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銳 吳利明 周國斌 陳 敏
(1.宿遷市水務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宿遷 223800;2. 南水北調(diào)東線江蘇水源有限責任公司宿遷 223800;3. 江蘇省泗洪縣水利局 宿遷 223900;4. 宿遷市宿城區(qū)水利工程建設服務中心 宿遷 223800)
泵房是泵站的主體工程之一,當前社會各界及參建各方對工程環(huán)境及形象要求越來越高,泵房的建設質量可以直接影響整個泵站工程的質量,泵房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關于泵房的外在形象即建筑造型、建筑風格等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沒有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只要滿足相關建筑規(guī)范,其設計方案達到相關要求即可。而泵房基礎雖然深埋地下,但卻是影響泵房安全及穩(wěn)定的最重要因素?;A是泵房的地下部分,它的作用是將上部的泵房及泵房內(nèi)部所有荷載傳遞到地基,支撐起整個泵房結構。因此基礎是否穩(wěn)固是整個泵站工程是否安全可靠的關鍵。在實際工程中,泵房的部分空間是布置在泵室結構上的,包括進水池、墩墻等,這部分泵房和泵室組成一個整體結構,不需再另設基礎。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泵房需單獨設計基礎。因泵站結構型式及周邊環(huán)境的特殊性,泵房的基礎型式不同于其他房屋建筑工程,需根據(jù)泵站類型、功能、周邊地形、水文、基礎地質情況等條件進行合理設計。本文將對泵站工程中常見的幾種泵房基礎型式進行介紹,分析論述其特點、適用條件及優(yōu)缺點等。
條形基礎是使用歷史悠久的一種基礎型式,常用于磚混房屋建筑中。條形基礎根據(jù)材料和結構型式不同也分成不同的種類,泵房常用的有磚混條形基礎、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等(見圖1),具體型式可根據(jù)泵房荷載及基礎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在泵房上部荷載不大、基礎寬度較小、基礎土質較好及地下水位較低的地基上,可采用磚混條形基礎,該基礎型式施工簡單,對施工人員的技術要求不高,工程造價相對較低,是早期泵房最常用的基礎型式之一,目前仍有較多泵房采用;當?shù)叵滤惠^高、泵房上部荷載較大時,磚混條形基礎無法滿足荷載、地基、擋土及防水防潮等要求,這時就可以采用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該基礎型式一般埋深較大,因此施工難度也較大,對施工人員的技術要求也較高,造價相對于磚混條形基礎來說也較高,這種基礎型式在近年來的泵站工程中開始較多使用,但是因其適用的局限性,目前未大范圍推廣。中型混流泵站、軸流泵站、立式混流泵站、潛水泵站的泵房常采用條形基礎。
獨立基礎也稱為柱下獨立基礎,使用條件通常為泵房柱距在4~12m 之間,上部荷載較小且分布相對均勻,基礎場地土質也較好的情況。獨立基礎采用的材料也多種多樣,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目前使用較多的有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等。因為泵站都位于水邊,所以泵房基礎一般采用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可防水防潮。獨立基礎埋深一般在3~6m 左右,用料較省,無需復雜的施工設備,施工技術要求一般、工期短、工程造價一般,因而為各種建筑物特別是排架、框架結構優(yōu)先采用的一種基礎型式,也是參建各方比較推薦的基礎型式。中小型軸流泵站、離心泵站的泵房常采用獨立基礎。
圖1 條形基礎平面及剖面圖
如圖2 所示,該泵站為一座小型軸流泵站,該泵站位于某河道堤邊,功能為灌排結合,所在河道常水位較高,為原址拆建站,堤后式布置。泵站采用兩臺套軸流泵機組,正向進水,正向出水。泵室采用濕室型結構,出水池后接箱涵引排水,一側接管涵連接灌溉渠道。泵房為1 層框架結構,中間部分為泵室,泵室深度為4m,該部分泵房基礎直接坐落在泵室墩墻上,兩側檢修間和配電間的建筑基礎需另行布置,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實際情況,泵室施工開挖基坑時將兩側原狀土體挖除,此時兩側已不適合淺基礎(如條形基礎等),需將泵房基礎高程向下做到原狀土層(土質滿足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可優(yōu)先選擇采用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
樁基礎也是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基礎型式,其優(yōu)點是沉降量極小、適用性強、穩(wěn)定性高,缺點是施工復雜、造價較高,甚至在個別工程中基礎的造價可能占到整個泵站工程的一半以上。目前樁基礎被廣泛應用于高層建筑、水利、橋梁等工程中。關于樁基礎的使用范圍,主要取決于地形及地基土質分布情況。因為泵站工程地形及地質的特殊性,樁基礎可以較好地解決泵房下部復雜的地基情況,沉降量極小,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較高,所以樁基礎在泵站工程中使用率越來越高,常用的有混凝土預制樁和鋼筋混凝土灌注樁。
圖2 泵站(獨立基礎)平面圖及立面圖
如圖3 所示,該泵站為一座中型軸流泵站,該泵站位于某河道堤邊,功能為灌溉、排澇、補水三用,既能灌溉農(nóng)田,排除圩區(qū)內(nèi)澇水,又能在下游河道中的節(jié)制閘關閉時,引閘下水補充閘上,實現(xiàn)閘上灌溉,所在河道常水位較高。原泵房基礎為柱下混凝土獨立基礎,在運行幾年后發(fā)現(xiàn)泵室兩側房屋墻體開裂,經(jīng)安全鑒定分析,結論為基礎沉降較大導致,說明原設計的基礎型式不適用,需在這次拆建后設計新的基礎。泵站采用布置為正向進水、正向出水。泵室采用濕室型結構,出水池后接箱涵引排水,一側接管涵連接灌溉渠道。泵房為2 層框架結構,中間部分為泵室,泵室深度為5m,該部分泵房基礎直接坐落在泵室墩墻上,兩側檢修間和配電間的建筑基礎需另行布置,根據(jù)地質勘探資料顯示,泵房地面以下的淺土層為軟弱土層,為粉土和淤泥質黏土,滿足不了基礎的承載力及變形要求,而深部土層為黏土,土質較好,同時該處河道常水位較高,因此泵室電機層高程較高,導致基礎深度較大。這種情況下獨立基礎已不適用,需采用樁基礎穿透上部土層,將基礎做到黏土層上,經(jīng)過方案比選,確定采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基礎。
在泵房基礎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建筑物和基礎在完建期和運行期都會發(fā)生一定量的沉降,在設計時都會通過復核確定最終沉降量是否滿足規(guī)范要求,而計算采用的地質資料是前期勘探的原狀土土質,特殊情況下也會按照處理后的復合地基進行計算,計算的結果決定了采用哪種基礎型式。
圖3 泵站(灌注樁基礎)平面圖及立面圖
所以前期地質勘探非常重要,同時可以得出結論:無論哪種基礎型式,它的持力層都優(yōu)先選擇原狀土,其次是經(jīng)過處理的回填土,絕對不可直接做在未經(jīng)處理的回填土上,否則再好的基礎也無法穩(wěn)固。
泵房是泵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泵房基礎是泵房安全穩(wěn)固的保障?;A的型式多種多樣,本文列舉幾種型式供參考,在泵房設計過程中,應結合泵站功能、周邊地形、水位高低、地質等各種實際條件進行設計,通過方案比選確定基礎型式,要遵循安全可靠、方案適用、投資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則,避免出現(xiàn)不切合實際的工程設計,導致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