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一千多年前,在波濤滾滾的長江上鋪設(shè)一座大橋,把北宋的千軍萬馬渡入南唐,將整個后唐納入大宋的版圖,這個傳奇的制造者就是樊若水。
樊若水從小讀書,從不把誰放在眼里。有一年,他到都城金陵參加科考,想中進(jìn)士光宗耀祖,結(jié)果被主考官毫不留情地刷了下來。他不甘心,就給皇帝李煜寫信,提了一些合理化建議,并順便奉上了自己得意的詩作。李煜談治國理政不行,但若論詩詞歌賦,卻是頂尖的,樊若水的那幾首詩哪入得了他的法眼,被他當(dāng)笑料扔掉。
被人瞧不起,是對文人最大的羞辱。樊若水一怒之下出走北宋,想尋求更大的發(fā)展。只是他在走之前,做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他設(shè)想在長江上建造一座大橋,渡趙匡胤的千軍萬馬過江。這件事的難度系數(shù)極大,既要考慮江面寬度、水流速度、特殊錨位泊定等,還要考慮架橋岸體的條件、橋體的固定裝置、對岸南唐駐軍等諸多因素,畢竟前期的一切準(zhǔn)備事宜要在南唐軍隊(duì)的眼皮下完成。憑借長期生活在江邊,熟悉池州沿江一帶地勢,他選擇在采石牛渚山,采石的江面較窄,水流急,但重要的是,樊若水看到臨江有一段不高的石壁山,有文章可做。據(jù)《宋史》里說,他先是扮成釣翁,每天駕著一葉小舟,在江邊垂釣,而到了晚上,他就拿出一團(tuán)絲繩,一端系在南岸,駕著船,帶著繩子扯到北岸。經(jīng)過幾十個來回,就把這段長江的寬度、水流等重要情報搜集得差不多了。
為了后期勘測工作不被覺察,樊若水又去采石旁的廣濟(jì)教寺當(dāng)了一名和尚,借和尚身份掩人耳目。從此,他以垂釣之名,以“釣魚絲”在采石一帶丈量江面寬度、水流方向、速度等,察看地形,并暗自繪下圖紙。如果說這一切并非難事,接下來他走了一步險棋,更是妙著。為了建造浮橋固定設(shè)施,他以“廣種福田”名義向廣濟(jì)教寺捐獻(xiàn)一筆資產(chǎn),建議用此筆資金在臨江的石壁上鑿洞建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過往船只的平安。這個掩人耳目的建議合乎出家人行善之情理,寺中法師沒有拒絕。為了使建造的石塔能符合浮橋固定所需的牢固度,他主動請纓,親自督工建造,這一工程的竣工,令廣濟(jì)教寺的佛徒眾僧們對樊若水大加贊許??捎姓l能想到這個石塔真正的用途呢?
公元970年,太祖和眾大臣商議如何攻打南唐,侍衛(wèi)稟報,宮門外有個從江南來的書生,要求圣上冊封官職。來人開口就敢要官,定有幾分真才學(xué)。太祖便要宣此人上殿,卻被宰相趙普攔住了:“陛下莫急,來人如此張狂,小心有詐。”說完他問侍衛(wèi),“來人可報了名號?” “樊若水,來自南唐金陵。”不等侍衛(wèi)說完,一位臣子忍不住笑出聲:“請陛下恕微臣無禮,陛下可曾聽說過‘大漠孤煙落日圓的笑話,說的就是這個樊若水。樊若水肯定是在南唐混不下去了,才到我大宋來。臣以為對這等沽名釣譽(yù)之徒,不僅不能召見,還應(yīng)賞一頓棍棒,以揚(yáng)我大宋國威?!甭犕甏蟪紓兊囊庖?,太祖深思良久說:“他大老遠(yuǎn)跑來投奔大宋,心意可嘉。于情于禮,都應(yīng)見上一面?!?/p>
為了營造平和的氣氛,太祖問他:“你為什么要取若水這個名字啊?”樊若水說:“我自幼喜歡讀書,曾經(jīng)看到唐朝有個大臣叫倪若水,為人剛直,我很仰慕他,所以給自己也取了這個名字?!彼@話一出口,大臣們差點(diǎn)沒笑噴了。原來唐朝大臣倪若冰,古代的書是豎排版,這個“冰”字就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那么一點(diǎn),如果讀得不仔細(xì),就難免會把“冰”看成“水”了。宋太祖知道越是心高氣傲的人,自尊心越強(qiáng),不但沒有揭穿他,還笑呵呵地說:“看來你知道不少古人的事呀,不錯不錯,我給你改個名字,就叫知古吧!”于是樊若水就成了樊知古,不僅沒有被一頓棍棒趕出金殿,還賜他進(jìn)士及第,當(dāng)了官。樊若水又向皇帝陳述,說他老母及親屬幾十人在江南,擔(dān)心被李煜所害,希望迎接他們來自己的治所。宋太祖立即詔令李煜送人回來。李煜剛聽到宋太祖的詔命,立即厚給財(cái)物護(hù)送他們到邊境上。樊若水十分高興,沒過多久,他就給宋太祖獻(xiàn)上了一份大禮,一個突破長江天險的地圖《橫江圖說》。
公元974年,趙匡胤納其計(jì)。第二年,遣八作使郝守浚等丁匠營之,樊若水親自監(jiān)工指導(dǎo)。為了確保大橋的成功通行,樊若水提議先在石牌口試架,“三月橋成”“移置采口,不差尺寸”。李煜聞訊,詢大學(xué)士張泊,張泊說:“載籍以來,長江無浮橋之事。必是軍中誤傳!”是的,有誰能相信,浩蕩之江上能架起一座橋。從勘測、設(shè)計(jì)、繪圖、制造到岸上固定體,橋梁架設(shè)都出自樊若水一人之手。
樊若水的浮橋成功地幫宋軍渡過了長江天塹,成為壓死南唐的最后一根稻草。樊若水成了繼黃巢之后又一起“得罪落榜生后果很嚴(yán)重”的典型例證。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