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
在瞬息萬變、萬物互聯(lián)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實時獲取、快速保存需求與日俱增。在大型會議、高端論壇、直播現(xiàn)場,“語音落、屏幕顯,會議畢、文稿出”之所以輕松實現(xiàn),與那些掌握用手指追趕聲音、同步傳遞信息技能速錄師密不可分,他們被形象地稱為聲音捕手。
三個等級
2003年,速錄師被納入第七批國家職業(yè)標準目錄,職業(yè)定義為:運用速錄設備,從事語音信息實時采集并生成電子文本的人員。這就意味著,速錄師需具備一定的看打、聽打速度和極高的準確率,同時要有較高的語言文字理解、組織、應用能力,以及文本排版、校對等綜合能力。手記、腦想、耳聽、眼看,是速記的最高境界。
國家職業(yè)標準將速錄師分為三個等級,即速錄員、速錄師、高級速錄師,要求達到的語音信息采集速度分別為每分鐘不低于140字、180字、220字,準確率都必須達到95%以上。
手速300+
今年29歲的張坤,是在沈陽上大學時學的速錄。從小學鋼琴,手指靈活,記憶力好,讓她在速錄起點線上優(yōu)勢明顯。但要熟練掌握速錄的21個聲碼、34個韻碼,以及聲韻相拼所對應的幾百種指法,完成每秒按鍵2.5次,只能是不間斷、高強度、下苦功的練練練。
365天不間斷,每天至少4小時練習。從業(yè)10年來,始終保持每分鐘300~350字的聽打速度,極限看打最高紀錄達到每分鐘564字,準確率98%以上。在沈陽,像張坤這樣的自由速錄師,拿的是時薪或日薪,按照會議的實時性要求,時薪在200~600元不等,半天(3小時以內(nèi))1200~2000元左右,趕上會議多,月薪過萬是常有的事。
自費5萬元參賽
就職于阿里巴巴集團人力資源部組織文化與溝通部的姜毅,是高級速錄師中為數(shù)不多的男性,他還有一個令人羨慕的身份——馬云御用速錄師。
2004年跟親戚借了6000元學速錄;近幾年自費5萬多元,兩次報名參加國際速聯(lián)大會暨國際速錄大賽。姜毅覺得,人一旦堅定了目標和方向,就要舍得給自己投資,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毫不遲疑,義無反顧的堅持到底。
正是這份篤定和堅持,讓他收獲了“最美速錄人”的榮譽稱號,還在杭州擁有了一套89平方米的商品房,獲得了第五十一屆國際速錄大賽實時速錄項目冠軍。
27天31場“速戰(zhàn)”
王芳是1993年亞偉速錄機研制試驗班招募的第一批學員,也是第一個國內(nèi)電腦速錄冠軍、第一批國際速錄大賽獲獎選手,有著“中國速錄形象大使”“中國速錄第一人”等美譽。
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北京的速錄師人手緊張,48歲的王芳時隔多年重回速錄一線。1月22日至2月18日,她和另一位速錄師搭檔,27天參加國務院新聞辦、國家衛(wèi)健委等部門舉辦的新冠肺炎疫情新聞發(fā)布會,完成31場文字直播任務,將中國抗疫進展第一時間準確無誤地傳遞出去。
經(jīng)此一“疫”,王芳刷新了27年職業(yè)生涯中,連續(xù)工作時間最長、參加會議最多的紀錄。作為一名元老級速錄師,能夠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疫”中留下勞動身影,貢獻專業(yè)技能,她感到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