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霍廣銀 馮清水
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zhèn),因鎮(zhèn)區(qū)有北宋宗室大臣趙廷美的陵墓而得名。陵頭鎮(zhèn)北15公里的緞子嶺行政村王灣自然村地處僻壤,卻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阜年豐,更因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眼球,重塑了人們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和旅游傾向。
王灣王氏先祖在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縣移居于此,耕讀傳家、詩書繼世,歷時數(shù)百年,樹發(fā)千柯,代蘊賢良,成為當?shù)赝濉?/p>
陵頭鎮(zhèn)黨委書記王增群說,相對閉塞的王灣村在不同歷史時期受外界的沖擊相對較小,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還留下了古寨、古宅、古窯洞、古樹木等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庭院、家譜、食方、農耕等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文化。目前,該鎮(zhèn)正在對王灣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fā),注重提升旅游業(yè)整體效益。
陵頭鎮(zhèn)王灣村保留了許多前院后窯的明清四合民居。前院建筑多為土木磚瓦結構,由臨街瓦房和兩側廂房組成;后窯往往在宅院內土質良好的白土崖上挖掘而成,窯洞墻壁用麥草和泥涂抹,再用石灰批白即成。富裕人家也有用青磚或石塊進行拱券,使窯洞更加牢固。土窯洞有造價低、不占耕地、冬暖夏涼的優(yōu)點,是歷史上豫西鄉(xiāng)村常見的民居,而像王灣村這樣窯洞數(shù)量之多、保存完好的實屬罕見。
王姓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八,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復姓簡化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其主要分布在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省份。而王灣村的王氏是從山西洪洞移居過來的,家族的家譜一直修繕得很好。尤其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王氏祖碑保存得很完整,上面記載了王氏家族的繁衍播遷、購置義田、祭拜先祖、報本追遠以及和親睦族等翔實信息,并附有“弘國士繼天長建,景殿維新治化成,道德廷用允邦寶,萬家克泰慶朝宗”28個字派。數(shù)百年來,該家族代次分明、傳承有序,目前已延續(xù)至十八世“用”字輩……
王灣王氏的家族文化是追宗溯源、尊宗敬祖的體現(xiàn),是對家規(guī)、家訓、家風的良好傳承,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陵頭鎮(zhèn)鎮(zhèn)長宋曉宇介紹說,王灣村山川秀美、氣候適宜、山泉甘甜、富含礦物,這里是理想的養(yǎng)生之地,更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王灣有一處依山就勢開鑿而成的一院三窯一柴門,為清代道光年間舉人、南陽府師爺王景章舊居。據(jù)《王氏族譜》記載,王舉人晚年曾在此舞文弄墨、栽花培竹、鉆研食方、修身養(yǎng)性,得以壽享107歲;王景章的兒子、同治年間秀才王化南精研醫(yī)理、教授私塾、不慕榮華、安貧樂道,103歲無病而終于此;王維坤,王化南之子,王景章之孫,清末州庠生,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教授私塾、桃李競妍,也曾在此靜養(yǎng),2007年去世,享年101歲。此窯院因而被稱為“一窯三百歲”。
對此,該鎮(zhèn)副鎮(zhèn)長張彥杰認為,王灣水質好、空氣好,可能是長壽的主要因素,目前該村80歲以上老人有40余人,70歲以上的老人更有200多人。
大美汝州,古韻王灣,這里歷史文化厚重、民族風情濃郁、自然風光旖旎。遠處,群山疊翠、小溪潺潺、古木參天、老宅林立;近處,流水“嘩嘩”,鳥語“啾啾”,涼風習習,花香幽幽。天空湛藍如寶石,極明極凈。白云悠然自在,空氣富含負氧離子,徜徉其間呼吸舒緩順暢。更有曲徑通幽、巷道彎彎、雞犬相聞、牛羊呼應,讓人喚起那孩童時的記憶與淡淡的鄉(xiāng)愁,忘卻城市的喧囂,得到山水間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