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玲 段明慧
刺繡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傳統工藝,也是一項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家已經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刺繡技藝有36 項。2018年《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中,僅刺繡就有38 項。小小繡花針正隨著國家非遺保護工作的廣泛深入,漸漸登上大舞臺。
國內關于刺繡的研究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展開也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重視,學術論文漸漸增多,內容主要為對某種刺繡藝術或工藝的不同視角的關注和分析研究,諸如文化視角下的刺繡歷史的研究、藝術學視角下的刺繡品設計研究、應用視角下的傳統工藝研究,以及非遺視角下的傳承保護研究等。我國刺繡藝術地域分布廣泛,很多民族都有刺繡絕活。刺繡藝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多種刺繡相伴相生的繡歌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本文的繡歌既包括刺繡之人刺繡時吟唱的歌曲小調,也包括文人筆下的刺繡題材詩詞。
刺繡與繡歌共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進一步充實了人們的精神活動。刺繡的一針一線、一絲一縷與中華文明、百姓生活和藝術審美等密切相關,歌曲藝術易于傳播,這使繡歌所在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觀念、審美觀念、民眾智慧等文化內涵隨繡歌一起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繼承與發(fā)揚。本文主要從繡歌的產生、傳唱和入詩等幾個方面來探討我國繡歌的產生與發(fā)展。
繡歌是伴隨著刺繡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在關于藝術起源的各種學說中,很多學者認同“勞動說”,即認為勞動是藝術起源的直接動力,如魯迅先生即認為,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出自挑夫們的“杭育杭育”號子,以至于文藝理論界將其稱為“杭育杭育派”。王宏建先生的《藝術概論》中關于藝術的起源曾經引述學者沃拉斯切克(Wallaschek)的理論,認為原始人在集體勞作中會漸漸產生節(jié)奏,而節(jié)奏的產生正是促使藝術發(fā)生的一個條件。如果我們將目光從挑夫轉移到織女繡娘身上,從多人協作的重體力型集體勞動轉移到獨立作業(yè)的女性刺繡染織,我們似乎也有驚喜的發(fā)現。以刺繡為例,尤其是我國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刺繡中,人們在進行刺繡的時候常常也會情不自禁地在其中尋得一種類似音樂節(jié)奏的運作規(guī)律,這便是繡制衣物勞動的節(jié)奏,也是繡歌產生的緣故之一。
農耕社會,我國傳統家庭模式以“男耕女織”為主,男子外出“杭育杭育”耕作,女子在家“咿呀咿呀”織繡??椑C是我國女性生產勞動的主要方式,在女性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女性辛勞織繡的過程中的動作節(jié)奏構成了相當一部分繡歌悠揚的旋律。正如今天有人在進行某種單一或者枯燥的工作時,喜歡播放一些背景音樂一樣,古時人們勞動時也會借助一些藝術手段來鼓足干勁或緩解疲憊,最常見的是各種勞動號子。勞動號子相較閨閣繡房中的繡歌風格必然要粗獷一些。與刺繡相伴相生的繡歌不僅與刺繡時穿針引線的悠長優(yōu)雅動作相關,也與舊中國婦女的地位和命運相連。長期的封建禮教壓抑著被迫居家的女性,她們只能另尋他路來進行自我表達。刺繡隸屬于“三從四德”的女紅,于是,在符合社會條件和社會期望的女性勞作中,繡歌的產生有了相對“合禮合法”的生存和傳播空間。不難發(fā)現,這種節(jié)奏和旋律與鏗鏘有力的勞動號子有異,大多數適合于相對舒緩的獨自抒發(fā)。故而刺繡動作節(jié)奏與心理節(jié)奏是繡歌生成的勞動和生理基礎,繡歌舒緩悠長的旋律也成為不少古代女性自我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刺繡幾乎是舊時每個女子的必修課。繡房的一針一線、千針萬線,織就了屬于中國女性自己的歲月年華,也寄托了歷代女子的萬千情思。而針線織就的不僅是美麗的紋樣,更是愛與情,是深深的情意和拳拳的祝福。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世代前輩流傳下來的刺繡技藝,最動人的地方正是其中所承載的情感,是無數縫制在光陰里的溫柔訴說。
刺繡與歌作從藝術表現角度看,兩者其實是異質同構關系:雖然借助的媒介工具不同(一為針線織物,一為筆墨紙張),表達方式不同(一為針刺繡制,一為奮筆疾書或深情吟唱),但都具有傳達情感的作用。比之刺繡,繡歌作為一種文藝形式,其言情功能可能更為直接,而刺繡工藝作為一種藝術生產,一樣也有著言情效果。繡歌是詩畫兩種藝術言情效果的雙重疊加。幾乎所有的繡歌中都帶著濃烈的女性色彩,亦即柔情色彩。如果您情不自禁地吟唱幾句,您還會發(fā)現,刺繡動作的徐緩、優(yōu)雅、舒展,與深情、悠揚、柔美的曲調幾乎是完美呼應、交相輝映,繡與歌完全交融,相得益彰,將藝術效果發(fā)揮到極致。刺繡作品和刺繡歌詩都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審美表達。針線與織物、筆墨與紙張交融的結果都是人生的審美之花。
我國從原始社會中晚期開始盛行的男耕女織生產方式,注定了中國女性祖祖輩輩以紡、織、繡為生產主業(yè)的生涯特征。繡歌多傳唱于鄉(xiāng)間市井,而繡歌的發(fā)展與各地鄉(xiāng)風民俗直接相關。以“刺繡之鄉(xiāng)”蘇州為例,吳女愛唱的俚曲《子夜吳歌》中唱道:“直抵姑蘇詠,先知風俗通。千枝花剪彩,五色線翻絨?!惫锰K風俗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刺繡習俗。民間傳說這首小曲是由蘇繡先驅“針神”沈壽所作。蘇繡舉世聞名,蘇州歌謠中直言刺繡者甚眾。姑蘇城內蘇繡幾乎無處不在,清代道光間蘇州文士顧祿所著《清嘉錄》描述了蘇州一年十二個月中各個節(jié)令的習俗風貌,其中自然少不了有關刺繡的詩文。如:“紛紛神役與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卻愛巡風小兒女,繡衣花帽騁驊騮?!睂懙氖乔迕魅盏奶K州虎丘廟會上,穿戴繡花衣帽的小兒女們十分惹人喜愛。又如清代乾嘉時期的蘇州詩人沈欽道在《吳門雜詠》中寫道:“流蘇斗帳不通光,繡枕牙筒放息香。紅日半窗剛睡起,阿娘澆得鱔鴛鴦。”雖是三伏天,但有繡枕牙筒放息香相伴,得以酣然安眠。蘇繡就是在這樣流行的風俗中代代相傳,繡女們就是在這樣溫馨的氛圍中習繡成長。①參考嬌古蘇繡的博客:蘇州刺繡與吳地歌謠詞曲的歷史記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6b1220101bk9l.html。刺繡的民俗文化生態(tài)自然催生了這些刺繡文藝,其中以繡歌尤為突出。
編寫于20 世紀80年代前后的《吳歌新集》中,關于刺繡的山歌也不少。信手拈來幾首:
《叫我唱歌亦不難》:叫我唱歌亦不難,不比描花繡牡丹,牡丹繡在鞋尖上,采花容易繡花難。
《采紅菱》(八選一):多情你情哥一片心,拿子你絲線勿曾來回敬,別樣末事嘸啥送,就拿子絲線繡雙拖鞋送郎君。
《勿知哪日才相逢》:新繡荷包分兩邊,一面獅子一面龍,獅子上山龍下海,勿知哪日才相逢。
《十二月花開望郎來》:臘梅花含蕾十二月開,小妹姑娘繡花剪刀擺勒八仙臺,千百樣花名,百花樣鳥名,只落我奴奴剪刀頭上去,小妹繡出這枝櫻桃望郎來。
吳歌作為吳地歌謠,因其對吳地文化現象、風土民情的真實記錄和生動描摹,也成為我國民間文學中別具特色的佳品。如果說中國的歌詩是一幅織錦,那么繡歌的出現便是錦上添花。
大家耳熟能詳的《繡荷包》是最有代表性的繡歌案例,也是我國流傳最廣的民間小曲。楊蔭瀏先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明、清民歌、小曲部分存目》一節(jié)中列舉了若干當時流行的曲名,其中就有《繡荷包》。而有關《繡荷包》的文字記載最多的要數清代的典籍?!疤骄跋蟮靥旖?,落拓狂生仁笑嘲。到處歌聲聲不絕,滿街齊唱《繡荷包》?!边@是《都門竹枝詞》中對嘉慶年間坊間傳唱《繡荷包》情形的生動描繪。直到今天,《繡荷包》仍然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根據四川師范大學民歌研究所收集的民歌資料所記,僅四川地區(qū)的《繡荷包》就有50 多首。
20 世紀80年代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我們對各省卷《繡荷包》傳唱情況進行了統計(臺灣除外),存目為156 首(見表1)。
表1 各省《繡荷包》傳唱統計表①根據《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各省卷統計,數據截至20 世紀80年代。
續(xù)表
這個統計并不完全,而且事實上除了《繡荷包》之外,還有《繡鴛鴦》《繡花曲》《繡花》等皆屬于此類。我們同樣不難發(fā)現,繡歌作為一種女性勞作時的抒情方式,其實對中國民間音樂文學抒寫愛情也發(fā)揮了很好的推進作用。
我國許多詩詞經典源自民間文學,歷代關于刺繡的詩詞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文人繡歌”。民間刺繡的圖景成為很多文人繡歌的題材,推動了文人刺繡詩詞的涌現。白樂天云:“歌詩合為事而作?!贝汤C詩詞不僅是創(chuàng)作者對各地刺繡民俗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客觀描摹,也是作者對自我生活認知的表述和情感的宣泄。中國古詩詞中關于刺繡的題材自不在少數,筆者隨意點開百度“關于刺繡的詩詞名句”,1 秒鐘內便跳出了54 條,簡單梳理如表2。①根據詩詞名句網整理,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shiju/nd_0/%E5%88%BA%E7%BB%A3/2/0。
表2 歷代刺繡的詩詞名句小計表
續(xù)表
由上表可知,歷代歷朝都曾以刺繡入詩,從詩詞大家到學者僧人,從達官貴人到無名小卒,都對刺繡有過關注。概因刺繡是最常見的生活場景,是百姓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再加上刺繡自帶的藝術色彩,使其可以十分便捷地成為詩中意象。以第一首為例,班固的《詩》“長安何紛紛,詔葬霍將軍。刺繡被百領,縣官給衣衾”,記錄了西漢大將軍大司馬霍光去世時,皇家詔葬喪儀的極度奢華,僅刺繡錦被就有百床,極享尊榮。據《漢書·霍光傳》記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jié)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從傳記的詳盡記述到詩歌的高度凝練,“刺繡被”意象最抓眼球,僅此便可盡顯霍光葬禮的隆重。班詩平白如話,便于雅俗共賞。宋代是詩詞盛世,通俗題材廣泛進入歌詩,上表粗略統計的結果也反映了宋朝是繡歌“盛世”,令人聯想到《清明上河圖》的繁榮,鱗次櫛比的勾欄瓦肆中定然穿梭著不少繡女的身影。在欣賞這些文人繡歌時,筆者發(fā)現,它們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描摹現實、情景交融,因為與刺繡結緣,這類特殊的繡歌獲得了特殊的藝術魅力,別具一格。文人繡歌的涌現是我國刺繡文化的藝術記載,也是對民間繡歌的藝術升華。
當然,表2 僅為十分粗略的即興統計,且僅限于詩句,很多詩題便含有“繡”字的佳作并未計入。如,唐代胡令能的《詠繡障》、羅隱的《繡》、宋人鄧深的《次韻繡屏》等均未在其列,且更多關涉刺繡的詞、曲、文章均未在統計范圍之中。
繡歌是人們在刺繡時用以排憂解愁、抒發(fā)自己情感的一種歌曲形式,記錄了歷代中國女性的勞作和情感。刺繡藝術是生活民俗、生產民俗與藝術民俗的融合。社會分工與生產勞作方式是繡歌產生的社會背景,民俗文化生態(tài)則是繡歌興盛和廣為傳唱的現實土壤。繡與歌之間交互融通,互相支撐,互相輝映:交融的是人間的兒女情長、深情厚誼,支撐的是各地的風土人情、文化血脈,輝映的是生活的美好與審美的詩意。
從藝術遺產的角度看,繡歌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價值。繡歌生于刺繡,并且在代代人的口耳相傳中不斷積累,內容越來越豐富。文人繡歌也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因為時代的變化,當代機繡興起,手工繡面臨挑戰(zhàn),繡歌也逐漸式微,幾與刺繡一道成為遺產。筆者認為,現如今在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我們在重視傳統手工刺繡技藝的同時,對繡歌也應同樣予以關注并樹立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