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
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在凌晨的寒風中,堅守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寧可把暖寶寶給體溫槍用,也不給自己用。
為什么體溫槍到了凌晨就沒用了呢?為什么體溫槍測出來的值變化這么大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了解一下體溫槍的原理。
手持式紅外測溫儀(體溫槍)的原理是,用其內部的熱電堆接收物體發(fā)射的紅外線,熱電堆會將紅外線轉化為熱能,然后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最終被轉化為屏幕上的溫度數值。
熱電堆,價格很便宜,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
熱電堆里面的主要元件,是熱電偶。簡單來說,熱電偶就是兩根不同導體制作的電線,這兩根電線在一端相連,另一端不相連。1821年,塞貝克發(fā)現,把兩根電線的接頭處放在熱的地方,不連接的那一端放在冷的地方,那么它們不相連的那兩端之間就會產生熱電壓,這被稱為塞貝克效應或者說第一熱電效應。
根據熱電偶導體材料的不同,它們也被標準化命名為 K、R、S、J、K型熱電偶。體溫槍的K型熱電偶在0℃~1000℃,溫度每增加10℃,輸出電壓就固定增加約400微伏。利用輸出電壓,就可以算出溫度升高了多少。從圖中可以看到,塞貝克系數(單位溫度變化帶來的電壓變化)曲線在0攝氏度以下就急劇變化。
體溫槍是按照人體溫附近的塞貝克系數計算溫度的,0攝氏度以下由于曲線變化劇烈它算出來的值就沒用了。體溫槍因此會要求環(huán)境溫度10℃~40℃。而且準確度也不如水銀溫度計。
體溫槍是依靠射入的紅外線測量溫度。材料的發(fā)射率,也就是物體吸收和發(fā)射熱量的能力對溫度的計算非常關鍵。
一般來說溫度相同的物體,越粗糙、顏色越深的材料的發(fā)射率越接近1,測出來的溫度越真實;而越反光的材料,像鏡子的發(fā)射率就低,測出來的溫度越不準。
大多數體溫槍的默認發(fā)射率只有0.95,遇到強反射的物體,比如光明頂、玻璃或者油腦門的時候測出的溫度就偏低。
體溫槍測不準的另一原因在于測量距離,它有一個參數叫測量距離比。例如,測量距離比為12:1的體溫槍可以在12厘米遠的地方測量直徑為1厘米的圓內的溫度。如果把體溫槍拿太遠,那么實測面積就會超出預期,奇怪的東西就混進來了。一些非專業(yè)人士測量時沒有控制好距離,就會導致測出來的數值低于真實體溫。
K型熱電偶(綠色)的塞貝克系數(溫度變化帶來的電壓變化)隨溫度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