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恒元,劉玉蓮
(1哈爾濱市氣象局,哈爾濱 150001;2黑龍江省氣候中心,哈爾濱 150030)
2016年夏季,武漢遭遇多場暴雨洗禮,多地積水,萬人連夜緊急轉(zhuǎn)移,城區(qū)交通癱瘓。這并不是武漢第一次遭遇這樣的暴雨,與有器測以來的氣象觀測降水數(shù)據(jù)相比,2016 年的大雨對武漢來說,并不罕見。武漢市地處長江中游,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南北氣流交換頻繁,雨量十分豐沛,年降水量1150~1450 mm,主要集中在6—8月[1]。城市內(nèi)部江河縱橫,湖泊庫塘星布,有“百湖之市”之稱。
近年來,區(qū)域氣候變化研究普遍開展[2-3],分析認為中緯度諸多地區(qū)總降水量呈增加趨勢的同時,強降水量以更顯著的速度增加[4-5];有些地方甚至表現(xiàn)為總降水量減少,而強降水量反而增加[6-8]。在中國,1951 年以來全國總降水量呈微弱減少趨勢,但區(qū)域差異明顯:西北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地區(qū),年降水量和極端降水量均呈顯著增加趨勢;而華北地區(qū)和四川盆地,年降水量和極端降水量均呈減少趨勢[9-12]。根據(jù)Clausius-Clapeyron方程,全球氣候模式中氣溫每增加1℃,極端日降水增加7%,而荷蘭的小時觀測資料分析表明,當日平均氣溫大于12℃時,氣溫每增加1℃,極端小時降水增加14%。短時強降水對于局地洪澇災害和土壤侵蝕等都有重要影響。降水日變率是刻畫區(qū)域氣候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guān)注。研究降水日變率特征對于理解局地降水系統(tǒng)有重要意義。
已有專家針對武漢市氣溫[13-14]、降水[15]及其他氣候要素[16-18]的氣候與氣候變化做了相關(guān)研究。潘家華等[19]分析了1961—2000年71個氣象站逐年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資料,得出40 年間湖北省年平均氣溫上升速率為0.2℃/10 a,但最低氣溫上升幅度遠高于平均氣溫,達0.4℃/10 a;最高氣溫變幅最小,為(-0.1~0.1)℃/10 a;覃軍等[20]指出,武漢在36 年左右的時間尺度上,主要表現(xiàn)為冷—暖—冷—暖4 個階段。20世紀30—40年代的暖期和60—70年代的冷期構(gòu)成了20世紀主要氣候特征,其中1915、1950、1990年前后的突變最明顯。這些研究主要從年、季、月尺度分析了武漢氣溫及降水變化,目前關(guān)于武漢汛期小時降水的變化分析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武漢市氣象站小時降水的觀測資料,分析武漢市主汛期小時降水的特征及變化情況,以期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防汛防內(nèi)澇提供科學依據(jù)和參考。
數(shù)據(jù)來源于湖北省地面氣象觀測網(wǎng)觀測到的小時降水數(shù)據(jù),時間為1955—2015年。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定的汛期時間為5—9 月,武漢市的長江主汛期為6—7 月。統(tǒng)計1955—2015年武漢市暴雨(50 mm)及以上級別降水(見表1),有記錄263天。其中,4月25天,5月33天,6月72天,7月68天,8月35天,9月16天,10月14天。
可見,極端降水(暴雨及以上)多發(fā)生在6、7、8月,6 月最多,極端降水強度平均7 月最強,而極端日最大降水發(fā)生在6 月;特大暴雨(250 mm 以上)4 次,6 月2次(1959 年6 月9 日,1982 年6 月20 日),7、8 月各1 次(1998 年7 月21 日,1969 年8 月23 日);大暴雨及以上(100 mm 以上)50 次(見表2)。小時降水最大值是88.4 mm,出現(xiàn)在1998年7月21日06時。
表1 武漢暴雨及以上級別降水統(tǒng)計(1955—2015年合計)
表2 武漢大暴雨及以上級別降水統(tǒng)計(1955—2015年合計)
因此,選取武漢市強降水最集中的長江主汛期6—7月為本研究分析時段。時段內(nèi)缺測小時數(shù)為73 h,涉及7天6年(1961年1天,6月8日,7 h;1979年1天,6月23日,1 h;1985年1天,6月22日,24 h;1987年1天,7 月3 日,4 h;1990 年2 天,6 月14 日、7 月30 日,36 h;1992年1天,6月21日,1 h),對氣候及氣候變化分析影響不大,未做處理。
文中使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對武漢市主汛期小時降水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選取1981—2010年進行氣候平均值計算。主汛期指6—7月,降水小時為小時時間段內(nèi)有降水發(fā)生的小時數(shù),降水日數(shù)為當日范圍內(nèi)降水小時>0,降水強度為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降水量與降水時間比值。
2.1.1 主汛期、各月及各旬 由表3可知,武漢市主汛期(6—7月)常年(1981—2010年)平均降水量443.5 mm,降水小時149 h,降水日數(shù)22.7天,降水強度19.5 mm/d。其中,6 月降水量219.7 mm,降水81 h,降水日數(shù)11.6天,降水強度19 mm/d;7月降水量223.8 mm,降水68 h,降水日數(shù)11.1天,降水強度20 mm/d。
表3 武漢主汛期降水(1981—2010年)
由圖1可知,武漢主汛期各旬降水量,第3旬(6月下旬)最多,95.5 mm,其次是第4、5旬(7月上中旬),分別是91.4、77.8 mm,第2旬、第1旬、第6旬降水少于這3 個旬。旬小時降水強度(旬降水量與旬降水小時比值)第5 旬(7 月中旬)最大,3.5 mm/h,其次是第6 旬(7月下旬)和第3旬(6月下旬),第4旬、第2旬、第1旬降水強度較小。
2.1.2 小時統(tǒng)計 由圖2 可知,主汛期及各月的小時降水量,主汛期是05 時最多28.9 mm,6 月04 時最多14.7 mm,7 月05 時最多14.7 mm;降水最少主汛期是0時11.8 mm,6月16時4.9 mm,7月0時3.7 mm。主汛期降水量集中在清晨和上午,夜間較少(見圖2a)。
主汛期內(nèi)小時降水發(fā)生概率最大是04 時13.1%,最小21 時8.3%;6 月最大是04 時15.1%,最小是16 時9.4%;7 月最大是05 時和07 時11.5%,最小是21 時和23時7.0%(見圖2b)。
主汛期內(nèi)小時降水強度05時最大3.6 mm/h,16時最小1.9 mm/h;6月內(nèi)小時降水強度05時最大3.3 mm/h,16 時最小1.7 mm/h;7 月內(nèi)小時降水強度11 時最大4.6 mm/h,0時最小1.4 mm/h。降水強度清晨到中午較大,午后到夜間較小。旬小時降水統(tǒng)計(圖略),1旬集中在清晨,2 旬在清晨和傍晚,3 旬凌晨,4 旬傍晚和上午,5旬清晨,6旬在中午(見圖2c)。
2.2.1 主汛期 為方便年代際比較,取1956—2015年共60 年,分析武漢主汛期降水變化。圖3 中虛線為年代際平均線,6個年代分別為1956—1965年、1966—1975年、1976—1985 年、1986—1995 年、1996—2005 年、2006—2015年。
由圖3a 可見,主汛期降水量上升趨勢明顯,通過0.05 顯著性水平檢驗;降水量最多在1991 年,較常年多106%,最少在1961年,較常年少73%。
降水小時數(shù)2000 年前增多,之后下降,整體無明顯變化趨勢,1986—2005 年最多,最近的10 年2006—2015年最少(圖3b)。
主汛期小時降水強度總體上升趨勢(通過0.05 顯著性水平檢驗),1966—1975年間小時降水強度最小,1959年主汛期平均的小時降水強度最大5.2 mm/h,60年代末70 年代初以后,1976—1985 年平均較大,1986—1995年又減?。ǜ哂?966—1975年),其后漸次增加(圖3c)。
2.2.2 降雨最多的第3、4、5旬 統(tǒng)計主汛期內(nèi)降水最多的第3旬(6月下旬)、4旬(7月上旬)、5旬(7月中旬)降水(見圖4),可見3個旬的降水量、降水小時數(shù)、降水強度均無明顯趨勢,僅第3 旬的降水強度增加趨勢明顯(圖中降水強度無值點為當年當旬無降水)。
比較武漢主汛期第3、4、5旬日內(nèi)降水發(fā)生時間前30 年(1956—1985 年)與后30 年(1986—2015 年)合計值(見圖5),第3旬前30年05時降水發(fā)生次數(shù)最多,后30 年04 時降水次數(shù)最多,變化最大的是07 時(減少)和16 時(增多),分別減少和增加了10 次;第4 旬前30年07 時降水發(fā)生次數(shù)最多,后30 年06 時降水次數(shù)最多,變化最大的是01 時,降水次數(shù)增加了19 次,后30年與前30年相比,各小時降水次數(shù)均增加,僅08時減少(減少1次);第5旬前30年07時降水發(fā)生次數(shù)最多,后30 年04 時降水次數(shù)最多,變化最大的是07 時(減少)和19時(增多),分別減少8次和增加10次。
本研究利用武漢市氣象站1955—2015 年小時降水的觀測資料,分析武漢市主汛期小時降水的特征及變化情況,指出:
(1)武漢市主汛期降水量443.5 mm,降水小時149 h,降水日數(shù)22.7 天,降水強度19.5 mm/d。6 月降水量219.7 mm,降水小時81 h,降水日數(shù)11.6 天,降水強度19 mm/d;7月降水量223.8 mm,降水小時68 h,降水日數(shù)11.1 天,降水強度20 mm/d。武漢主汛期降水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7月中旬。
(2)主汛期降水量05時最多28.9 mm,6月是04時最多14.7 mm,7月是05時最多14.7 mm。主汛期降水量集中在清晨和上午,夜間較少。主汛期降水發(fā)生概率最大是04 時13.1%,最小21 時8.3%;6 月最大是04時15.1%,最小是16 時9.4%;7 月最大是05 時和07 時11.5%,最小是21時和23時7.0%。
(3)主汛期內(nèi)小時降水強度05 時最大3.6 mm/h,16 時最小1.9 mm/h;6 月內(nèi)小時降水強度05 時最大3.3 mm/h,16時最小1.7 mm/h;7月內(nèi)小時降水強度11時最大4.6 mm/h,0 時最小1.4 mm/h。降水強度清晨到中午較大,午后到夜間較小。
(4)主汛期降水量上升趨勢明顯,降水量最多在1991 年,較常年多106%,最少在1961 年,較常年少73%;降水小時數(shù)無明顯變化趨勢,1986—2005 年最多,2006—2015 年最少;降水強度上升趨勢。主汛期第3旬的降水強度增加趨勢明顯。
(5)武漢主汛期第3 旬小時降水發(fā)生次數(shù)前后30年變化最大的是07 時(減少10 次)和16 時(增多10次);第4 旬變化最大的是01 時,降水次數(shù)增加了19次,后30年與前30年相比,各小時降水次數(shù)均增加,僅08時減少;第5旬變化最大的是07時(減少8次)和19時(增多10次)。
本研究使用了以前相關(guān)分析中較少使用的小時降水觀測數(shù)據(jù),從更小時間尺度討論了武漢主汛期降水變化特點,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防汛尤其是城市防內(nèi)澇提供更多參考。本研究僅使用武漢氣象站觀測數(shù)據(jù),對不同城區(qū)差異、城市化影響等分析未展開,還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收集更多數(shù)據(jù),做更多討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