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黑龍江省帶嶺林業(yè)科學研究所,黑龍江伊春153106)
唐松草(Thalictrumaquilegifolium)別名貓爪、貓爪子。其柔嫩的莖、葉可用于涼拌,炒食,湯類等等,是良好的山珍野菜,深受人們喜愛。野生唐松草分布區(qū)域較大,為掌握唐松草物候特性,2019年我們對唐松草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物候觀測。
試驗地設立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大箐山縣和帶嶺東方紅林場,東方紅林場歸屬于大箐山縣,生長環(huán)境主要在山坡林地上、山坡林地下、陰坡、和陽坡;(注:陰坡、陽坡地腳踏不陷,林下、陰坡腳踩塌陷)大箐山縣位于黑龍江省伊春市,地屬小興安嶺南坡;地理坐標為128°37′46″~129°17′50″ E,46°50′8″~47°21′32″ N。本地氣候為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干燥寒冷,夏季溫暖而濕潤,年均降水量660 mm,降雨量集中7~9月,為全年降水量的50%;年均氣溫1.3 ℃,月平均最低氣溫-18.4 ℃(1月份),極端最低氣溫-39 ℃,月平均最高氣溫19.8 ℃(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37 ℃,≥10 ℃的年有效積溫2156 ℃;蒸發(fā)量稍大于降水量;土壤每年11月初結(jié)凍至次年4月中旬解凍,凍深2.16 m;初霜9月13日后,終霜次年5月21日,全年無霜期115 d左右。土壤為森林暗棕壤,土層深厚。
在選定的兩處觀測點內(nèi),我們各選擇20株唐松草進行物候觀測。春夏季每2天觀測1次,秋冬季每5天觀測一次。觀測時間為14:00~16:00,記錄物候變化及相關天氣情況。當觀測單株上有1~2個莖葉有某種物候現(xiàn)象出現(xiàn)則定為該物候初期,單株有50%莖葉出現(xiàn)某種物候現(xiàn)象時為該發(fā)育盛期;單株上只留有個別時為該發(fā)育的末期。
3.1 萌動期:根據(jù)唐松草分布調(diào)查記錄的位置,在4月末左右仔細尋找是否有唐松草萌動,將發(fā)現(xiàn)唐松草發(fā)芽之日開始記錄。
3.2 展葉期:莖呈直立狀,光滑且具有條紋,莖分出三片復葉,葉尖呈現(xiàn)圓尖狀,小葉卵形或倒卵形,長0.8~2 cm,寬0.5~1.5 cm,通常3裂,裂片全緣或具2~3齒;葉柄基部具短鞘;托葉膜質(zhì),撕裂狀。
3.3 開花期:圓錐花序稍呈傘房狀,2叉狀分枝,分枝開展;花小,萼片4,淡白黃色,狹卵形;無花瓣;雄蕊多數(shù)。
3.4 果熟期:果期:瘦果近紡錘形,伸直或稍彎曲,長4~6 mm。
3.5 葉變色期:莖上葉開始變黃,并且顏色逐漸加深,數(shù)量不斷增多;所有葉子完全變色。
3.6 落葉期:秋季開始自然落葉日期;莖上的葉子幾乎全部變色枯萎,莖枯萎。
通過物候觀測、研究,唐松草在不同地點、陰坡、陽坡物候期基本一致,萌動期5月上旬,大箐山試驗地出芽期比東方紅試驗地早約4天;展葉期為5月下旬,大箐山試驗地展葉期比東方紅試驗地早約3天;開花期7月中旬,大箐山試驗地開花期比東方紅試驗晚約3天;果期9月中旬,大箐山縣試驗地果期比東方紅試驗地晚約5天;葉變色期9月中旬,落葉期為10月上旬,大箐山試驗地落葉期比東方紅試驗地晚約7天。觀測結(jié)果見表1。
為了更加直觀地分析各觀測地點唐松草的物候變化,特制作直觀圖,見圖1。
圖1唐松草物候觀測圖
表1 唐松草物候觀測圖(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