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002)
胡 原 單秀紅
卵巢腫瘤因其高發(fā)病率、高致死率而嚴重影響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準確的影像學診斷對于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以及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極為關鍵[1]。卵巢腫瘤組織學類型復雜,囊腺類腫瘤是最常見的一類,包括良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為組織分辨率最高的影像學檢查,被廣泛運用于卵巢腫瘤的術前診斷[3]。然而,卵巢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的MRI平掃表現(xiàn)多有重疊,較難以明確區(qū)分,常常需要結(jié)合MRI動態(tài)增強檢查以及功能序列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特征進行綜合診斷[4]。本文通過聯(lián)合MRI平掃和增強的圖像特征以及DWI序列的定量參數(shù)表觀彌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探討其在鑒別卵巢交界性囊腺瘤與囊腺癌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5月間本院就診的18例(19個病灶)卵巢交界性囊腺瘤(A組)和24例(27個病灶)卵巢囊腺癌(B組)患者的圖像特征,所有患者均包含MRI平掃、DWI和動態(tài)增強掃描,均經(jīng)術后病理確診。A組患者年齡34~75,(58.56±12.66)歲,B組患者年齡40~79,(60.08±11.66)歲,兩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688)。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聯(lián)影uMR 560 1.5T MRI掃描儀(中國)和相控陣體線圈進行檢查。MRI平掃包括橫斷位T2WI壓脂(TR3580ms,TE85ms)、橫斷位T1WI(TR128ms,TE5ms)、冠狀位T2WI(TR4000ms,TE95ms)和矢狀位T2WI壓脂(TR3500ms,TE80ms)。DWI采用單次激發(fā)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技術,具體參數(shù)如下:2個b值分別為0和800s/mm2,TR1700ms,TE74ms,矩陣256×256,F(xiàn)OV360mm×320mm,層厚4mm,層間距1mm。MRI增強采用橫斷位、冠狀位及矢狀位T1WI壓脂(TR156ms,TE4.7ms)或T1WI(TR 128ms,TE5ms)序列。經(jīng)橈靜脈注射對比劑Gd-DTPA(劑量0.1mmol/Kg體重,注射速率為2mL/s)后行增強掃描MRI檢查,對比劑注射完畢后,使用20mL生理鹽水快速注入。
1.3 圖像處理及觀察指標 所有數(shù)據(jù)圖片均導入MRI自帶后處理工作站及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tǒng)。由本院2位影像科主治醫(yī)師完成對圖像閱片工作,記錄各病灶腫瘤部位(左/右側(cè)、單/雙側(cè))、大小(病灶長徑)、形態(tài)、分房(單/多房)、囊壁/囊隔厚度(最厚處)及病灶信號特征。由DWI原始數(shù)據(jù)自動重建ADC圖,病灶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選取ADC圖上病灶實性部分最大層面手動繪制,盡量包括病灶且同時盡量避免病灶信號不均區(qū)域,兩位閱片醫(yī)師分別測量后取兩者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使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ADC值鑒別兩組病灶的診斷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灶的一般情況 A組18例患者雙側(cè)發(fā)病1例,共19個病灶,病灶大小5.1~34.3cm,位于左側(cè)11個(57.89%),右側(cè)8個(42.11%),囊性部分表現(xiàn)為單房2個(10.53%),多房17個(89.47%),囊壁/囊隔厚度2.0~10.1mm(圖1-3);B組24例患者雙側(cè)發(fā)病3例,共27個病灶,病灶大小6.2~25.8cm,位于左側(cè)14個(51.85%),右側(cè)13個(48.15%),囊性部分表現(xiàn)為單房1個(3.70%),多房21個(77.78%),囊壁/囊隔厚度4.1~31.2mm,完全實性病灶5個(18.52%)(圖4-6)。兩組病灶大小、側(cè)別、單/多房比例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777、0.685、0.463)。A組病灶囊性部分囊壁/囊隔厚度小于B組(P<0.001)。見表1。
2.2 病灶DWI及增強序列信號特征 A組病灶實性部分包括增厚的囊壁和分隔,DWI呈高信號4個(21.05%)、較高信號15個(78.95%),明顯強化10個(52.63%),輕中度強化9個(47.37%);B組病灶實性部分包括增厚的囊壁和分隔,DWI呈高信號24個(88.89%)、較高信號3個(11.11%),明顯強化25個(92.59%),輕中度強化2個(7.41%)。A組病灶實性部分明顯強化的比例低于B組(P=0.005)。
2.3 兩組病灶實性部分ADC值的比較 A組病灶實性部分ADC值高于B組(P<0.001)。見表1。進一步ROC曲線分析示ADC值鑒別兩組病灶的最佳閾值是1.315×10-3mm2/s,曲線下面積0.860(P<0.001),對應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4.2%和81.5%,約登指數(shù)0.657。
卵巢交界性囊腺瘤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非典型性上皮細胞增生活躍,無間質(zhì)浸潤破壞,具有潛在的侵襲性,多見于絕經(jīng)后女性,影像表現(xiàn)與良性囊腺瘤和囊腺癌有所重疊,鑒別診斷較為困難[5]。卵巢囊性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腫瘤,多由囊腺瘤惡變而來[6]。術前對兩者的準確鑒別診斷,對治療方案選擇和預后判斷及其重要。
MRI平掃具有良好的組織分辨率,可對病灶形態(tài)、大小、分房、囊實性以及囊壁和囊隔進行有效觀察,動態(tài)增強可進一步了解病灶血流動力學情況[3-6]。ADC圖是基于DWI序列的功能參數(shù)圖,可定量分析病灶內(nèi)水分子彌散受限的程度,從而反映組織細胞的狀態(tài)。一般情況,惡性病變增殖速度快,細胞密度高,水分子運動受限更重,則DWI呈高信號,ADC圖相應呈低信號[7]。
表1 兩組病灶大小、囊壁/囊隔厚度及ADC值的比較
圖1-3 示左側(cè)附件區(qū)囊實性占位,病理:漿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圖1(T2WI壓脂)可見腫瘤局部囊壁不規(guī)則增厚呈稍高信號;圖2(T1WI壓脂增強)可見增生囊壁強化;圖3(ADC圖)可見囊壁呈低信號。圖4-6 示左側(cè)附件區(qū)囊實性占位,病理:中分化漿液性囊腺癌。圖4(T2WI壓脂)可見腫瘤實性部分呈稍高信號;圖5(T1WI增強)可見腫瘤實質(zhì)部分強化;圖6(ADC圖)可見腫瘤實質(zhì)部分呈低信號。
本文病例中,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在病灶大小、發(fā)生側(cè)別、以及單/多房比例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在常規(guī)MRI平掃所觀察的指標中兩者多有重疊,較難以區(qū)分。兩組病灶的囊壁或囊隔多有不規(guī)則增厚,囊腺癌囊壁/囊隔厚度要大于交界性囊腺瘤,該結(jié)論與文獻相符[8-9]。交界性囊腺瘤病灶實性部分DWI以較高信號為主(15/19),囊腺癌則是以高信號為主(24/27),相應ADC值囊腺癌就明顯低于交界性囊腺瘤(P<0.001),表明囊腺癌組織內(nèi)水分子受限更加明顯,究其原因為細胞生長更活躍,排列更密集,細胞外間隙減少[10]。以上兩個結(jié)論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囊腺癌的增生較交界性囊腺瘤更加明顯。進一步通過ROC曲線分析得出ADC值具有區(qū)分囊腺癌和交界性囊腺瘤的作用,曲線下面積0.860,最佳閾值是1.315×10-3mm2/s,約登指數(shù)0.657。
本文病例中,病灶強化程度方面以囊腺癌病灶更加顯著,25個(92.59%)病灶表現(xiàn)為明顯強化,而囊腺瘤也有部分病灶與其表現(xiàn)重疊,也有10個(52.63%)病灶表現(xiàn)為明顯強化,兩者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差異(P=0.005)。由此表明,進入囊腺癌組織的對比劑相對交界性囊腺瘤而言更多,考慮主要與惡性腫瘤包含更多的不成熟毛細血管,這些血管周圍因為缺少肌層而通透性增高有關[3]。
綜上所述,結(jié)合MR圖像特征和量化的ADC值有利于正確區(qū)分卵巢交界性囊腺瘤與囊腺癌,可以為臨床工作中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