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
1938年,毛澤東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校是我們黨教育培訓黨員領導干部的主渠道”,并要求“把我們黨的這個獨特優(yōu)勢保持好、發(fā)揮好”。
黨校作為培訓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主渠道、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應突出政治建設、改進教育方式、強化組織領導,在堅持“黨校姓黨”中做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使黨員干部牢牢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牢牢掌握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突出政治建設,找準功能定位
黨校不同于一般的干部管理學校和社會科研機構,有其特殊屬性和要求。
一是堅持黨校姓“黨”。要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作為黨校各項工作的“綱”,把加強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突出政治屬性,凸顯“黨味”。
二是強化思想引領。據(jù)統(tǒng)計, “80后”“90后”黨員已超過全國黨員的1/3。一些黨員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黨的歷史,對我們黨成立的背景、“走過的路”不熟悉不了解。這就需要教育黨員干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了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探索和輝煌歷程,把黨的歷史作為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yǎng)劑,堅定“四個自信”,補足精神之鈣。
三是加強課程建設。曾幾何時,一些黨校的經濟、金融、城市管理等課程“門庭若市”,馬列經典、黨史、哲學等課程卻“門前冷落”。要努力糾正這種局面,把學黨史、講黨史作為黨校教育“熱門”,作為“正差”,完善黨校課程體系、突出黨史課程比例,從選修課變成“必修課”。
改進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質量
黨校講黨史,是特色,也是優(yōu)勢。能否將黨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史實踐和理論發(fā)展講好、講正確、講透徹,是教學水平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一是“高標準”。黨史是一門科學,講黨史要強化專業(yè)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通史,也要講專題;既要教理論研究方法,也要解疑釋惑,實現(xiàn)黨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要引導學員讀原著、學“真經”,學習 “兩個歷史決議”、中央領導人選集和文集、重要文獻等。堅持政治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全面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科學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二是“講方法”。一些學員說,喜歡看《長征》《亮劍》《海棠依舊》等黨史題材的影視劇,但對系統(tǒng)學習黨史抽不出時間;有的學員理工科出身,沒有專門學過黨史。要綜合考慮不同學員的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分類施教,創(chuàng)新方式。比如,可以從歷次黨代會的視角,以標志性的事件和重要決策為主線,把黨史“串”起來講。比如,采取現(xiàn)場教學、展覽式教學等方式,讓學員走出課堂,觸摸現(xiàn)場,使黨史“活”起來,見事、見人、見精神。
三是“有立場”。我們黨從一大成立時期的50多名黨員,到現(xiàn)在有著9000多萬名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在14億人口的大國長期執(zhí)政,紅色政權、大國地位和人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愛護和珍視,帶著感情講好重大事件、會議、文件和人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敬畏和尊重,引導學員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系統(tǒng)、具體、歷史地看待走過的路,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要發(fā)揚斗爭精神,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普世”價值觀等錯誤思想,要旗幟鮮明,不能東搖西擺。
四是“重實際”,講黨史要注意不能與現(xiàn)實脫節(jié),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重大決策部署,與正在推進的事業(yè)結合起來,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指導實踐、推動實踐,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強化組織領導,夯實黨校陣地
要高度重視黨校自身建設,以黨校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為黨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加強隊伍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注重教學培訓,提升教師科研教學能力,堅持教學科研一體化,培養(yǎng)工作骨干。抓好人才建設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用好現(xiàn)有人才。發(fā)揮首都優(yōu)勢,引進黨史專業(yè)教師。選聘黨史專家等擔任兼職教師,幫助提升黨校教育水平。
二是用好教育資源,注重整合黨史研究室、史志辦等專業(yè)資源,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紅色文獻等紅色資源,利用“學習強國”等平臺資源和《檔案》等音像資源,不斷豐富教育形式和內容。
三是打造三個陣地,即黨校各種班次課堂教學陣地,黨史現(xiàn)場教學、情境教學陣地,以及黨校公眾號等新媒體網上陣地,形成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的堅強陣地。
(作者:西城區(qū)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