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聰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019-01
當今社會,小兒腦癱已經成為一種極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該疾病對患兒及其家屬造成極大的危害與影響。而對于小兒腦癱疾病的中醫(yī)康復治療,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焦點。
從中醫(yī)理論角度來看,腦癱屬于其中一種痿證,五遲和五軟是其具體表現(xiàn),不同于西醫(yī)理論,中醫(yī)在治療腦癱疾病過程中,所追求的是扶正祛邪、針藥并施、調節(jié)陰陽、治標治本。多發(fā)而治的理念原則,這些治療在某種程度上可有效指導小兒腦癱疾病的臨床立法、處方以及用藥等。
1 小兒腦癱的主要征兆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腦癱疾病的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陰陽失衡,從而導致的一種偏勝偏衰結果。因而,在具體治療過程中,應采用補偏救弊的方法,確保陰陽之間的平衡性,確保對疾病的全面治愈。對于腦癱患兒陰陽治療的方法往往以滋養(yǎng)肝腎為主。中醫(yī)理論中,強調邪氣盛,精氣虧虛,在治療腦癱過程中應當扶正祛邪,具體運用和體現(xiàn)主要是補虛泄實,邪盛則應驅邪,正虛則應扶正,確保驅邪與扶正的同步性,多被用于正虛邪實的病癥類型。小兒腦癱患者在先天稟賦方面略顯不足,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精氣不充,氣血運行不暢,四肢運動協(xié)調性差。在臨床醫(yī)學上,對于腦癱疾病的藥物治療,分為兩個不同階段,其中急性期主要堅持先治標,再治本法則,當處于緩解期,則強調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若患兒年齡大于5歲,同樣的治療手段和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將大相徑庭,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患兒癥狀,并進行口服藥物治療,可起到暫時性的治療效果, 有無小兒腦癱征兆的主要以幾個方面為判斷標準:
(1)睡眠時間長于平均時長或者不睡覺;
(2)小兒啼哭時聲音低沉、發(fā)直或者無哭聲;
(3)運動時四肢缺乏協(xié)調性,偏側運動較多;
(4)撒尿時依然緊閉雙腿;
(5)小兒出生三個月后,無法完成抬頭動作,六個月后,無法完成翻身動作,八個月后無法獨立坐臥。
(6)與父母眼神方面的交流與接觸,并且存在經常性的驚厥行為。
2 小兒腦性癱瘓的康復護理
第一,與患兒積極構建其良好的護患關系。針對腦性癱瘓患兒制定專業(yè)的護理人員負責相關護理工作,通過良好的溝通與交流獲取患兒尊重和信任,鼓勵患兒將內心長期所存在的疑慮和問題真實的反應于護理人員,促使患兒更加配合相關護理工作的開展,從根本上提升腦性癱瘓疾病的治療效果。
第二,保持正確姿態(tài)。正常情況下,如果患者自身已經具備一定的進食能力和控制能力,便可以從語言方面入手進行適當?shù)挠柧?,值得注意的是護理人員在于患兒進行交流時,需與患兒眼睛的高度保持在統(tǒng)一水平,如果位置高于患兒,將阻礙患兒全身過度伸展,且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患兒發(fā)音。
第三,適當?shù)脑黾踊颊哒f話量和活動量。父母作為監(jiān)護人不能因為患兒所患疾病并喪失自信心,應重新整理自我情緒,找尋各種機會與患兒進行言語上的溝通與交流;在與患兒做游戲時可適當?shù)倪M行發(fā)生訓練,寓教于樂,從根本上激發(fā)患兒對訓練的興趣,運用這種手段增強患兒治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第四,鼓勵患兒說活。家長或者護理人員在發(fā)現(xiàn)患兒產生說話行為后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表揚,幫助患兒樹立自信心。當患兒發(fā)聲時,護理人員或者父母應當積極回應,多多啟發(fā)他表達想說的話,千萬不要批評和指責患兒。
第五,抬頭訓練。在小兒腦性癱瘓疾病中抬頭訓練也不可忽視,因為這將直接影響患兒頸椎發(fā)育。在實際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可輕扶患兒雙肩,以緩慢的速度將患兒抱起。 當扶起時可促使患兒頭偏向另一側,通過輔助使患兒頭部向前豎起;讓患兒整個身體趴于床上,將小枕頭或者毛巾放置于患兒胸下,通過聲音,使其慢慢抬起頭部,以循序漸進方式增加頭部抬起時間;俯臥位時可對患兒頸背部進行輕輕叩擊, 使頸背部肌肉緊張促進頭抬起,注意不要讓患兒臀部向上翹,必要時可在臀部放沙袋等重物,或在前上方放小玩具以吸引其注意力。
第六,站立訓練。對站立時足跟無法與地面接觸的患兒訓練,保持患兒仰臥為,四指緊抓足跟,以手掌下壓最新,使足背向朝著小腿方向進行屈伸,保持足背與小腿之間的90°角。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是還可以穿戴足踝矯形器,以利于矯正尖足、穩(wěn)定踝關節(jié),更好地進行站立、行走訓練。
第七,指導父母幫助孩子克服依賴。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事,盡量讓孩子自己做,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感,讓他們能夠在生活中獨立照顧自己,減輕父母的負擔。
第八,指導家長與孩子溝通。告訴父母腦癱兒童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甚至終生的過程,康復師的培訓是不夠的,父母的幫助對腦癱兒童的康復,特別是認知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引導家長與康復師合作,在業(yè)余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訓,做到事半功倍。
第九,營養(yǎng)指導。相較于正常兒童,腦癱兒營養(yǎng)消耗總量相對較多,所需熱量和營養(yǎng)成分普遍偏高,特別是不輕易運動的腦癱兒,這一癥狀更為明顯,因此,此類患兒大多在體型上較為消瘦,低于正常兒童平均體重值,增強對各種營養(yǎng)素的合理攝取便顯得尤為重要。建議腦癱患兒每日飲淡鹽水1~2次,以補充水和電解質,飲食要高纖維素、高熱量、多種維生素、高蛋白、多種微量元素的平衡膳食補充鈣、維生素A、維生素D,以從根本上對骨質疏松進行有效預防。
小兒腦癱之所以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不治之癥,或是療效甚微,就是因為大家沒有找到這一疾病的真正原因,更不具備高超的治療技術,治療僅僅局限在肌肉,韌帶的功能訓練上,所以大多數(shù)患兒康復很難有效果,即使經過長期的康復訓練,有一定的改善,也會留下各種終身后遺癥。特別是對于年齡較大的兒童患者,肢體的攣縮和畸形已經形成,僅依靠單純的康復訓練治療就很難改善畸形、恢復肢體的運動功能了。只有依靠手術治療的方法能夠改善肢體功能,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