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茵,鄺翠瓊,鐘 文,何 文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藥學部,廣東 佛山 528000)
乙肝屬于常見慢性肝疾病,主要為一種或多種病因反復、長期作用發(fā)病,乙肝病毒相關檢測呈陽性,進展發(fā)生肝硬化[1-2]。乙肝肝硬化疾病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畏食、乏力、肝區(qū)疼痛等,若能及時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減緩肝纖維化,從而達到治療效果[3-4]。對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采用藥物治療。本研究對1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并對其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診治1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資料,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學,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納入標準:確診為乙肝肝硬化者,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服用其他藥,妊娠或哺乳期者,用藥禁忌者,嚴重的肝腎疾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30~66歲,平均(42.35±12.38)歲;病程(5.85±1.33)年。研究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29~63歲,平均(41.32±11.61)歲;病程(5.66±1.27)年。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對癥處理,對照組予以恩替卡韋(國藥準字H20052237,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口服,0.5 mg/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雙歧三聯(lián)活菌(國藥準字S19993065,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3次/d,兩組療程均為6個月。
療效觀察:患者癥狀基本緩解,且肝功能正常表示顯效;癥狀改善,且肝功能基本恢復表示有效,否則表示無效[5];總有效=顯效+有效。肝功能指標: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及TBIL(總膽紅素)指標;不良反應:惡心、腹瀉、消化道出血、乏力等。
治療后,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肝功能指標均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AST、ALT及TBIL均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比對照組少,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近年來,乙肝肝硬化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乙肝肝硬化為乙肝發(fā)展的晚期,病理表現(xiàn)為肝臟彌漫纖維化,多發(fā)病在35~50歲,臨床表現(xiàn)為惡心、乏力、腹脹、肝痛、蜘蛛痣等癥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質量[6-7]。對乙肝肝硬化疾病患者,臨床通常采用西醫(yī)藥物治療,結合患者病情針對用藥,因患者常存在腸道相關菌群紊亂,會加劇病情,單獨用藥效果不甚理想[8]。為提升療效,本研究對乙肝肝硬化60例患者行恩替卡韋與雙歧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治療,并對其進行分析,為臨床研究與應用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顯效47例,對照組顯效30例,研究組臨床總有效98.33%比對照組83.64%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研究組患者AST、ALT及TBIL均比對照組患者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乙肝肝硬化行恩替卡韋與雙歧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原因為乙肝患者HBV感染,因HBV持續(xù)復制,會造成免疫功能紊亂,導致肝細胞相關損傷,進而形成肝硬化[9-10]。本研究組患者采用恩替卡韋與雙歧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方案,其中恩替卡韋屬于鳥嘌呤相關核苷抗病毒藥,可有效對HBV復制產生抑制作用,延緩肝細胞壞死,服用比較方便,且毒性低,起效快,屬于臨床首選藥物[11]。另乙肝肝硬化患者會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引起雙歧桿菌等數(shù)量降低,革蘭陰性菌等增加,造成機體內毒素上升,進一步造成肝臟損傷增加[12]。而雙歧三聯(lián)活菌屬于微生物相關藥物,能夠促機體腸道菌群恢復,口服以后可快速到達腸道,扶持厭氧菌快速生長,降低機體內毒素水平,聯(lián)合恩替卡韋用藥效果更為明顯。本研究中,研究組惡心、乏力等不良反應比對照組患者少,進一步證實乙肝肝硬化行恩替卡韋與雙歧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治療,能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用藥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乙肝肝硬化行恩替卡韋與雙歧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治療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降低不良反應,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具一定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