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框架術語學”認知理論是美籍西班牙裔語言學家費伯教授最富有代表性的理論。她采用北約的醫(yī)學術語作為設計范例,依照概念體系重新構建了原醫(yī)學術語表,其出發(fā)點以語義分析和語料庫分析為基礎,概念分析結果也經過該領域軍事醫(yī)學專家的驗證。整個術語管理模型在“框架”里構建,能更好地反映特定專業(yè)領域里典型性知識及其語境。
關鍵詞:術語管理;框架術語學;基于框架的術語管理;北約醫(yī)學術語表;北約術語庫;典型性知識;語境
中圖分類號:H083;TP391.1C02; C04; H059; H083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3.00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Frame-based Terminolog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eory of Professor Pamela Faber Benítez, a famous American/Spanish linguist. Based on the concept system and starting from the semantic analysis and corpus analysis, Professor Faber took the medical terminology glossaries of NATO as an example for rebuilding a frame-based 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ncept analysis results have been verified by the military medical experts in this subject field. In order to better reflect the typical knowledge and its related context in this domain, the entire terminology management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the “Frame-based Terminology”.
Keywords: terminology management;frame-based terminology; frame-based terminology management; NATO medical glossary;NATO Term; typical knowledge; context
收稿日期:2020-01-02
作者簡介:邱碧華(1968—),女,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副編審,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2003—2005年初在維也納大學學習,2007—2010年初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供職,主要研究術語學等。通信方式:qiubh@cnctst.cn。
引 言
“框架術語學”(frame-based terminology,F(xiàn)BT)認知理論是美籍西班牙裔語言學家費伯教授(Pamela Faber Benítez)最富有代表性的術語學理論導向,2015年11月,她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以下簡稱“北約”)舉辦的國際術語學大會上,呈獻了《縮小描述性方法和標準化之間的差距:基于框架的北約術語管理》(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Description and Standardization:A Frame-based Version of NATO Glossaries)一文,為當時北約正在改建的術語知識庫建設獻計獻策。這里較為詳細地介紹此文,以期對框架術語學的具體實踐有更直觀的了解。
在多語種的軍事行動中,溝通的高效性是取得勝利必不可少的保障。如果信息解釋錯誤,必然會帶來無法估量的惡果[1]。因此,在多語種軍事行動中,文本發(fā)送者和接收者應該擁有相同類型的可共享的領域知識;所使用的術語也應該協(xié)調一致,以期達到彼此順利溝通和相互理解的效果。顯然,這里所涉及的術語管理問題,不單單是一個生成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標準化概念列表的問題,因為要實現(xiàn)成功的交流,不只是靠一個人記憶里的一套術語,而要以更為廣泛的語言和概念信息為基礎。
術語學界常常談論的術語單元及其意義方面的話題,其實也意味著人們要考慮到這些術語單元應該如何與其他單元相結合,以及在何種情況下這些組合才可能出現(xiàn)。因此,人們有必要掌握的是:在專業(yè)領域里,那些比較典型的語境是如何被激活的,更需要掌握這些語境所涉及的概念和類別,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網絡。要想實現(xiàn)交流的成功,需要對含義進行仔細地構建,也就是概念之間的關系需要明確,它們所處的位置以及與語境術語之間的關系都需要搞清楚。這是以“框架術語學”為基礎的術語管理的基本點[2],也是以此為工作原則的術語管理(譬如西班牙環(huán)境科學術語知識庫EcoLexicon)的理論基礎。
本文描述的也是一種以“框架術語學”為基礎的術語管理方法。作為一個實例,它概述了北約的醫(yī)學術語是如何按照“框架術語學”的模型進行組織的。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提供更有意義的知識網絡和知識框架(而不是簡單構建成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術語表),來提高知識獲取的水平。
一 術語管理的兩種方法:規(guī)定與描述
廣義地說,術語管理是“對術語信息任何有目的的操縱”[3],是為了確保(術語信息的)一致性,并確保翻譯的質量和速度、降低成本、減少時間,等等。具體說來,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2012年版的術語管理標準ISO 26162里的定義,術語管理可以是:(1)描述術語是如何使用的,并進行存檔;(2)對術語的首選用法進行規(guī)定,并進行存檔;(3)對在政府規(guī)定和標準化工作里使用的術語進行規(guī)范,并進行存檔。
規(guī)范性和標準化管理通常被認為是同一類事物,因為它們都是為了實現(xiàn)一致性而追求標準化。術語標準化工作通常是在大型機構(如北約)或者企業(yè)環(huán)境里進行,因為在這種工作環(huán)境里,術語的歧義性和變化會給專業(yè)交流帶來不良后果。與此相反,描述性的術語管理方法卻能為處于困惑狀態(tài)的用戶(比如翻譯人員) 提供便利,幫助他們做出更明智的術語用法的選擇,但卻無法決定他們應該做何種選擇[3]。而像EcoLexicon所采用的方法,則解釋了術語的多樣化特點和跨文化變化,它是一種基于術語分析的綜合性的術語管理方法。
規(guī)范性和描述性術語管理的差異實質在于目標不同。更具體地說,描述性的術語管理旨在記載語言的豐富程度,而規(guī)范性的術語管理則強調確保術語使用的一致性。盡管這兩種方法有著明顯的反差,但在術語管理中引入一種更為綜合性的方法,則可使用戶從這兩方面均能獲益。在強調專業(yè)交流必須保證術語一致性的基礎上,描述性的術語管理方法,同樣可以服務于規(guī)范性的術語管理,前者可以作為后者的補充和說明。并且,描述性術語管理方法考慮語境的作用,這一點很值得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性術語管理方法借鑒。實踐表明,術語標準化工作并不總能達到理想化的目的,而且,當術語的標準化過程真的不考慮真實語言的使用時,它也就真的與真實的語言完全脫節(jié)了[4]。此外,單憑術語標準化還不足以實現(xiàn)交流的高效性。對專業(yè)領域里的知識實現(xiàn)動態(tài)的訪問,也至關重要。傳統(tǒng)的規(guī)范性和標準化方法,往往過于注重一致性而忽略了知識表示。但在今天,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的多語術語管理門戶(multilingual terminology portal)的建立已經表明:以標準化為目的的術語資源,也可以在概念層面上組織起來,同時達到有效知識表示的良好效果。
二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術語管理
北約實施的術語管理,由北約術語辦公室負責協(xié)調,由北約術語計劃中涉及的不同委員會進行統(tǒng)一管理和發(fā)布。它們是用于北約各類文件和各種通信交流中的標準化術語。北約術語計劃是在2000年北約標準化政策得到批準后實施的。它與《北約術語方針》(The NATO Terminology Directive)和《北約術語發(fā)展和出版指南》(Th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ublication of NATO Terminology)一樣,都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術語標準為基礎。
北約成立伊始,各個委員會就開始以不同的格式(詞匯表等)對術語進行存儲。然而,這樣做不利于實現(xiàn)術語使用的一致性。長期以來,北約各機構之間幾乎沒有開展過術語協(xié)調活動。直到2003年,實施術語標準化才成為北約官方的政策目標。
北約的術語是以《簡明牛津英語詞典》(the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和法文的《小羅伯特詞典》(Le Petit Robert)為基礎的。只有當這些詞典里所包含的術語,或者由公認的國際標準組織開發(fā)的術語,都不適合北約的需要時,北約才制定自己特有的“北約同意的”(NATO agreed)術語。北約對術語及其定義進行標準化所貫穿的一般性原則是:透明性、簡潔性、穩(wěn)定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單義性。
《北約術語方針》要求:“北約聯(lián)盟各國應當使用共同商定的、定義恰當,且措辭清晰、明確、連貫一致和中性的術語,通過共同參與對北約術語的選擇、使用和開發(fā),促進北約聯(lián)盟各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從而增強聯(lián)盟各國及其伙伴國家之間的凝聚力和協(xié)作效率?!比欢?,在實踐中,術語標準化工作還遠遠不能實現(xiàn)在北約所有組織之間有效溝通的理想。出于這個原因,北約已經著手創(chuàng)建“北約在線術語庫”(NATOTerm),并把它作為儲存所有非機密北約術語的中心存儲庫。
NATOTerm由三個層次構成,并將與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CAT tool)一起使用。它的每一個層次都有不同的數(shù)據類別:(1)記錄層次(涉及安全、域、項目等);(2)語言層次[獲批準的程度(審批狀態(tài))、定義、來源、評論、注釋、示例、相關概念、圖形等] ;(3)術語層次(類型、來源、可接受性、語法、用法、審批狀態(tài)等)。
除了術語管理,北約也提供語言支持,包括筆譯和口譯服務。因此,北約術語的使用者自然也包括軍事語言學家、文職口譯員、編輯人員、筆譯人員、輔助人員和當?shù)鼐用?。北約從事語言工作的人員,需要非常迅速地獲得專業(yè)知識,因為他們可能在同一種操作中同時跟各種各樣的專業(yè)領域打交道。
因此,NATOTerm現(xiàn)在正以“領域組”(a set of domains)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概念結構,稱為“NATOTerm分類系統(tǒng)”(NATOTerm taxonomy)[5]。這些領域主要是以北約各委員會、各機構和團體產生的文件(涉及政治事務、國防、法律規(guī)章等)及其涉及的專業(yè)領域為基礎。而NATOTerm“不只是一個術語庫,更是一個實現(xiàn)知識共享的工具。一條北約同意的定義(a NATO Agreed definition),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北約達到共識的概念常識的機會。換句話說,讓人們了解到北約所使用的概念的正確含義”[6]。
在NATOTerm進行全面創(chuàng)建之際,費伯教授愿意為北約的術語管理引入“框架術語學”的理論模型,通過在以語言學為基礎的結構(譬如“框架”)里對專業(yè)概念和術語進行描述,提供更有價值的知識獲取方式。這篇論文所談論的“框架術語學”的運作理念,會對北約術語管理產生比較及時的影響。在北約將其已有的基于領域知識的術語表遷移到新創(chuàng)建的北約術語庫里去的關鍵時刻,這篇論文無疑為它提供了一種有積極意義的方法論指南。
三 “框架術語學”術語管理模式
基于框架的“框架術語學”[7]是近十幾年在術語學理論領域出現(xiàn)的、以認知理論為導向的術語學研究和工作方法。顧名思義,“框架術語學”使用的是語言學里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8]的基本原則并進行了改版,旨在用來構建專業(yè)領域并創(chuàng)建超語言的知識表示。其基本理念是:與語境相關的概念含義,構成理解框架(里)或者特定情境下知識的基礎。在“框架術語學”最基本的理念里,“框架”(frame)指的是“與理解整個概念系統(tǒng)里任何一個概念有必要相關性的任何一個概念系統(tǒng)”(任何一個概念系統(tǒng)都彼此相關得如此緊密,以至于人們要想理解其中的任何一個概念,都必須先理解這整個概念系統(tǒng)不可)[9]。以EcoLexicon為例,在這個術語知識庫里,“框架”是一種表示形式,它綜合了一種類別或者一組類別的語義歸納(語義泛化)(semantic generalization)的各種方法,其中特定的語言單元依據其語義、句法和語用行為得以詳細說明[2]。
“框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能夠在語境里為人們提供訪問概念的途徑。實際上,用戶對某個實體或者實體組的理解,要依賴于自己對相關信息的掌握程度,它取決于用戶能否激活術語所在的合適的知識結構(框架)。具體說來,就是當用戶遇到某個特定環(huán)境時,他們自己需要檢索到正確的信息,以便能對這種具體情形做出充分回應。這些信息通常是多方面的,可以將其設想成包含各種相關實體的構造。在“框架術語學”里,一種表示語境的方法,就是使用帶有“插槽”(slot)的框架。例如,在北約術語管理里,在航空醫(yī)學領域“疏散”(evacuation)這種場景下(圖1所示),針對許多相互關聯(lián)的概念,就應該以“認知框架”的形式進行設計。
在這里,每個“框架”都代表著一個典型的對象或者情況。費伯等術語學家認為,當人們遇到與自己心目中已有的心理模型大致相符合的對象(或者情況)時,這些信息才可能被激活。然后這個“框架”就可以通過改變一些默認值、調整一下插槽、填充一些空白等得以修正。因此,在NATOTerm術語庫的具體情形下,它的專業(yè)領域結構可以設想為一系列的學科領域(含政治事務、人文社會科學等)和子領域,而它的概念構造則可以設想成概念類型的網絡(按照客體對象、過程、屬性等)。另外,這些概念類型更可以在“框架”里進行構建,因為這樣做更能反映特定專業(yè)領域里典型性的知識及其語境。
圖1顯示的是北約醫(yī)學術語[AMedP-13(A)]航空醫(yī)學領域里,在一個以概念類型為基礎的“預網絡結構”(pre-network structure)里,術語按概念進行組織后的分類結果。由此可見,這個領域的術語,總體詞匯化程度很高,彼此的語義關系也很復雜,這也表明這個領域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圖1其實突出的是:在航空醫(yī)學領域里的“疏散”場景中,被激活了的以“框架”為基礎的最重要的語境信息。
四 以“框架術語學”為基礎的北約醫(yī)學術語管理
北約原有的醫(yī)學術語[AMedP-13(A)](主要是英語)是帶有定義的標準化醫(yī)學術語,旨在為整個北約提供醫(yī)療領域里的統(tǒng)一術語。其條目格式如下:(1)首選術語;(2)允許使用的同義詞;(3)棄用同義詞;(4)過時的同義詞;(5)縮寫詞;(6)定義;(7)注釋;(8)例子;(9)相關術語。下面的例子(1)列舉了兩個條目,它們分別激活“非臥床護理”(ambulatory care)和“戰(zhàn)斗應激反應”(battle stress reaction)這兩個不同的數(shù)據類別:
(1)ambulatory care
The examina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isposition of all categories of non-admitted patients.
Note: this does not apply to patients who are assigned to beds in a medical facility, even though they may be ambulatory.
Preferred term: outpatient care
Related term: outpatient
(2)battle stress reaction
A disorder of psychological function which is a normal response to an abnormal situation experienced during combat, and which may cause a temporary inability to perform duties.
Obsolete Synonym: shell shock
Synonyms: combat stress, battle fatigue, battle shock reaction, combat stress reaction.
在費伯等術語學家眼里,對于更好地描述概念而言,上面的數(shù)據分類方式其作用顯得相當有限。因此,她跟同事對北約原有醫(yī)學術語表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概念分析,揭示出該領域潛在的基本概念結構。顯然,術語表里的術語是對北約所執(zhí)行過的重要行動、參與其中的人員等以及用于執(zhí)行這些行動的工具等進行的編碼。因此,在以“框架術語學”為基礎的新的術語管理設計中,用以聯(lián)系“類別”(categories)和“概念”的最典型的“框架”(或者知識結構),應當指示這個領域里所發(fā)生的最典型的行動、過程和事件。
出于設計的考慮,在這里,“語言結構”用作反映概念的鏡子,以便從原術語表的術語定義里提取出某個領域的概念結構。但由于北約術語的定義在過去做標準化時未能嚴格按照概念體系進行,因此其術語體系不太容易與概念模型相對應,所以,在進行基于“框架術語學”的術語管理設計時,每個定義里上位術語(the superordinate term)只能作為將每個概念分派給一個具體類別的一般性參照。譬如,原醫(yī)學術語表里有一個類別是“化學制劑”(CHEMICAL AGENT),雖然化學制劑的種類包括起泡劑、神經劑、防暴劑、失能劑和血液劑,但這些術語定義里的上位術語(the superordinate terms)并不一致。如果將這個類別里的所有術語的上位術語都定義為“化學制劑”(而不是原來的五花八門的“化學武器”“武器化的化學制品”或者“化合物”),那么這一類別則會更加連貫清晰。
在基于“框架”的北約術語管理設計里,術語的定義信息有的也從相關具體領域的文本語料庫里提取,以作為補充信息。這些語料庫所匯編的內容主要是北約軍事醫(yī)學文本和文件,這些在互聯(lián)網上都公開可用。語料庫總共包含1029566個單詞和1353298個標記(token)。在這里,采用了“知識模板”(knowledge pattern)用以“收集”從知識含量豐富的語境里提取的信息資料,起到確保術語表中信息可靠性的作用。
譬如,在基于“框架”的“航空醫(yī)學疏散”(aeromedical evacuation)術語管理設計里,就將術語依照概念進行了組織,將整個術語表安排在一個預網絡結構(pre-network structure)里。下面舉的是“設施”(FACILITY)這一類別的結構實例(表1)。
其中采用粗體字體標示的是原術語表里的術語。同時也加入了某些比較含糊的大概念(上位概念)(umbrella concepts),用于在不同維度上對那些依據語料庫數(shù)據或者定義進行分類的術語進行區(qū)分。例如,“設施”類別就分為固定的和非固定的醫(yī)療設施。而對“非固定醫(yī)療設施”還有更多的概念區(qū)分。非固定醫(yī)療設施又分為“陸基”(land-based)和“水基”(water-based)的“非固定醫(yī)療設施”。在陸基設施的情況下,概念又可以進一步加以區(qū)分。
在“航空醫(yī)學疏散”與過程有關的類別里,可能“轉移過程”(TRANSFER_PROCESS)是最關鍵的概念,在這里,它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框架形式做進一步分析。其中最典型的“框架”就是“疏散過程”。在這個“框架”里,“設施”類別和其他重要的客體對象類別,例如人員(包含醫(yī)療專業(yè)人員和傷病員)和車輛,都作為組成“框架”的要素。這些術語也要再做進一步的概念結構和語義分析。
從純語言學角度來看,英文evacuation(疏散)是動詞evacuate的名詞化,它的含義是“把某人從一個(危險的)地方轉移出去”。因此,在“疏散”這個框架里(見圖1)就有不同的參與者,其中兩個核心要素是:作用者(疏散者)和主題(被疏散者)。如果將這個“框架”進行擴展,其非核心元素則包括場所(location)和車輛。在擴展版的“框架”里,x [作用者(agent)]通過v[車輛(vehicle)]將y(被疏散者/主題)從z1[場所1(location1)]移到z2[(場所2(location2)]。這樣,借助動詞就建立了一個場景,上面這四個主要參數(shù),每個參數(shù)都在動作中發(fā)揮著作用。這幅場景可以由術語表里包含的術語項進行驗證,并可以采用框架規(guī)范的形式(表2)進行概念化的組織安排。
這些框架還設有“插槽”,顯示的也是術語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語義類別。在英語里,術語通常是由形容詞和名詞修飾的中心詞構成的。中心詞和修飾詞之間的關系有時并不透明,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通過理解組成術語的各要素的含義進行“解碼”。例如,將casualty evacuation(傷亡人員疏散)解碼成evacuation of casualties(傷亡人員的撤離),將air evacuation(空中疏散)解碼成evacuation by air(空運撤離)。casualty evacuation(傷亡人員疏散)其實突出的是主體——誰正在撤離,而air evacuation(空中疏散)則突出的是撤離(疏散)所使用的手段。在這個基于“框架”的醫(yī)學術語表里,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在其他部分(如“武器”這個類別)更明顯。譬如,在“化學制劑”類別里(即起泡劑、神經劑、防暴劑、失能劑和血液劑),限制每個術語中心詞的修飾詞突出的都是不同“化學制劑”的不同屬性,因此用戶通過“解碼”,就能理解這些術語的含義。
同理,用戶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疏散”(evacuation)進行考察。因為不同類型的“疏散”突出顯示的是這個“框架”的不同部分(表3中以斜體表示)。表3里只有“EVACUATE (x)agent”這個插槽沒有突出顯示,因為“組織疏散的機構或者醫(yī)務人員”不是“疏散”的一個顯著性區(qū)分因素(特征)。
五 結 語
現(xiàn)代術語學實踐證明:術語知識庫的設計理念及其包含的信息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術語知識庫的水平,并不是一個有關數(shù)據字段有多少的數(shù)量問題,而是一個關于信息訪問、提取和分析是否有效的質量問題。當然,術語知識庫可以采用按字母順序進行搜索的機制,但為用戶提供按照概念選擇搜索的機制更具現(xiàn)實意義。基于“框架術語學”的設計理念,無疑為全世界的術語管理實踐增添了新的營養(yǎng)。費伯采用北約的醫(yī)學術語作為設計范例,依照概念體系對原醫(yī)學術語表進行了重新構建。其出發(fā)點主要以語義分析和語料庫分析為基礎,概念分析結果也經過該領域軍事醫(yī)學專家的驗證。目前,費伯的“框架術語學”理念在歐洲已經得到廣泛認可,2018年,她也作為首席嘉賓在法國舉辦的國際術語學大會上再次詳細介紹了其現(xiàn)代術語管理新理念。
譯者注:本文編譯自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Descrip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 Frame-based Version of NATO Glossaries,作者為費伯、萊昂-阿勞斯(P.León-Araúz),原文見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LexiCon研究團隊”(the LexiCon Research Group)的出版物網站(http://lexicon.ugr.es/publications)。本文經原作者授權編譯。
參考文獻
[1] 邱碧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術語標準化工作的歷史和現(xiàn)狀[J].中國科技術語,2017,19(1):21-25.
[2] Faber P.Frames as a framework for terminology[M]//Handbook of terminology.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15:14-33.
[3] Wright S E,Budin G. Handbook of Terminology Management[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7.
[4] Guespin L, Laroussi F. Glottopolitique et standardization terminologique[J].La banque desmots, special issue CTN, 1989:5-21.
[5] Jones I. The NATO Terminology Programme and NATOTerm[G].33rd.Translating and the Computer Conference. London:2011.
[6] [EB/OL](2014-12-01)[2018-03-15].https://nso.nato.int/natoterm/content/nato/pages/ntp.html?lg=en.
[7] Faber P.A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 of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Language[M].Berlin:de Gruyter,2012.
[8] Fillmore C J.Frame Semantics. In Brown, K.(ed.)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New York: Elsevier,2006:613-616.
[9] 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 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G]. Seoul:Hansin,1982:1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