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世
東漢章帝以前碑刻罕見,和、安以后刻石立碑之風漸起,至桓、靈時則達到極盛。凡碑碣、墓志、摩崖、石闕、石經、畫像題字及其他雜刻,除南北朝以后因佛教盛行而出現的造像記、石經幢等外,幾乎各種類型都具了。至今存世的漢代碑刻數量還多以百計,漢碑與魏碑、唐碑為碑刻書法史上的三座高峰。本文簡單的對這些漢代碑刻的形制進行介紹。
碑
碑,古代本是豎立在墓壙前后或兩邊的大木,兩碑之間有轆轤,引棺的繩索—“綍”繞在轆轤上,將棺柩徐徐下人壙中。后來將碑改為石制,上面書刻文字,為墓主記功述德。典型的碑,有碑額,在碑正上方,上面刻碑銘題署?!按痹诒~上,或在碑額下面。碑之正面稱碑陽,背面稱碑陰,兩側稱碑側。碑下有座,以起穩(wěn)固作用,稱為趺,趺多作長方形。
漢碑碑陽一般刻正文,記事頌德,如《乙瑛碑》《禮器碑》等。墓碑列墓主名諱、里貫、履歷。正文如碑陽刻不下,則連續(xù)刻于碑陰。人之生前死后皆可立碑,立碑者除子女外,還有門生、故吏。碑陰一般列門生故吏姓名及出錢數目,碑陰寫不下有寫于碑側者。非門生故吏而出錢者,謂之義士。
漢碑石材選取甚講究,有專門的人去選石、采石,為的是“勒銘貞石,以垂久遠”。由于立碑之目的是為了使碑主的事跡、功德傳世,故撰書者為何人并不重要,一般碑銘都是由令史、書佐等地位不高的文吏撰書。當時碑銘體例大多不列撰書者名,只有少數例外,如《華山廟碑》《樊敏碑》等有書者之名。而刊刻造作的石工名字卻常常隸于碑末,這也是受當時物勒工名的影響。
漢碑以山東一帶最多,而今傳世的漢碑主要集中保存在曲阜孔廟和濟寧漢碑廊等處。漢代各類碑刻中,以碑上所書刻的文字較為莊重、講究,行列整齊,有些碑還劃有棋坪方格書寫。碑陰和碑側的字相對于碑陽,要活潑、隨意些。
墓志
墓志,是將墓主姓名,有的還附有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跡及其他有關內容,寫刻于磚、石(后世也有以木、瓷等為載體者)而設于壙中者。漢代的墓志形式不固定,后人所加的名稱也多不同,有葬磚、墓志、柩銘、墓室題記等。直到南北朝時期,墓志才發(fā)展為單設方形或扁(長)方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設立墓志的風氣大盛,基志也作成蓋、志兩石相合的形式,并有了墓志或墓志銘這一正式名稱。
形成設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早在周代就有了類似于墓志的“明旌”。20世紀50年代末,在甘肅武威漢墓群中相繼出土了數幅西漢時的明旌,上書死者的籍貫姓名,偶有其他語句,分別是用朱或墨書寫在絲、麻質材料上。明旌作為喪具,一直沿用至近現代。當然,使用明旌與設立墓志,其用意不盡一樣,所以周秦兩漢的明旌,并不能看作是墓志。西漢后期,墓室建造逐漸講究,開始精致化,尤其到了東漢,盛行在墓室中刻人物、鳥獸、花木、建筑、神怪、故事等畫像,有時會在墓室中刻墓主姓名、官職里貫、卒葬年月或簡單事跡、哀驚祈愿等內容的文字。
單設的墓志,現在所知最早的是1979年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發(fā)現的秦代刑徒瓦文。這些瓦文墓志是某些刑徒給死去的伙伴埋置的,作為記識,以便遷葬收取尸骨時能認領,這也是設立墓志的最早用意。
摩崖
摩崖,是指在天然崖巖上所刻的文字。有時崖巖需加以鑿磨整治,然后再刻字。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已利用崖巖繪刻人獸圖形和符號,在國內外都有史前的巖畫被發(fā)現。當文字產生后,在天然崖巖上寫刻文字,自然要比打磨石料成一定形狀后再寫刻方便簡單得多,可以想象,摩崖應是各類刻石中最先出現的一種。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即巡游天下,在沿海地區(qū)多次刻石,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前219、前218)在蜂山、泰山、之果、瑯邪臺、三十七年(前210)至會稽等地皆“立石,刻頌秦德”。西漢似乎沒有摩崖刻石紀功的習慣。霍去病出擊匈奴,絕沙漠數千里,而未刻石紀功。東漢經營西域、抗擊匈奴的功業(yè)遠不如西漢,而往往刻石紀功,顯然是受了內地樹碑立傳之風的影響。當然也是為了宣威綏遠,故勒銘天山,與秦始皇立石頌秦德于東海之濱是出于同樣目的。
內地摩崖刻石,多為紀頌一些重大工程。如陜西漢中市以北褒谷中的永平六年《都君開通褒斜道刻石》、建和二年《石門頌》、甘肅成縣天井山古棧道建寧四年《西狹頌》,陜西略陽白崖建寧五年《郵閣頌》等都是為一些官吏興修棧道、便利交通所刻的紀念性頌辭。大多刻于所頌工程最艱險處的斷崖絕壁之上,使人屏息而視,感覺到山川之峻雄,閣道之幽危,而書法之奇縱豪邁,可以互通氣息,造化與人工之偉大,相得而益彰。這類刻石在漢代摩崖中最為著名,都是摩崖書法代表之作。
摩崖刻石,除了字較大,還因天然崖巖常有裂縫、石筋,書刻時須讓開,故行款多不齊,往往字也大小不一,錯落欹斜。摩崖,南北朝以前多紀功頌德,北齊北周則刻佛經、佛號,南北朝以后,多題詠、題名。
石闕
闕,是古代的一種建筑?!墩f文解字》日:“闕,門觀也?!睆墓糯毯屠L畫中見到的闕,都是兩相對稱的建筑。在漢代,有人可居處的城闕和宮室之闕,還有在祠廟、陵墓前的裝飾性建筑。石閥在門前之兩旁,闕中間為行走之道,即神道。石闕雕刻都十分精細,一般刻有神仙、圣賢、節(jié)孝、車騎、禽獸、靈異等形象,大多石闕刻有銘文。
我國現存的漢代石闕共29處,其中山東4處,北京1處,河南4處,四川地區(qū)最多,有20處。石闕到漢代以后基本不再營造。
石經
石經為官方所立,將儒家經典刻于有上,以為定本,讓后儒晚學取正。古代經籍,都是輾轉傳抄,年代相隔久遠,文字往往謬訛百出,以至俗信解經穿鑿附會,賠誤后學。鑒于這些弊端的產生,在熹平四年(175),議郎蔡邕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上奏要求正定六經文字。經靈帝特許,由蔡邕等書寫經文于石,使工鐫刻后立于洛陽太學門外,作為官方定本。石為隸書,兩面皆刻字。此石經為區(qū)別后世所立石經,名為《熹平石經》。石經的隸書,我們現在覺得因華美整飾而缺少生氣,但在當時它被奉為典范之作。
畫像石題字
西漢墓葬,即使是諸侯王陵建造得規(guī)模相當宏偉,但在基室內一般不作裝飾。西漢未和新莽時,墓室中逐漸出現了較簡單的石刻畫像。東漢厚葬之風盛行,營造畫像石墓其為普遍,這些畫像石墓在墓門、墓室、石上雕刻神仙、圣賢、車騎、建筑、瑞禽怪獸,等等。地面上往往還建有祠堂石室,這些小型的祠堂石室也在四壁雕刻畫像。畫像旁邊有的刻有文字,其中有刻墓主人職官姓名、卒葬年月及銘辭,屬于墓志性質的惇銘、柩錦和題記,還有刻造墓時間及工值等內容的。另一類是在所刻圣賢和歷史故事的畫像上之題榜,猶如連環(huán)畫之標題和簡要說明。畫像石題記的字都較小,刻得也細淺,結體生動自然。
封門塞石題字
西漢諸侯王墓葬多因山打隧道作陵寢,在入葬后,隧道用巨石封塞。巨石都預先按隧道大小治鑿,封塞時,將許多石塊排疊,須相合使隧道不留空隙,故封門塞石上記有尺寸或石工名字。
黃腸石題字
黃腸石由黃腸題湊而來,所謂黃腸題湊,本是古代帝王諸侯用柏本枋排疊成的框形結構,其內安放棺惇的一種葬式。東漢,有的墓葬用石條代替柏木,這些石條就稱為黃腸石。一些黃腸石刻有文字,文字內容多為當時的地名、石工姓名,石之廣、寬、長尺寸及第若干,以及年月等。
買地記、鎮(zhèn)墓文
在封建社會,舊地是重要的私有財產,可以傳給子孫后代,也能租佃、封賞、買賣、營葬等。田地若轉讓、占有或買賣,都要建立契約,為示鄭重,往往僂刻于金石。田地的范圍,有用周圍的山川路樹等自然標識來標定界限,或用東、西、南、北各至于何處的四至記界限的方式表明。東漢時埋于墓中的買地券已帶有迷信成分,并非完全與現實相符。漢代以后,墓中設買地券逐漸普遍,內容也越來越荒誕,四至、保人、錢值等都是虛擬,格式皆大同小異。
與買地券相類似的還有鎮(zhèn)墓文,內容大致是些為生人、死者祈求安寧的話、末尾有“急如律令”語。鎮(zhèn)墓文也出現于漢代,如《劉伯平鎮(zhèn)墓鉛券》等,亦作簡牘形狀。這類鉛買地券和鉛鎮(zhèn)墓文似有專門制作之店鋪,喪事人家來訂做,可以當場書刻或用朱色書寫。鉛質柔軟,且顏色較黑,適宜于書刻或用朱色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