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年啊
我最近聽王瑞云老師的課程《10件作品里的西方藝術史》,了解到這樣一則故事:
美國有一個叫波洛克的畫家,一出道就被捧上神壇,他的畫作迅速在收藏界掀起一股熱潮。
波洛克的繪畫方式非常特別:拎著一桶顏料,拿刷子一蘸一甩,換一桶顏料,再蘸再甩,就成了一幅畫。這種繪畫風格讓美國民眾感到非常新鮮。他們認為,藝術家們終于在繪畫上實現(xiàn)了充分的自由。
波洛克的出現(xiàn),標志著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畫派的成就達到了巔峰。
成名之后,波洛克不敢改變自己的繪畫風格,畫廊和評論家不讓他改,他的太太也不讓他改。為了繼續(xù)創(chuàng)作,他幾乎窮盡所有繪畫手段。
1956年,波洛克44歲,死于車禍,實際上是自殺。
波洛克的死,讓當時的人們扼腕嘆息。為什么一個天才畫家會在人生巔峰的時候選擇結束生命?
我認為,讓波洛克走向毀滅的東西,正是眾人的肯定。
波洛克在被眾人肯定的同時,心里也多了一份責任感。這份責任感對波洛克來說,過于沉重,使他不敢去打破別人對他的期待。
這份責任感就是:我不能讓別人失望。
其實很多人都在承擔這份“我不能讓別人失望”的重任。
網絡紅人“手工耿”,因為自己拍攝的一段電焊手工創(chuàng)意視頻而紅遍網絡。
但是,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他說出了心里話:“我越來越沒底,有時候花了很長時間琢磨出來的東西,網友卻一點兒也不喜歡。我特別害怕他們對我失望。”
將“不能讓別人失望”解讀成神圣的責任感,會產生強大的摧毀力。
我8歲開始練武術,學習成績也很好,每次參加學校運動會,我都是第一名,同學們都覺得我很厲害。
我很享受和其他運動員一起站在起跑線上時,聽到同學的議論:“那個就是×××,她特別強?!蔽乙埠芟硎苣欠N走在路上被低年級學弟學妹認出來的感覺。
為了不讓老師和同學失望,我更加努力地訓練,并爭取到了參加市級運動會的資格。
但是真正到了市級運動會賽場,我卻慌了。
我了解到我的競爭對手里有不少體育特長生。我一邊懼怕于對手的強勁,一邊擔心同學和老師會對我失望。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我還是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比賽輸了之后的壓力。
最終,我以肚子痛為由退賽了。
選擇退賽并沒有讓我變得輕松。雖然我不用再擔心別人會因為我輸掉比賽而對我失望,可是,我對自己非常失望,那是我最喜歡的項目??!
我為什么一定要承擔這份“不能讓人失望”的重任呢?當我無法承擔的時候,一定要感到羞愧,一定要在心里罵自己一千遍嗎?
學生時代,老師和家長為了讓我們好好學習,會在講完道理的時候,加上一句“不要讓我失望”;步入社會,老板為了讓我們鼓足干勁沖業(yè)績,會在會議結束的時候,加上一句“不要讓我失望”。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
我們當然應該由衷感謝那些對我們抱以期待的人,但是我們并沒有義務對別人的期待負責。一件事,自始至終,是我們自己完成的。成功了,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不用去說“我沒有讓你失望”;失敗了,也只需自己承擔,不用去說“對不起,我讓你失望了”。
2015年,李健以一首《貝加爾湖畔》亮相《我是歌手》的舞臺,并迅速躥紅,成為眾多粉絲眼中的“音樂詩人”。
但是,和很多走紅之后迅速發(fā)展事業(yè)的人不同,李健在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幾乎完全從公眾視野里消失了。
李健去了美國,并在休息之余,專心打磨自己早在參加《我是歌手》之前就已經完成的同名新專輯《李健》。
記者問道:“為什么會在迅速走紅之后反而選擇去美國?”李健說:“越是在這樣的風口浪尖上,越是要避一避。一個人,永遠留戀舞臺,其實是有可能造成悲劇的?!?/p>
回國之后,李健推出自己的新專輯,并在全國各地開始巡演,演唱會場場爆滿。后來,他先后擔任《快樂男聲》和《中國好聲音》的導師,憑借自己睿智幽默的人格魅力,再次收獲無數觀眾的喜愛。
李健是清醒的。他明白,只要我們把一件事做到讓自己滿意,別人對我們失望與否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不讓別人失望的唯一辦法就是,努力做到不讓自己失望。
我們聽過太多的人對我們說“千萬不要讓我失望”,我們失敗后也常常對肯定過我們的人說“對不起,我讓你失望了”。
如果這份壓力對于你太過沉重,那么就放下它吧,對自己說:“沒關系,我不需要因為令人失望而感到抱歉?!?/p>
我們只需要專注于正在做的事情,努力不讓自己失望就可以了。
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必須讓自己滿意。
正如作家伍綺詩所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