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林
摘 ?要:文學理論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 文學經驗確立的角度;2. 文學現象的理論呈現方式;3. 不同層次學生其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有:(1)從研究方式看:有闡釋研究、綜述研究、創(chuàng)造研究;(2)從研究層次看:有基礎研究能力、應用能力、開發(fā)性研究能力。
關鍵詞:文學經驗;對話式學習;理論研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11-012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literary theory, we should consider the following problems: 1. The angl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iterary experience; 2. The theoretical presentation of literary phenomena; 3.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 abilitie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These abilities include: (1) divid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methods, there are interpretive research, summary research and creative research; (2) divided at the research level, there are basic research ability,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e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 literary experience; conversational lear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bility
文學理論課是中文教學的重要課程,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認知文學的基礎性作用,對于學生的文學研究能力有重要的幫助。怎樣教學才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研究能力有幫助呢?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文學經驗確立的角度
大多同學反映文學理論課很難懂。有沒有一種更好地方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建構學生的文學研究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理論來源于實踐,通過實踐經驗的總結就成了理論。這就可以為理論課的講解帶來方便的法門。那就是通過對話的方式,老師在了解了同學的文學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文學理論的知識。這既提高了文學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又帶來了文學以及文學理論的研究能力,是可行的教學方法。
所以教學中,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備課的時候怎樣確定學生的文學經驗。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因為文學是一種社會存在,學生往往接觸到了很多文學經驗。大致可以確定的有教材里的文學經驗。例如小學低年級的故事、寓言、兒歌,高年級的詩歌、散文、小說。此外,還有生活中的文學經驗。例如,電影、電視等。
當然,中文系的學生有更多的文學理論相關經驗的呈現。文學理論課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課堂。它與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互為基礎,是語文教學法的基礎。其中的一些文學理論問題就是從文學史總結出來的。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問題;此外也有文學創(chuàng)作標準的問題,如典型、意境、意象等。但是由于文學的特殊性,要讓學生對文學有所領悟,首先要做的事其實是對比,就是把文學和非文學進行對比,這對于文學的定性是很有幫助的。其次,需要從寫作功能的角度對文學和非文學進行闡述。這樣,有助于減輕文學理解的難度。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文學理論課的老師一定要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這里有幾個方面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老師與經典的對話;學生與經典的對話。在對話中,老師清楚了學生的文學基礎,在他們已經有的文學經驗基礎上,往前推演就能有文學理論的知識。而且也帶來了學生對于文學理論的求知興趣。
當然,選擇與學生文學經驗對話的角度也很重要。這涉及到教材的選擇與教學方式的運用等。
可以從寫作角度來確立對話的方式。例如董學文先生,他的《文學原理》是從 “文學是什么”、“文學寫什么”、“文學怎么寫”、“文學寫成什么樣”、“文學有什么用” 五個方面來確立文學經驗的框架。這種確立經驗的方式是以文學自身的特殊性來確立文學經驗的。文學是什么?當然需要在整個社會架構中去找它的特殊性。首先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文學是一種思路性質的文化產品,作者以文字為中介,構筑了文學的天空,而讀者也只有進入了文字符號為中介的文學思路中,才可能欣賞文學。當然,所有的文化產品都需要進入文本的思路中。文學不同于其他精神產品,關鍵在于他的思路性質。這是一個用形象思維構筑起來的想象世界。帶著審美的熱力和思想的洞察力,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審美沖擊力的藝術產品。確定了文學是什么這個本體論的問題,其他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也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例如顧祖釗先生,他的《文學原理新釋》是從藝術至境這個角度來確立其文學理論的框架的。藝術至高境界其實是一個歷史長久形成的藝術標準。因為人的生活境界有真、善、美的不同側面。這個標準也就相應的有典型、意境和意象。而以這三個側面為橫軸,以文本的言、象、意三個層面為縱軸。再結合文學活動的作品、作家、世界、讀者以及時間上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形成一個理論架構。這樣,評論式的文學經驗就得到了很好地處理。
也可以從文學發(fā)展的角度來思考文學的經驗。文學發(fā)生的歷史演繹,文體的發(fā)展史,以及這些發(fā)展中獨特的社會背景和詩人獨特的詩性感悟。如褚斌杰的《中國古代文體學》,錢中文先生的《文學發(fā)展論》等。這種角度確立文學經驗更側重于文學的歷史生成和演變。
也可以從文本角度來確定文學經驗。首先是文本構成。以前的文學理論主要是黑格爾的“內容”與“形式”兩分法。由于內容和形式很難說清楚,于是就把文章結構學的一些固定要素拆開,主題(其實是寫作意圖),還有材料就是內容,而寫作的語言、寫作的表現手法,寫作的結構就是形式。這種確立文學寫作經驗的方式很容易把文學政治化,文學寫作的意圖首先必須政治正確,在這基礎上文學對政治的表現也要正確。以群等的《文學原理》主要是這個角度來確立文學經驗的。
最近受到胡塞爾的現象哲學的影響,文學文本層次的理解發(fā)生了變化。出現了以文本為基礎確立文學經驗的文學理論,如韋勒克等的文論。是從文本的內部研究和文本的外部特點為基礎的研究。我國學者在此基礎上總結了“言、象、意”三個層次的文本分析方法。
從縱向角度看文學文本,因為文學文本是一個藝術空間,讀者帶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會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因而文學文本是可以多角度理解和欣賞的。由此,帶來了另外的一種文學經驗確定方式:從欣賞角度來確立文學的經驗。例如,伽達默爾的闡釋學文論。在此基礎上的文學批評理論,文學體裁、風格理論等都有一些變化。
此外,也有從文學活動過程來確立文學經驗的。例如,童慶炳先生主編的幾本文學理論著作都是根據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理論進行理論思考。對同一時空的文學的創(chuàng)作、作品、作家以及讀者的欣賞進行剖析。此外在時間角度的傳播、接受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作一種性質上的把握。
文學是人類世界的反映,所以確立學生文學基礎是很復雜的。因為人類有的生活世界,都有可能成為文學的經驗的表現點。因此文學理論既有科學性的方面,也有哲學性的方面。那么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理論的空間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二、文學現象的理論呈現方式
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學理論的空間。首先,大家會注意的是理論的思維能力。一般說來,理論工作者都有強大的理論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甚至給讀者充滿智慧的閱讀快感。但其實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都是以概念的熟悉為基礎的。而概念則是某種系統里的概念。所以文學經驗的呈現往往以哲學理論為中介。從課程資源來看,文學理論資源很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文藝學說、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的文藝思想對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指導,對文學實際進行分析;對文學現象、文學作品的批評,都是豐富的資源。一般來說,理論的生成主要是理論主體通過一定“中介”,觀念地掌握理論客體的一種自覺活動。所以我國文論研究者大都以哲學為中介去解釋文學。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文學理論的特殊性,文學理論不同于科學的地方就在于它需要靠文學理論工作者的審美感悟能力。而審美感悟的表達,一方面要借助文本解讀的感受,另一方面要靠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有效性。這就是為什么文學理論需要借助哲學去中介的原因。
由文學經驗而進入到理論,要注意文學理論的生成的途徑。根據董學文先生的《文學理論學導論》,我們可以從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思考:
1. 理論之間的影響。因為文學是反映社會的,所以文學理論的架構可以很廣??梢栽谂c自然學科而產生文論,如系統論文論等,也可以與其他社會科學互動關系中產生文論,如各種哲學性文論,社會學文論等;也可以在文學理論體系和結構內部的相互競爭中產生文論,如浪漫主義文論和現實主義文論等;外部的干預也會對文學理論產生影響,如政治性的文論。靠理論間性產生的文論其科學性在于其對文學自身的獨特性的尊重,要不會產生不太好的結果。例如,庸俗社會學文論,封建教條文論都曾經在歷史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2. 由文學經驗性的亞理論抽象而成文學理論。所謂“亞理論”“就是一種過渡性的,介乎于非理論與理論之間的一種理論”。[1](P140)其具體的做法是把不同側面的亞理論進行深入分析、闡釋,整合成體系性的文學理論。這種方式產生的文論具有較強的經驗性,但需要更深的理論概括性才能保證其科學性。
3. 批評的轉化生成。批評對于文學理論建構其實有兩方面的作用:其一是通過文學文本的解讀發(fā)現使文學成為文學的活性存在是什么?其二是激活一些已經沒有活性的概念,也可能發(fā)現一些新的文藝理論規(guī)律。例如艾布拉姆斯的《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等批評著述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我國文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說明文化認知的實踐過程對文學理論形成的重要性。批評產生的文學理論具有相當的活性,但也需要更深的理論概括力才能保證其科學性。
當然,要引導學生進入文學理論的空間,還需要注意文學理論結構的邏輯性,這就是“構成科學理論體系的范疇、命題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理論學說的歸納演繹論證推理等等是否符合邏輯規(guī)律的思維論意義的科學性?!盵1](P218)因為結構的邏輯起點不同,就形成了不同形態(tài)的文學理論。董學文先生把文學理論結構的因素歸納為三個變量:理論主體、理論文本、理論客體。但是,作為于文學理論而言,無論哪一種文學變量的結構因素都需要相當的文學感悟作為基礎。所以這些理論的教學更需要和學生對話,從學生自身的文學體悟出發(fā)引導學生從合適的角度進入到理論的推演中。
總之,通過文學理論的對話式學習,在學生已經有的文學經驗基礎上為學生樹立科學的、正確的文藝思想,培養(yǎng)理論思維能力和分析、評論文學作品能力。使他們具備了批判的精神和開闊的視野,能夠適應世界的變化并參與到新的文藝思想的建設中去。這就更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文學理論學習如何用一種好的方式把學生引導進入文學的研究,并使學生根據各自的教學要求得到成長。
三、不同層次學生其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
當學生進入了文學理論的空間,要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要思考不同層次的學生其文學研究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
按照我國的學制,不同層次的學生其文學理論研究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有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有本科生和??粕枰难芯磕芰ΑG罢呤且环N理論研究能力,后者則關系到學生就業(yè)以后的競爭能力。所以,也不是小事。一般而言,大學中文的學生主要是在語文教育方面就業(yè)。而要教好語文,無論是高中還是小學,對于文學的感悟和結構化的解析都很重要,利用文學理論的知識進行研究性的教學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