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娜,李澤民,孫明功,馮博涵,趙初蕾,王薇妍,魏 巍,宋鵬飛,王利江,宋士濤,張志偉,沈星星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河北 秦皇島,066600)
目前制備TiO2的工藝有氣相沉積法[1~3]、水熱法[4]、溶膠-凝膠法[5~7]等,但是上述方法制備的TiO2往往形貌單一,因此迫切需要尋求一種操作簡單且制備出結構多樣化的TiO2的方法。材料遺態(tài)學是指借用自然界經億萬年進化的生物自身多層次、多維、多結構的本征結構,通過人工方法,變更其結構組分,制備出既保持自然界生物精細分級結構,又擁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8,9]。生物模板法因其模板材料豐富、經濟環(huán)保、制備方法簡單、模板組成與結構多樣等成為制備多孔、高比表面積材料的關鍵技術之一,已引起科研工作者的關注[10,11]。稻殼作為一種產量豐富且可再生的農業(yè)廢棄物,富含非晶態(tài)高活性SiO2和有機質,成為材料學研究熱點之一[12,13]。為此,筆者試驗選用稻殼為生物模板,期望制備遺態(tài)TiO2材料。
1.1.1酸堿預處理
(1)堿處理:將稻殼加入到500 mL質量分數(shù)0.05的稀氨水中,水浴加熱4 h直至沸騰,將稻殼從溶液中過濾出來,在80 ℃時干燥10 h。
(2)酸處理:在配制好的400 mL的質量分數(shù)0.01的鹽酸中加入稻殼,安裝油浴回流裝置,在100 ℃下加熱回流1 h后冷卻到室溫,抽濾,用去離子水反復清洗4次直至pH為中性,在60 ℃下干燥14 h。
1.1.2配制TiO2的醇溶液 10 mL的Ti(OBu)4溶解到120 mL乙醇中混合,再加入0.5 mL丙酮,在混合磁力攪拌下30 min。取15 mL三乙胺溶于50 mL乙醇。將混合溶液的pH調整為7.5。然后加入2 mL純凈水水解,繼續(xù)磁力攪拌30 min。
1.1.3浸漬稻殼 將稻殼浸泡到配制好的TiO2的醇溶液中,分別浸漬1 h和3 h,抽去未被吸附的多余溶液。這種滲透吸附重復5次。在80 ℃下干燥6 h,在500 ℃下空氣中燒結3 h,升溫速度為1 ℃·min-1,得到淡灰色粉末TiO2。
1.2.1樣品的晶相分析 采用X-射線衍射儀(XRD)(日本Rigaku公司生產,D/max-2500)分析樣品的晶相,測量范圍為3°~80°,電壓為40 kV,電流200 mA,掃描速度:4°·min-1。
1.2.2樣品的微觀結構觀察 本次試驗采用SU801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場發(fā)射掃描電鏡,日本日立公司生產)(SEM,分辨率1.0 nm,加速電壓15 kV,WD=4 mm;分辨率1.3 nm,加速電壓1 kV,WD=1.5 mm)觀察樣品的相貌結構。
1.2.3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分析 本次試驗利用H-7650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日本日立公司生產,TEM,分辨率0.2 nm)觀察樣品的微觀結構,測試前稀釋樣品并用超聲震蕩進行分散。
1.2.4比表面積及孔隙結構(BET)分析 采用全自動比表面積分析儀(美國康塔儀器公司生產,NOVA2200e型)對樣品的比表面積和孔結構進行分析。
1.2.5紫外可見光吸收分析 采用紫外-可見光譜儀(日本東京島津有限公司生產)測試樣品,得到吸收譜圖。分析實驗條件對樣品光催化性能的影響。
取10 mg/L的亞甲基藍溶液50 mL,制備的遺態(tài)TiO2粉末10 mg,裝入石英玻璃燒瓶中,用光化學反應儀,于暗室中磁力攪拌30 min,然后開風扇開氙燈,用氙燈連續(xù)照射180 min,照射過程中每隔20 min,取樣5 mL,高速離心3 min,取上層清液測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即可了解羅丹明B和亞甲基藍的降解程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光催化降解率的計算公式為[14,15]:
Dt=(A0-A/A0)×100%
(1)
其中:A0—催化前指示劑的吸光度;
A—催化時間為t時指示劑的吸光度;
Dt—指示劑的光催化降解率。
分別對稻殼進行無預處理、堿預處理及酸預處理,浸漬后,程序升溫至500 ℃條件下制得的遺態(tài)TiO2壓片進行XRD表征。結果表明,不同預處理方法所制備的遺態(tài)TiO2樣品的每個衍射峰與銳鈦礦晶型的標準卡片(PDF#21-1272)基本吻合(圖1,圖2)。相比較可知,無預處理及堿預處理下的雜峰均較多,而酸預處理下的雜峰較少,各衍射峰較強,峰形尖銳,表明制得的TiO2晶體結構較完整。由于酸不僅能很好的溶解稻殼中堿性金屬氧化物,以除去其部分雜質,而且還可以將稻殼表皮腐蝕,使稻殼的結構變得疏松,有利于摻雜TiO2。相同預處理條件,浸漬1 h的比3 h的峰形尖銳,雜質相對較少(圖1,圖2)。
圖1 同一浸漬時間下,不同預處理所得遺態(tài)TiO2樣品的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
圖2 同一預處理下,不同浸漬時間所得遺態(tài)TiO2樣品的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
遺態(tài)TiO2的結構具有明顯的片層狀結構,比較疏松,并且片層結構上均有許多微孔。這種多孔的片層狀結構大大地增加了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因而遺態(tài)TiO2的催化活性較好。浸漬時間長的紋絡更加清晰,結構更加疏松(圖3)。圖3a為沒有進行預處理的樣品,可以看出TiO2顆粒大量團聚在旁邊。圖3b為進行了堿預處理的樣品,TiO2顆粒構成了稻殼原有的片狀結構。圖3c為進行了酸預處理,浸漬時間為1 h,TiO2顆粒構成稻殼疏松的結構且內外表面之間構成三明治夾層結構。圖3d是進行酸處理,浸漬時間為3 h,比浸漬1 h的樣品結構更加疏松,條紋脈絡清晰。
堿預處理后,分別浸漬1 h及3 h,可知TiO2顆粒以納米級粒子構成了稻殼原有的片狀結構,浸漬1 h后的TiO2顆粒團聚的現(xiàn)象較多于浸漬3 h后的(圖4a,圖4b)。
酸預處理后,分別浸漬1 h和3 h,可以看到TiO2納米粒子均勻的構成稻殼的片狀結構并存在大量的納米孔(圖4c,圖4d)。
圖3 不同預處理TiO2樣品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
使用光化學反應儀以高壓氙燈為光源,進行遺態(tài)TiO2對羅丹明B及亞甲基藍進行催化降解。計算其降解率Dt,并使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測量其吸光度,得吸收光譜。分析試驗條件(預處理、浸漬時間)對遺態(tài)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響(圖5,圖6)。結果表明,遺態(tài)TiO2材料對羅丹明B的降解不明顯但對亞甲基藍的光催化降解較為突出,在20~40 min之間各個所得的遺態(tài)TiO2對亞甲基藍的降解速度很快(圖5,圖6)。這是因為光催化反應開始后的40 min內亞甲基藍溶液的濃度較大,和光催化劑(遺態(tài)TiO2)接觸較充分,有利于其催化降解。隨著催化時間的延長,亞甲基藍溶液的吸光度值變化越來越小,光催化降解速率越來越慢,表明亞甲基藍在催化光照后降解;當浸漬時間增長時,樣品對亞甲基藍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越來越差。亞甲基藍溶液在大約663 nm處有一個明顯的吸收峰,當光照達到180 min時,光催化降解亞甲基藍基本降解完成。當為無預處理和堿預處理時,催化效果不如酸預處理(圖6)。光催化反應進行到第180 min即光催化反應結束時,亞甲基藍的降解率分別為71.7%,72.2%,89.0%,89.0%,93.8%,93.8%,這表明亞甲基藍降解基本完全。從以上數(shù)據中可以得出,在進行了酸預處理,浸漬時間為1 h,煅燒溫度為500 ℃條件下所制備的遺態(tài)TiO2材料,對亞甲基藍的降解率最高。
催化時間在60 min以內,各TiO2樣品對羅丹明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較快,進行了預處理的樣品光催化降解率平均達到50%;催化時間大于100 min時,光催化降解速率變慢,變化趨于平緩;當催化時間為180 min時,各樣品對羅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率分別為49.1%,48.2%,66.9%,63.0%,71.7%,69.9%,由此可以得出:進行酸預處理,在TiO2醇溶液里浸漬1 h,煅燒溫度為500 ℃的條件下制得的TiO2,對羅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率可達71.7%,該條件下的光催化效果最好(圖7)。
圖4 不同預處理TiO2樣品的透射電鏡圖
光催化過程的前100 min,TiO2對亞甲基藍溶液的光催化降解速率都較快,當光催化過程達到120 min時,堿預處理及酸預處理過的樣品降解率平均達到80%,100 min之后降解變化速率降低,且TiO2對亞甲基藍的光催化降解率變化緩慢。當光催化時間達到180 min時,遺態(tài)TiO2對亞甲基藍的光催化降解率為93.8%,在相同條件下制得的遺態(tài)TiO2對亞甲基藍的光催化降解率比常規(guī)TiO2要高,光催化活性要好。當催化時間為160 min后,光催化降解率變化趨于平緩,降解基本完成。由此可以得出:光催化效果最好的是進行了酸預處理,浸漬時間為1 h,煅燒溫度為500 ℃條件下制得的遺態(tài)TiO2,對亞甲基藍的光催化降解率最高,可達到93.8%(圖8)。
圖9和圖10是酸堿預處理不同時間的遺態(tài)TiO2樣品的氮氣吸附-脫附曲線和孔徑分布圖。所有吸脫附曲線都有一個滯后環(huán),說明材料均有介孔存在(圖9)。不同預處理后樣品經過相同的升溫程序到500 ℃制得的遺態(tài)TiO2比較面積顯著不同,其中酸浸漬時間為1 h時,比表面積達345.7 m2·g-1,孔徑主要集中在3.8 nm(圖9,圖10)。預處理時間不同得到的遺態(tài)TiO2的比表面積數(shù)據和主要孔徑分布數(shù)據見表1。以上結果表明,比表面積越大光催化性能越高。
圖5 遺態(tài)TiO2對羅丹明B溶液光催化降解后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圖6 遺態(tài)TiO2對亞甲基藍溶液光催化降解后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圖7 不同處理TiO2對羅丹明B的降解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圖8 不同處理TiO2對亞甲基藍的降解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圖9 不同預處理時間下遺態(tài)TiO2材料的吸附-脫附曲線
圖10 不同預處理時間下遺態(tài)TiO2材料的孔徑分布曲線
表1 不同預處理時間的遺態(tài)TiO2材料的BET微孔分析
本次試驗以稻殼為模板采用化學溶液浸漬法制備遺態(tài)TiO2材料,通過進行結構表征,測試其光催化性能,探索反應條件對遺態(tài)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遺態(tài)TiO2的最佳制備條件為:將稻殼進行酸預處理,在TiO2的醇溶液里最佳浸漬時間為1 h。燒結溫度為500 ℃,在此條件下制備的遺態(tài)TiO2的比表面積最大且催化活性最高。
(2)遺態(tài)TiO2在180 min以后,亞甲基藍的降解率超過90%。
(3)由于遺態(tài)材料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本次試驗也具有成本低廉、操作較為簡單、催化劑易于合成、對反應設備要求較低、對環(huán)境污染較小等優(yōu)點,因此具有很大潛在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