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丹
有個朋友考了我個問題:調四釣二該怎么解釋?我明白,他的意思并不是單純地指調四釣二,他是泛指網(wǎng)上、學者所介紹的那些調釣方法。這可把我難為壞了。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有N種解釋。首先,單從字面上看,調四釣二是多年前的一個辦法;其次,這種調釣需要考慮標尾的浮力,還要考慮餌料的重量,甚至還會因上下餌的重量不同而使釣組在水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不過既然有人問到了,我恰巧還能答上那么一點,那我就盡力而為吧。尤其我發(fā)現(xiàn)新手們常愛研究這個問題——你調幾釣幾啊?我認為直接回答絕對不嚴謹。那么我就先講講同樣的調釣,水下釣組會有什么區(qū)別。
調四釣二,是二十幾年前的一種辦法,那時候的浮標精度和現(xiàn)在的浮標不可同日而語,釣法也是。當年,一粒魚餌的重量基本上會壓下一目浮標,這說的還是釣鯉魚的餌團,釣鯽魚的小餌團根本實現(xiàn)不了調四釣二,最多只能做到調四釣三。于是,空鉤調四,上餌后釣二成了最受追捧、最靈敏的調釣方式,水下的狀態(tài)是下鉤挨底,但餌料重量全部作用在浮標上,是極為靈敏的。而現(xiàn)在呢,浮標的精度極高,高到可以媲美天平。這樣說可能稍顯夸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哪怕餌團的大小只有非常小的差異,在浮標的高度上也能表現(xiàn)出來。如果你不信,可以用任何一款鯽魚浮標做試驗,哪怕這款鯽魚標僅值十塊錢,這種差別也會表現(xiàn)出來。在此,我想對新手朋友們說句題外話:昂貴的牌子貨未必比便宜的大路貨擁有更高、更穩(wěn)定的精度。買浮標,其實只要選對了標型,100塊錢的不比10塊錢的好到哪里去。認名牌,花的錢未必不冤枉。
咱們言歸正傳。如果用現(xiàn)在的浮標來調四釣二,我覺得已經(jīng)屬于比較鈍的范疇了,不論是釣鯽魚還是釣鯉魚。因為靈和鈍本身在我們釣魚的圈子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所以我認為比較鈍并不代表著所有人都認為是鈍的。但是,我可以把這種情況下釣組在水下的狀態(tài)表達出來,是靈是鈍,大家就會有自己的判斷。
我依稀記得,在釣鯽魚的時候,我的一粒餌團應該壓下名冠浮標的10目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我還在堅守著幾十年前的調四釣二會得到什么結果?結果是,我的雙鉤都到底了,下子線彎曲,鉤餌的重量全部作用在水底,上子線釣餌有十分之八的重量作用在水底,只有十分之二的重量作用在浮標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鯽魚吃餌后緩慢抬頭,浮標會有什么反應。注意,我說的是“緩慢”抬頭,如果是快速抬頭,因為子線在水下的阻力問題,浮標可能會有頓口出現(xiàn)。我說的“緩慢”抬頭模擬的是初春輕口魚的動作,類似于下子線的鉤餌重量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一樣。想一想,下子線的鉤餌重量消失了,沒有作用到浮標上,浮標會有動作嗎?起碼這個鯽魚抬頭的動作距離小于短子線的兩倍,浮標不會有動作。那么,魚吃的是上鉤短子線呢?鯽魚抬頭的動作小于2目時,浮標同步上升,大于2目時不再繼續(xù)上升,直到超過雙鉤的鉤距,下鉤的鉤餌開始作用在浮標上,這時候的釣組和浮標依然會有個平衡的過程,不存在位移,也就是說,浮標還是不會上升。然后上鉤繼續(xù)上升、再上升,直到能牽引著鉛墜也同步上升了,浮標才會繼續(xù)上升。我想這肯定是條傻魚。但是這樣的鯽魚真的有,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以這種調釣方法釣魚時,是不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浮標剛開始頂起來一點,然后就停了,貌似沒有提竿的機會,過了一會兒又繼續(xù)上行,還是連續(xù)的,這時提竿雖然可能中魚,但提竿明顯晚了,魚沒跑算幸運。這種調釣,浮標只要穩(wěn)定地開始上升我就打,也就是說出現(xiàn)第一口我就抓住。調幾釣幾不但要根據(jù)浮標的精度,還要根據(jù)魚餌的重量來決定抓哪口,我這么做的時節(jié)基本都是春天,因為春天風大,如果調得太靈,釣組在水中穩(wěn)定性太差,所以需要一個鉤餌的重量作用在水底,起到錨的作用。其他的時候我不這樣做,更靈一些讀標會更醒目,看起來更舒服。所謂更靈一些,就是指下鉤餌的重量也幾乎全部作用在浮標上,這樣任何一個釣餌的重量出現(xiàn)少許變化,或者受到外力的作用,浮標都能做出相應的反應。
說到這里,我的意思已經(jīng)很明顯了:調釣不應該用具體的數(shù)字去表達,浮標的浮力不同,餌料重量不一樣,釣組在水下的狀態(tài)也是不一樣的。那么,如何通過浮標來判斷釣組在水下的姿態(tài)呢?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初中二年級的物理浮力課就講過,只是好多人生疏了,不善于應用罷了。
想要特別清晰地知曉釣組在水下的狀態(tài),首先要使用精度高的浮標,老大爺使用的那種標尾截面直徑達到二三毫米的浮標就不太合適。選好浮標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曉一粒釣餌可以壓下幾目浮標、兩粒釣餌可以壓下幾目,例如空鉤情況下浮標露出10目,雙鉤上餌后浮標平水,那么平均每一粒魚餌會下壓浮標5目(我說的是平均,實際情況卻未必,因為有的浮標標尾帶有錐度,尾尖的浮力更小,按平均來說更好解釋),那么上拉浮標釣一目的時候則下鉤剛剛觸底上鉤懸浮,如果再上拉浮標一個餌重——也就是5目,則上鉤輕觸底,下鉤子線彎曲一個鉤距。依此類推,釣組在水下的狀態(tài)就可以精確掌握了。該過程我說得不夠詳細,我覺得我舉的例子足夠了。最后我再強調一點,如果半水調標,想要精準地掌握釣組在水下的姿態(tài),需要考慮水線的重量,不如直接先找底來得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