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yī)院醫(yī)學影像室(湖北 孝感 432000)
汪文靖 王 威 吳學群
肝細胞肝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主要危險因素[1-2]。近年來肝細胞肝癌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3],惡性程度高、病死率高,嚴重危害患者健康。肝細胞癌患者大部分有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病史,即使根治性切除、5年內仍有60%-70%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和轉移,因此術后定期影像學檢查評估療效、判斷腫瘤是否完全滅活、是否殘留或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4-5]。MRI和CT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是評估肝細胞癌術后腫瘤殘留的重要方法[6],為探討其應用價值,本文對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0例治療后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0例治療后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研究,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65)和研究組(n=65),其中對照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2.3±1.2)歲,病程1~15個月,平均病程(7.7±0.4)個月,其中腫瘤位置在右半肝、左半肝以及跨左右半肝分別15例、45例和5例。研究組男30例、女35例,年齡29~77歲,平均年齡(51.8±1.1)歲,病程1~14個月,平均病程(7.8±0.5)個月,其中腫瘤位置在右半肝、左半肝以及跨左右半肝分別16例、40例和9例。納入標準:經手術或者常規(guī)診斷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無造影劑和栓塞劑過敏史;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院方研究;年齡大于18周歲;患者臨床資料符合MRI和CT診斷。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種類的惡性腫瘤;合并有栓塞劑和造影劑的過敏史;合并腎、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原發(fā)性疾??;存在語言交流障礙;不接受隨訪調查;診斷過程中放棄診斷?;颊呔橥獗狙芯浚话阗Y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時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檢測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CT檢查,檢測前通知患者禁食8h,取仰臥位,采用CT行上腹部平掃,依次掃描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記錄相關參數(shù)[7]。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對比(例)
表2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結果(s,例(%))
表2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結果(s,例(%))
組別 例數(shù) 肝內病灶陽性 肝外病灶陽性 肝內病灶個數(shù) 肝外病灶個數(shù) (例,%) (例,%) (χ-±s) (χ-±s)對照組 65 52(80.0%) 17(26.2%) 2.33±0.72 1.70±0.55研究組 65 59(90.8%) 27(41.5%) 2.85±0.64 2.02±0.33 T值/χ2 / 4.201 7.581 15.352 14.025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診斷方法準確率和敏感性對比(例,%)
1.2.2 研究組檢測方法:研究組患者采用MRI平掃及增強掃描,取患者仰臥位,主要包括冠狀面、橫斷面以及矢狀面,記錄相關參數(shù)[8]。
1.3 觀察指標
1.3.1 準確率評價指標:統(tǒng)計兩組患者診斷結果,準確率=(真陰性+真陽性)/總例數(shù)×100%,敏感度=檢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 患者滿意度對比:統(tǒng)計兩組患者對診斷方法的滿意程度,主要包括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以滿意和基本滿意判斷患者滿意度,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記錄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結節(jié)、肝硬化以及肝炎病毒等方面與對照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2.2 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結果對比 研究組診斷結果中肝內病灶陽性率和肝外病灶陰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診斷方法(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2.3 兩種診斷方法準確率和敏感性對比 研究組診斷方法的敏感性和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3。
2.4 兩種方法對治療后癌腫殘留的準確率情況對比 治療3個療程后對照組診斷方法的準確率明顯低于研究組診斷方法的準確率(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4。
表4 CT檢測和MRI檢測患者癌腫殘留準確率情況對比(例,%)
表5 患者對兩種檢測方法的滿意情況對比(例,%)
2.5 患者對兩種檢測方法的滿意情況對比 患者對對照組診斷方法的滿意度明顯低于對研究組診斷方法的滿意度(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5。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成為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疾病。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發(fā)現(xiàn)時多為晚期,約占全部患者的一半以上,往往錯失了最佳手術時機。晚期肝細胞癌主要采用介入治療,包括射頻消融術、微波消融術、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其中TACE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且效果受到肯定,但術后較高的腫瘤殘余、復發(fā)率已成為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原因[9-10]。MRI和CT作為腹部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在評估肝細胞癌術后腫瘤殘余、復發(fā)具有巨大潛力[12-13]。
本研究顯示CT診斷敏感度、特異度、符合率分別為75.4%、76.9%、76.9%,低于MRI。CT掃描的優(yōu)點在于:第一,CT掃描具有明顯增強作用,腫瘤強化主要時期是在動脈期,此時期患者血流速度較快,腫瘤病灶的強化作用較高;第二,延遲期時患者腫瘤病灶的密度會明顯下降,同時CT掃描值會隨之下降,可以在CT動態(tài)掃描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主要診斷機理是觀察患者機體碘油的沉積情況,對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來說,碘油主要沉積的部位是病灶內部以及腫瘤病灶周圍,碘油沉積情況與患者腫瘤病灶的大小和多少呈正相關[14]。一般數(shù)據(jù)顯示,碘油沉積面積越大、分布均勻,說明患者腫瘤病灶的壞死情況更嚴重;相反對于碘油沉積密度較稀疏、分布不均勻的患者,其機體的肝癌病灶壞死輕快較差。CT診斷的關鍵是觀察患者機體內碘油的沉積情況,通過CT掃描可以清晰看出掃描出的病灶,反應患者治療后殘留病灶情況[15]。
MRI動態(tài)增強掃描是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重要診斷方法,主要手段是分平掃描和增強掃描、快速有效,增加了診斷效率。根據(jù)有關資料顯示,MRI掃描結果顯示:在腫瘤病灶區(qū)域時,MRI診斷結果中TWI多是低頻信號,而TWI多呈現(xiàn)不均勻的高密度或者是稍高密度信號,可通過不同信號的不同強弱判斷患者腫瘤病灶的位置和病情[16]。根據(jù)本文研究結果顯示,CT診斷方法的準確率明顯低于研究組診斷方法的準確率(P<0.05),由此可見,MRI診斷效果更高,主要原因是在CT掃描過程中主要通過觀察碘油沉積密度,對于MRI掃描來講碘油并不呈現(xiàn)任何信號,主要是除了在TWI多呈現(xiàn)不均勻的高密度或者是稍高密度信號,其余情況表現(xiàn)為低信號,因此MRI掃描過程中減少了碘油的干預,使得呈現(xiàn)出來的掃描結果更準確[17]。根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復發(fā)的主要原因是肝癌凝固性壞死或者發(fā)生玻璃樣變,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患者腫瘤組織失水。簡言之,對于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病灶殘留情況,MRI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CT診斷。
綜上所述,MRI和CT可用于評估原發(fā)性肝癌治療后復發(fā)和殘留,MRI檢出率顯著高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