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涌
有同事對我說過這樣的話:“作為紀檢組長似乎毫無建樹,沒查辦過違紀違法案件,還擔任了駐鄉(xiāng)扶貧重任,不務(wù)正業(yè)。”
我回答:“無為而治,善莫大焉?!?/p>
“如何做到治?”同事問。
“當‘小人,挑‘小事,盡責而已?!蔽矣执稹?/p>
從我接過紀檢組長這個接力棒起,我就將歷任班子傳承的治檢法寶作為座右銘:源頭管控、源頭治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于是在黨組一班人中,我甘當“小人”。有位退休的老檢察長曾教導(dǎo)我:檢察長是駕駛員,紀檢組長是副駕駛,盯著前方,看見危險,第一個拉手剎的就是你,如果剎不住,首當其沖遭難的就是你和駕駛員。我記住了這句話,雖看似平淡,卻極具哲理,分量沉重。
有職工出現(xiàn)苗頭問題,我就第一個站出來當“小人”,打“小報告”。有班子成員、員額檢察官懶政怠政,我就跟他“咬耳扯袖”。民主生活會,我直言不諱,真正紅一次臉,出一身汗?!叭匾淮蟆笔马棝Q策,對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的,我也會毫不客氣提出否定意見。
當了“小人”,就會遇上一些尷尬的事。民意測評始終排在人后,評先晉優(yōu)沒門,一個小污點也會被放大。“樹敵”多了,自然被視為“不和諧”的“小人”。
紀檢組長當?shù)竭@個份上,從做人處事角度說,應(yīng)該算是失敗的。但是,我自認為自己成功了。我所在的班子,所在的團隊,已經(jīng)感受到來自紀檢組的壓力和震懾。違紀違法者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知肚明,只要干了壞事,孤獨地坐在紀檢組辦公室的那個人一定會告發(fā),一定不會輕易放過,一定會栽在他手里,他就是個“小人”。這就是一股無形之力量。哪怕紀檢組只剩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我也會選擇堅守,拉起高壓線,扯起底線,亮起紅線。
有人說,紀檢干部應(yīng)該是一群孤獨的人。那么是什么精神在支撐著我,而且讓我這么頑強頑固?自己活了半個世紀,從一個奮斗青年,檢察業(yè)務(wù)骨干,“混”到“小人”地步,就不怕聲名狼藉,迷失自我?
我的回答只有兩句話:全面從嚴治黨,忠誠干凈擔當。第一句話,是黨給我的自信和從容,第二句話是自身清廉風骨擁有的自信和強大。所以,我并不孤單,紀檢干部也從未孤單過,也不會迷失方向。
在國家遼闊多姿的“常青林”中,我扮演的是一只小小的“啄木鳥”。為了啄除蛀蟲,難免形成傷痕,但總比讓蛀蟲鉆進肌體傷害一棵大樹要好。在人生旅途,見人步入險境時大喝一聲,令人懸崖勒馬,總比見死不救強。所謂的對違紀違法行為的包容,甚至用“人性化管理模式”,用“厚道”“不整人”包裝自己,實為對遵紀守法者的絕對不公。因為厚道包容變成了放縱,只會讓違紀者心存僥幸,惡習難改,毒瘤難割,最終害人害己。所以,我甘愿人恨我一時,不痛悔一世。
駐鄉(xiāng)扶貧的三年中,我看見過一件讓我震驚的事件:鄉(xiāng)政府一名職工因提職不成,提斧砍砸領(lǐng)導(dǎo)辦公桌和電腦以泄憤。而更讓我驚訝的是,上一屆任期內(nèi),已經(jīng)發(fā)生過類似事件,卻被捂得嚴嚴實實,抹得平平靜靜,“泥水匠”功夫確實了得。他們犯的大抵是基層“一把手”綜合癥,“出案子”歸結(jié)于運氣,僥幸躲過,便彈冠相慶,一旦發(fā)生,就自認倒霉。只要本屆不出問題,哪管后面洪水滔天,根本不愿觸及深層次問題。久而久之,矛盾沉淀,小事拖大,大事拖爆。這就是沒有副駕駛,或者副駕駛沒在第一時間拉手剎的后果。
我當了“小人”,挑了“小事”,雖然有人討厭,有人咬牙切齒痛心疾首,自己也曾受過傷害,但所幸的是,無人敢犯大事,我也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這么多年,本院職工從進入檢察院到光榮退休,均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這就是最大最好最實在的業(yè)績,絕不是捂出來抹出來的光鮮。
任何一個生命,都活得不圓滿,甚至是殘缺不全的。多數(shù)人的華麗外表后,都有隱忍的苦難。為了打琢一塊碧玉,工具也會被磨損。當“小人”,被當作“小人”,就是紀檢人的自我犧牲和奉獻。
有時我也在心里自我安慰:這也許是紀檢監(jiān)察干部當“小人”挑出的一件“大事”吧!
(作者系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紀檢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