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達州市中心醫(yī)院婦產科 (四川 達州 635000)
2.福建省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yī)院 醫(yī)學影像科 (福建 漳州 363000)
劉 芳1 羅錦川2
宮頸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原位癌好發(fā)于30~35歲青中年女性,浸潤癌多為45~55歲中老年婦女[1]。本病在女性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的死亡率最高[2],嚴重威脅全球女性的生命健康。本病病因不明,且早期無明顯癥狀,因此早期診斷、準確分期尤為重要。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靠??茩z查及宮頸活檢進行診斷及分期[3],但對于腫瘤的大小、周圍組織侵犯情況判斷困難。為此,本研究選取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1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進行經腹壁超聲、MRI檢查、分析腫瘤對周圍組織侵犯情況,探討經腹壁超聲與MRI對宮頸癌分期的診斷價值?,F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1例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經腹壁超聲及MRI檢查。本組研究對象年齡30~65歲,平均(49.96±6.47)歲,病程15天~1.75年,平均病程(0.52±0.2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27例,高中31例,大學及以上13例;主要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患者37例,接觸性出血者14例,陰道分泌物增多或異常者10例,腹痛、腹部包塊者7例,其他癥狀者3例;術后病理診斷示腫瘤組織學類型[4]:鱗癌58例,腺癌10例,腺鱗癌3例;組織分化程度:高分化32例,中分化26例,低分化13例。術后病理分期[5]:Ⅰa期11例,Ⅰb期20例,Ⅱa期23例,Ⅱb期10例,Ⅲa期4例,Ⅲb期3例。術前7天內予經腹壁超聲及MRI檢查行術前分期評估。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根據病史、臨床癥狀、婦科檢查、陰道鏡檢查、宮頸組織活檢等檢查,符合宮頸癌診斷標準[6];(2)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且術前未進行任何處理,根據術后病理學檢查標準判斷宮頸癌分期;(3)依從性高,能配合完成各項檢查動作;(4)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非首診就醫(yī)、診斷未明確者,曾行放射治療、化療等患者;(2)合并婦科其他良惡性腫瘤如子宮肌瘤、卵巢癌等以及婦科其他疾病者,合并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患者;(3)影像學、病理學檢查、臨床資料等不完整者;(4)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性疾病、其他惡性腫瘤等患者。
1.3 檢查方法 經腹壁超聲:使用MEDISON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MHz,常規(guī)行橫切、縱切及多方位掃查。注意觀察宮頸內回聲、內部結構,以及周圍臟器如膀胱、直腸壁、盆壁結構和腹腔內、腹膜后淋巴結、肝臟是否有轉移。受檢者膀胱適度充盈,取仰臥位,暴露下腹至恥骨聯合。
MRI:使用德國Siemens Tim Trio 3.0T MR掃描儀,橫斷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層厚6.0mm,層間距1.0mm,TR440/TE8.4ms;橫軸位T2WI序列,層厚5.0mm,層間距1.0mm,TR3600/TE 135ms;矢狀位T2WI序列,層厚5.0 mm,層距1.0mm,TR3500/TE130 ms;橫斷位及矢狀位脂肪抑制序列TSE T2WI,層厚5.0mm,層距1.0 mm,TR2500/TE90ms。受檢者檢查前飲用約500mL水,使膀胱適度充盈,仰臥位。平掃結束后體位不變,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扎噴酸葡胺行增掃描。
1.4 觀察指標 (1)比較所有患者兩種檢查方式對宮頸癌分期的診斷準確率。(2)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圖像特征,并將其進行分析。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通過率或構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所有患者兩種檢查方式對宮頸癌分期的診斷準確率 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標準,根據經腹壁超聲檢查分期:Ⅰa期9例,Ⅰb期14例,Ⅱa期16例,Ⅱb期13例,Ⅲa期4例,Ⅲb期3例,有12例患者超聲無陽性結果,與術后病檢結果比較,44例患者經腹壁超聲分期與病檢結果一致,分期符合率為61.97%(44/71)。根據CT結果分期:Ⅰa期12例,Ⅰb期19例,Ⅱa期22例,Ⅱb期11例,Ⅲa期4例,Ⅲb期3例,與術后病檢結果比較,63例患者經腹壁超聲分期與病檢結果一致,分期符合率為88.73%(63/71)。CT分期與經腹壁超聲分期符合率比較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維超聲檢查兩組研究對象圖像表現特征 于經腹壁超聲圖像上,71例患者52例宮頸形態(tài)異常,宮頸不規(guī)則增大,無清晰邊界,15例患者宮頸大于子宮體,回聲不均勻;腫塊為實質性低回聲,邊界不清,血流信號較正常組織豐富,均為動脈血流信號;有10例出現淋巴結腫大,14例出現陰道病變,12例宮體浸潤,3例出現膀胱轉移。
MRI圖像上,71例患者的腫瘤大小為0.83~6.02cm,平均大小為(3.81±0.96)cm,手術病檢結果為0.76~5.93cm,平均(3.75±0.91)cm,(P>0.05)。類圓形腫瘤者52例,不規(guī)則形腫瘤19例,T1WI呈等信號者56例,呈低信號15例,出現高信號者(侵犯膀胱或盆腔組織)7例,邊界不清;T2WI呈高信號者65例(見圖1、2),稍低信號6例,邊界清晰;增強掃描后腫瘤均有不同程度強化,其中強化程度與正常子宮相同者9例,低于正常子宮者62例。有16例出現淋巴結腫大(見圖3),19例出現陰道病變,14例宮體浸潤,5例出現膀胱或(及)直腸轉移(見圖4)。
表1 比較研究對象兩種檢查方式對宮頸癌分期診斷準確率(n,%)
宮頸癌是世界上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的婦科惡性腫瘤[7],居于第二,其中我國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約占全球三分之一。隨著生活方式及生活環(huán)境等改變,本病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本病發(fā)病原因暫不明確,目前部分學者考慮與HPV感染、性行為、分娩次數等因素相關,其中有90%以上的宮頸癌患者發(fā)現伴有高危型HPV感染[8],因此定期體檢在宮頸癌的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中有重要意義。目前本病主要通過??茩z查和宮頸活檢細胞學檢查進行分期,但對于腫瘤的浸潤深度、準確范圍及大小仍難以確定。隨著宮頸癌治療方案不斷完善,對宮頸癌術前分期的精準性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臨床需要準確性更高的檢查手段對患者進行術前分期評估。
經腹壁超聲是宮頸癌輔助檢查不可缺少的檢查手段,其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費用較低、可于基層醫(yī)院開展等優(yōu)勢,目前作為普查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宮頸癌診斷[9]。經腹壁超聲可準確測定宮頸增大、腫塊及浸潤狀況、遠處轉移情況,對于浸潤性宮頸癌有較高的診斷價值[10],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肝轉移等亦易檢出。但宮頸形態(tài)在早期宮頸癌無明顯變化,超聲檢查無陽性發(fā)現,本組研究中有12例患者經腹壁超聲無陽性結果,表明經腹壁超聲對早期子宮頸癌診斷價值較低。宮頸癌在超聲檢查的表現特征一般為宮頸不規(guī)則增大,部分宮頸大于子宮體;宮頸回聲不均,宮頸粘膜線彎曲、中斷或消失[11];宮頸腫塊內顯示動脈血流信號;宮體或宮旁組織受侵,表明出現浸潤轉移。
MRI是目前較為先進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對于軟組織分辨率高,可進行多序列、多方位掃描,具有多參數成像特點,能更精準地了解組織間的信號變化[12]。T2W1序列可對比顯示軟組織結構,能夠將病灶與正常組織準確的區(qū)分,形成明顯邊界,對于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浸潤、轉移等均可清晰顯現,直觀地顯示宮頸癌侵犯范圍[13]。宮頸癌在T2WI序列多呈現高信號,為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區(qū)別于宮頸基質、子宮內膜、宮旁脂肪等正常組織。增強掃描腫瘤出現均勻或不均勻強化,可鑒別存活與死亡的腫瘤組織[14],有助于分辨腫瘤手術前后改變,且早期宮頸癌腫瘤較小、未發(fā)生浸潤或轉移等亦有較為準確的顯示,因此MRI在早期宮頸癌的診斷分期中有較高的價值[15]。本組研究表明,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標準,經腹壁超聲分期符合率為61.97%,MRI分期符合率為88.73%,明顯高于前者。由此表明MRI在宮頸癌分期中優(yōu)于經腹壁超聲。
綜上所述,經腹壁超聲與MRI檢查均可輔助診斷宮頸癌并對其進行分期判斷,但MRI與病檢分期的分期符合率高于經腹壁超聲,對腫瘤的大小、形態(tài)、邊界、浸潤轉移等情況的判斷優(yōu)于經腹壁超聲,可作為術前分期的判斷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