、下套筒、上套筒、閥芯、閥桿、徑向密封圈。詳見下圖:
圖1 改型前閥芯閥座組件
圖2 改型后閥芯閥座組件
根據改型方案采購相關部件,在合適檢修窗口對閥內件進行更換。系統(tǒng)投用后觀察壓力變化,減壓站下游壓力能穩(wěn)定在0.45MPa.a左右,不會超過安全閥起跳定值,閥門調節(jié)能力滿足系統(tǒng)使用要求。福清核電3號機組SVA減壓站減壓閥于2018年11月完成閥內件改造更換,系統(tǒng)投自動運行,持續(xù)運行一年多,未再出現下游超壓情況,證明改型有效[3]。
通過3號機機組的改造,證明改型方案的有效性,通過該改型方案,除了無需更換閥體、閥蓋和氣動執(zhí)行機構外,也無需更改閥桿填料尺寸信息以及中法蘭墊片和閥座墊片尺寸規(guī)格,一方面有效徹底解決了閥門內漏缺陷,使系統(tǒng)能夠按照原設計要求正常運行,另一方面,最大程度降低了設備信息的修改,優(yōu)化了管理成本。此次改型的成功,對后續(xù)其他同類閥門的改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