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漸漸習慣了云上生活、云上聽音樂會、云上看展的此時此刻,你是否知道第一次直播的藝術展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嗎?不知是巧合還是蓄謀已久,山中天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從屏幕到觀念——50年的歷史》剛好講的就是人類第一次所謂的云端展覽,探討了屏幕藝術的起源,并為探索和理解當代藝術如何在線上環(huán)境中發(fā)揮作用提供了獨特的參照。
回溯歷史,最早的云端藝術展或許始于50年前——上世紀60年代,電視剛剛作為一種新興的視聽媒體得到普及,為了讓藝術走出白盒子的藩籬,被廣大觀眾所接受,當時的一批藝術家想到了將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一種藝術媒介來使用。歷史上第一個電視畫廊、電視展覽和電視互動直播均出自這一時期,在某種程度上,這與90年代發(fā)展至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藝術頗為相似。
山中天藝術中心在798畫廊周北京期間被譽為網(wǎng)紅展覽,剛開幕的藝術中心像幾個水泥灰盒子套在一起,咖啡廳和畫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符合場景時代的描述——— 一個具有美學意義的城市舒適物。
“通過電視傳播的藝術展會開啟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公眾將學會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并在家中就能觀看它們。”1933年,在BBC第一個實驗性電視節(jié)目播出的后一年,作者E. Robb就在為BBC撰寫的一份報告中做出了上述預測。對于當時的E. Robb來說,在電視上呈現(xiàn)藝術意味著把攝像機對準一幅畫或雕塑。
30多年后,一位名叫格里·舒馬(GerrySchum)的德國電影制片人產生了類似的想法。當時,西柏林被鐵幕切斷了與西德其他地區(qū)的聯(lián)系。1968年,舒馬曾如此描述藝術界面臨的困境:“不僅藝術品必須空運到柏林,就連來自西德的評論家和游客也難以抵達這座城市?!彼芸煲庾R到,電視的遠程傳輸可以跨越遙遠的距離和封閉的邊界,將觀眾與藝術重新連接起來。不久后,舒馬與妻子合作構思并創(chuàng)建了第一家電視畫廊“格里·舒馬”(FernsehgalerieGerrySchum)。不同于有著物理空間的畫廊,這家電視畫廊只存在于人們家里的電視機中。舒馬邀請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前衛(wèi)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了許多基于在線廣播電視的影像作品,并安排在德國公共電視臺播放,這便是“電視藝術”的開端。1969年4月15日,第一場電視展覽《大地藝術》在柏林公共電臺(SFB)播出;次年,舒馬又策劃制作了第二場電視展覽《身份》。值得一提的是,舒馬特別要求每場電視展覽只播出一次,播出時不做任何解釋,也不設重播。在某種程度上,舒馬的電視畫廊為影像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為今天的觀眾提供了有關歷史上最早的云端藝術展的雛形。
“在很長一段時間,壁爐可是人類客廳的C位,可是自從有了電視,壁爐就是擺設啦?!?/p>
藝術家簡·戴比斯(JanDibbets)的影像作品《電視壁爐》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這部作品中,戴比斯錄制了一段壁爐里火柴燃燒的畫面。1969年12月25日至31日圣誕節(jié)期間,舒馬安排科隆公共電視臺WDR3每晚播放戴比斯的錄像作品三分鐘——從第一天晚上火柴被點燃,直到最后一個晚上火光慢慢熄滅。當時,許多人家中位于客廳核心位置的壁爐已經(jīng)被電視取代,而藝術家正是通過火焰在電視屏幕上沉默地燃燒,揭示了壁爐曾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從而將觀眾帶回前電視時代。
“那么在去中心的今天,客廳似乎已經(jīng)沒有C 位,每個人手中的智能手機都是C位。”“一個想法的速度有多快?”“我為什么在這里與你交談?”《從屏幕到觀念——50年的歷史》的展覽空間的地上涂寫著大量類似這樣的問題。這個展覽布置得像一個世界盡頭孤島上廢棄建筑的會客廳,一個孤零零的黑色皮革沙發(fā),空曠的空間被老式電視機點綴,電視里放的不是無聊的連續(xù)劇更不是鬧哄哄的綜藝節(jié)目,而是在直播30年前的一場藝術展。
藝術家詹姆斯·李·貝耶斯(JamesLeeByars)的行為藝術作品《世界問題的中心》則更具歷史性,因為這是當代藝術首次將現(xiàn)場直播作為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于1969年11月28日在比利時國家電視臺播出,直播現(xiàn)場位于安特衛(wèi)普的空白空間畫廊。在一個小時內,貝耶斯或是與在場嘉賓對談,或是通過公開電話與場外嘉賓互動連線,最終從100個嘉賓那里收集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100個問題。而今,人人熟悉的“云直播”“云論壇”都可以從半世紀前的這件藝術作品中找到原形。
遺憾的是,電視藝術最終并沒有形成氣候。相比之下,無論今天的大眾是否接受,互聯(lián)網(wǎng)都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借由互聯(lián)網(wǎng),上世紀藝術家們試圖利用屏幕實現(xiàn)藝術的愿望在今天終于達成。
董慧擁有一顆KOL的心《寫給你的信》是國內最早以時尚內容為話題的專欄,也是最早一批具有KOL 特質的寫作嘗試。而且,還是國內堅持不間斷刊出時間最久的編者信,更是同類寫作中最具自我更新能力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