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思 項時瓊 項延包
GJB3基因(OMIM#121011)是我國耳聾人群中攜帶率相對較低的致聾基因,在普通耳聾群體中該基因突變的檢出率約為0%~2%[1-4]。GJB3基因位于常染色體1q34.3區(qū)域,全長3 617bp,共包含2個外顯子,其中僅第2外顯子為編碼Connexin 31(Cx31)縫隙連接蛋白的基因編碼區(qū)。我國學者于1998年首次報道的GJB3基因c.538C>T突變被認為與遲發(fā)型高頻聽力損失相關,且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此后該突變在我國各地域耳聾群體中相繼被報道且已作為臨床上耳聾患者基因診斷的常規(guī)檢測位點之一[3-5]。有研究顯示部分攜帶該位點突變的人群及其家系未有明顯的聽力損傷,對GJB3基因c.538C>T突變致病性存在爭議[6]。本研究通過溫州地區(qū)耳聾患者及正常人群的GJB3基因c.538C>T突變檢測,探討該地區(qū)GJB3基因突變情況,結合患者臨床表型分析c.538C>T突變的致病性,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1至2019年于本院門診的589例耳聾患者為研究對象,留取患者外周血樣本用于基因檢測。并以1 288例在本院做產前檢查或產檢的聽力正常的婚育女性作為正常對照,留取其唾液樣本用于基因檢測。589例耳聾患者均以聽力損失為唯一臨床表型,均臨床診斷為非綜合征型感音神經性耳聾,聽力損失輕度(聽力閾值25~40dB)至極重度(聽力閾值>90 dB)不等。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采用德國QIAGEN公司QIAamp DNA Mini Kit抽提試劑盒及愷碩生物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的培養(yǎng)細胞DNA提取試劑盒(110型),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說明書分別抽提耳聾患者外周血和正常聽力婚育女性唾液樣本的DNA,并各取2μl DNA樣本用紫外分光光度計進行定量和純度檢測。參考相關文獻[7-9],運用耳聾基因芯片(北京博奧公司)或Sanger測序法檢測耳聾患者GJB2基因c.35delG、c.176_191del16、c.235delC以及 c.299_300delAT突變,SLC26A4基因c.919-2A>G和c.2168A>G突變,線粒體12SrRNA基因m.1494C>T和m.1555A>G突變,以及GJB3基因c.538C>T突變等9種基因突變情況。運用飛行時間質譜法(北京毅新博創(chuàng)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正常對照者唾液樣本耳聾相關基因突變情況,該檢測內容亦包含有上述9種突變[1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以頻數和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89例耳聾患者共檢出5例存在GJB3基因c.538C>T位點雜合突變,占0.85%;1 288例聽力正?;橛怨矙z出3例存在GJB3基因c.538C>T位點雜合突變,占0.23%。兩者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278,P>0.05)。5例 GJB3基因 c.538C>T 突變耳聾患者其基因檢測及臨床表型分析結果表明,家系1先證者為GJB3基因c.538C>T雜合突變合并線粒體m.1555A>G均質型突變個體,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家系2、4、5先證者為散發(fā)型GJB3基因c.538C>T雜合突變患者,均為重度或極重度性耳聾患者;家系3先證者為c.538C>T雜合突變/SLC26A4基因c.919-2A>G純合突變患者,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見表1。
表1 8例GJB3基因c.538C>T突變個體基因型及臨床表型
本研究結果顯示,溫州地區(qū)589例非綜合性型耳聾患者共檢出5例存在GJB3基因c.538C>T突變,占0.85%,該檢出率與我國其他地區(qū)報道的0%~2%的基因突變檢出率相近,表明GJB3基因c.538C>T突變亦不是溫州地區(qū)耳聾患者最主要的基因突變類型[1-4,11]。耳聾患者中該突變0.85%的檢出率雖高于聽力正?;橛缘?.23%,但統(tǒng)計學結果表明c.538C>T突變在兩組群體中的檢出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該結果與Huang等[6]研究結果相符,在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上不支持該突變是導致耳聾患者發(fā)病的致病原因。
分析5例c.538C>T突變患者的臨床表型,其中家系1和家系3先證者均為極重度性耳聾患者,分別另存在線粒體12SrRNA基因m.1555A>G均質型突變和SLC26A4基因c.919-2A>G純合突變,文獻報道該兩種突變可導致重度或極重度性耳聾[12-15],而c.538C>T突變文獻報道與輕中度性高頻聽損耳聾相關,故從臨床表型推測線粒體m.1555A>G和SLC26A4基因c.919-2A>G純合突變才是導該兩個家系患者臨床耳聾表型發(fā)生的致病突變。家系2、4、5先證者為散發(fā)型GJB3基因c.538C>T突變耳聾患者,家系3代內均無其他耳聾患者,這與文獻報道的該突變?yōu)槌H旧w顯性遺傳模式不符,且臨床表型亦全部為重度或極重度性耳聾,同樣與文獻報道不同[6,16]。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我國其他地區(qū)耳聾群體GJB3基因c.538C>T突變檢出率數據相似,該突變亦非溫州地區(qū)非綜合征型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最主要的基因突變類型。該突變雖是我國耳聾患者基因檢測的一線篩查內容之一,但本研究從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遺傳模式、患者臨床表型上分析并不支持該突變是導致患者臨床耳聾表型發(fā)生的根本致病突變。對于該突變的致病性及其可能相關的臨床表型仍需更大樣本的數據和相關研究進行深入分析,進而為GJB3基因突變患者的基因診斷和遺傳咨詢提供遺傳學數據基礎和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