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梁,曾 驥
海口市人民醫(yī)院理療科(???570208)
認知障礙(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患者多見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下降、理解能力下降等癥狀,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1]?,F(xiàn)代醫(yī)學對于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腦血流量減少而導致腦細胞缺氧和營養(yǎng)障礙是最終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的原因[2]。相關報道認為,早期介入認知訓練干預可有效提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促進神經系統(tǒng)重塑,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記憶能力、運動能力,效果良好,但是該種康復訓練效果易受到康復醫(yī)生或康復治療師人為因素的影響[3]。近年來,運動想象療法因簡單易學、對治療場所無限制性、易于推廣等因素備受臨床關注,該法是指精神上模擬一個特定動作的動態(tài)過程,不伴有任何明顯的實際運動[4],在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PSCI方面的干預效果報道較少。近年來,我科針對PSCI患者在運動想象訓練干預基礎上加以針刺、燈盞生脈膠囊聯(lián)合內外合治,發(fā)現(xiàn)療效滿意,具有良好的腦保護機制。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就診的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患者82例,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卒中后認知障礙管理專家共識》[5]中有關腦卒中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②年齡≥45歲;③患者發(fā)生過急性腦卒中,且發(fā)病時間超過1個月;④腦卒中前具有正常的認知功能;⑤腦卒中后出現(xiàn)視空間障礙、記憶力下降、失語、失用等認知功能障礙,伴隨漸進性的精神、神經癥狀或人格改變,日常生活能力受影響;⑥MRI表現(xiàn)為腔隙性梗死突出型或白質損害型;⑦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缺乏維生素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損害者;②分水嶺梗死、出血、皮質或(和)皮質-皮質下非腔隙性梗死等原因引起的白質病變者;③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疾患者;④神經發(fā)育遲滯、癲癇者;⑤不遵醫(yī)囑治療、就診資料不全、無法耐受針刺者;⑥針刺穴位處存在潰瘍、出血、濕疹等病患者;⑦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者;⑧嚴重失語無法配合研究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例和觀察組。對照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齡45~75歲,平均(58.24±2.63)歲;病程1~12個月,平均(5.02±0.13)月;大專及以上學歷18例,高中及以下學歷23例;觀察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44~75歲,平均(58.05±2.71)歲;病程1~12個月,平均(4.93±0.21)月;大專及以上學歷19例,高中及以下學歷2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腦卒中常規(guī)藥物治療,并給予認知功能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記憶力訓練、執(zhí)行力訓練、注意力訓練、定向力訓練、失認訓練、思維推理訓練等。
2.1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運動想象療法,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想象環(huán)境,指導患者于床上取仰臥位:①想象自己處于高山、流水等舒適環(huán)境中,放松身體,保持注意力集中,醫(yī)護人員幫助患者進行視覺想象,指導患者于腦海中嘗試想象場景,形成視覺畫面,2次/d,20 min/次,每周訓練5 d,兩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訓練2個療程。②指導患者于腦海中想象伸展運動、屈膝運動、室內、外出步行、跨步運動等畫面,2次/d,20 min/次,每周訓練5 d,兩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訓練2個療程。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燈盞生脈膠囊聯(lián)合治療。①針刺取穴:百會、神庭、四神聰、懸鐘、大椎、風府、大鐘、太溪、照海、三陰交。隨癥取穴,失語者,加廉泉;口角歪斜者,加患側地倉、頰車;眼歪斜者,加攢竹;偏癱者,加患側曲池、昆侖、陽陵泉、足三里;肢體麻木者:加太淵;輕淺刺激,采用平補平瀉法,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天1次,每周針刺5 d休息1 d,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針刺2個療程。②燈盞生脈膠囊(國藥準字Z20026439 ,規(guī)格:0.18 g)口服,0.36 g/次,3次/d,兩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2個療程。
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采用簡易智能狀態(tài)量表(MMSE)[6]、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7]、日常生活能力(ADL)[8]量表分別評價患者的智力、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4 療效標準[9]參照治療前后MMSE評分的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判定療效。臨床基本控制:MMSE評分的改善率≥85%;顯著進步:MMSE評分的改善率介于50%~85%;進步:MMSE評分的改善率介于20%~50%;無變化:MMSE評分的改善率不足20%??傆行?(臨床基本控制+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0.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3.1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對比[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 兩組患者智力、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智力、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MMSE、MoCA、ADL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智力、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yī)學認為,認知功能障礙屬于“中風”所致“呆病”、“健忘”、“善忘”等范疇,其病位在腦,臨床所見中老年人群多因臟腑氣血皆虛、腦髓受損,氣血津液不能濡養(yǎng)腦之清陽,痰瘀內生、腦絡痹阻,終以元神失養(yǎng)、靈機記性漸失而發(fā)病[10-11]。本文臨證過程中肯定 “病變在腦,首取督脈”的觀點,針刺選擇百會穴、神庭均歸屬于督脈,功可益氣升陽、安神益智、醒神開竅;四神聰穴為經外奇穴,針刺之可通調經脈、振奮陽氣、醒神開竅;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頭穴針刺能明顯調理神志、鼓舞陽氣、醒腦開竅,發(fā)揮疏通頭部經脈之功,從而促進患者的認知功能的改善[12];懸鐘針刺可舒筋脈、清髓熱,促進病灶區(qū)域的微循環(huán);大椎為諸陽之會,是治療神志病的主要腧穴,針刺可補虛通陽、解表醒腦;風府針刺可增強開竅、清神志的效果;大鐘穴聯(lián)絡表里,與太溪、照海針刺功可填髓充腦、益智安神,使腎精有所化,腦髓有所補;三陰交針刺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發(fā)揮補肝腎、健脾胃、行氣血、通經絡之功;諸穴合刺,發(fā)揮益氣升陽、補腎填精、醒神開竅、通絡化瘀、安神益智的效果。另外,本文所用燈盞生脈膠囊是目前唯一具有A級循證醫(yī)學依據(jù)的卒中二級預防用中成藥[13],由燈盞細辛、人參、麥冬、五味子等有效成分精制而成,方中燈盞細辛為辛溫之品,功在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麥冬為甘寒之品,功在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五味子主收斂固澀,功可益氣生津、補腎寧神;全方謹守病機,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健腦、醒腦通竅之功。結合研究結果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在智力、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具有更明顯的效果,提示與單純應用運動想象療法、認知康復功能干預相比,加用針刺、燈盞生脈膠囊聯(lián)合干預在提高智力、改善認知功能等方面的效果更為突出,更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分析原因可能與“針刺、燈盞生脈膠囊”中醫(yī)內外合治干預所具備的協(xié)同作用效果有關?,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療法可能通過減輕或抑制免疫炎癥反應、拮抗血小板聚集與血栓形成、抗氧化應激、增強神經可塑性等多種途徑而減輕腦組織病理損害,減少神經細胞凋亡與壞死,誘導神經再生修復,改善腦部供血和微循環(huán),從而最終達到促進神經損傷修復、改善認知功能的目的[14]。相關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燈盞生脈膠囊具有很好的神經保護作用,能有效改善神經元細胞受損狀態(tài),抑制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自噬反應,緩解因缺血導致的神經細胞缺血壞死,減少梗死體積,降低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15]。
綜上所述,針刺、燈盞生脈膠囊聯(lián)合運動想象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效果理想,在改善認知功能方面有更突出的效果,且安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