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寧
中越邊境同源共流的文化種子
獨弦琴是中越同源民族——京族的民間樂器,以一弦泛音、獨弦成曲的特點成為了令世界稱奇的民族樂器。和京族人的遷徙定居歷史一樣,獨弦琴的文化起源也與越南有著一衣帶水的聯(lián)系。獨弦琴在京語中被稱為“旦匏”,亦稱為“獨弦匏琴”。早在公元8世紀,獨弦琴就流行于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各國。唐貞元十八年(802年),南亞驃國(今緬甸)向唐王朝進獻歌舞,其中就有獨弦琴。在《新唐書》中也有史料記載著獨弦琴在唐王朝時出現(xiàn)的印記:“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p>
在越南的獨弦琴起源說中,以“國樂”的身份流行的獨弦琴是越南北部人研制出來的樂器,越南文獻《起頭事錄》里就記載了越南人考究獨弦琴來源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有一位越南北部人制出獨弦琴,成泰八年(約1896年)有位盲人樂師帶著這把琴在當?shù)氐捻樆莾?nèi)演奏,具有神秘色彩的獨弦琴自此以后被大眾所了解。
如今,獨弦琴從何而來,為何人所發(fā)明已無處考證,但獨弦琴存在于越南民族和中國京族文化中的事實不可否認,從越南涂山遷徙過來的京族人與越南人仍然有著不可割裂的親緣關(guān)系,獨弦琴就像是一顆種子,在中越邊境的京族人和越南人一來一往的交流中悄然生長。獨弦琴聲在何處鳴起,何處便播下了一衣帶水的文化種子。
琴曲中演繹前世今生
古代基礎版本的獨弦琴由一根麻繩或竹篾做弦,一邊用楔子固定,另一邊則用厚竹片鑿洞作為搖桿,用竹片撥動琴弦,就可以發(fā)出悅耳的旋律。到了明代至新中國成立前,獨弦琴的樂手都會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粭l件制作獨弦琴。亞熱帶地區(qū)氣候使得中越邊境的京族村落周圍生長著許多楠竹,人們就地取材,利用島上生長的楠竹細細打磨,拼接成一把簡單的獨弦琴,為了擴大獨弦琴的音量,聰明的京族人又從屋后的菜地上取下瓠瓜來改造獨弦琴的結(jié)構(gòu),將瓠瓜作為擴音器,置于獨弦琴后,琴聲便更為響亮。這種以大半邊毛竹做琴體,弦軸、搖桿、挑棒等部件也都由竹子制作而成的獨弦琴,整體造型看上去外形酷似雞食槽,所以當?shù)厝艘卜Q這類竹制獨弦琴為“雞兜琴” 。
20世紀60年代,京族獨弦琴演奏家何紹漸漸發(fā)覺竹材制作的獨弦琴音色較為尖銳不柔和,于是在70年代中期,他開始嘗試用木材制作獨弦琴,將竹制琴體改良為棕櫚木琴體,搖桿材料則用牛角等角類材料代替,音響由傳統(tǒng)的原聲共鳴改為拾音器的電聲共鳴,改制后的木制獨弦琴聲音清脆中帶有一絲醇厚,更為動聽,音量的增強使得獨弦琴更加適合獨奏,傳統(tǒng)的獨弦琴曲目也演繹得更加柔美動聽。
中國京族的獨弦琴藝術(shù)吸收了漢族、壯族等民族的音樂元素,與越南同名的樂曲已有所不同,展現(xiàn)出了共性與個性相互交織的獨弦琴音樂文化。雖然獨弦琴制作技藝在時代發(fā)展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但是學習獨弦琴的琴手依舊需要立足于傳統(tǒng),將獨弦琴代表著經(jīng)典文化內(nèi)涵與道德學問的《過橋風吹》《穿針引線》《高山流水》等京族民歌曲目牢牢地掌握和了解,不僅只是浮于表面地撥動琴弦。對于獨弦琴琴手來說,彈琴猶如做學問,海洋民族與各民族間的文化融合過程在獨弦琴樂曲音符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曲輕彈起,千百年的文化精髓如浪花般撲來。
獨弦琴傳承,時代鮮明的認知
遼闊無垠的大海、魚蟹貝類的海底世界、島嶼民族的生產(chǎn)勞動構(gòu)成了京族人海洋文化的特殊性。地域、語言、文化等各種因素的變遷,使得中國京族獨弦琴藝術(shù)在傳承過程中有了異于越南民族的認知。“40年前,巫頭、萬尾、山心京族三島會彈獨弦琴的,掰著一個手的指頭都能數(shù)得清?!被叵肫鹨郧霸?jīng)瀕臨失傳的獨弦琴,年逾花甲的獨弦琴傳承人蘇春發(fā)曾如此唏噓不已。隨著現(xiàn)代生活對京族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京族少年離開了海洋生活,對于獨弦琴中所蘊含的海洋認知理解程度也大大減弱。有人正在遠離,有人正在融入。
褚清藝是京族獨弦琴哈妹組合的現(xiàn)役成員之一,22歲的她雖不是京族子弟,卻是京族獨弦琴傳承方式演變的見證者和受益者。小學三年級時,東興市京族小學為了打造京族特色教育,開設獨弦琴活動課,并邀請?zhí)K春發(fā)前來授課。棄商從教的蘇春發(fā)早在1995年就開始通過免費義務教學和組建表演團隊等形式在東興一帶教授獨弦琴。他的授課,在年幼的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獨弦琴的種子。褚清藝開始對獨弦琴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校組織的興趣班只是小試牛刀,在母親的支持下,褚清藝拜入蘇春發(fā)老師的門下,繼續(xù)學習極為小眾的民族樂器獨弦琴,并接受了多位獨弦琴名家的指導,哈妹組合的創(chuàng)始人蘇海珍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為了參加當時的青歌賽,蘇海珍組織了幾位獨弦琴演員臨時成立了哈妹組合,她們一路過關(guān)斬將,最終站在了央視的舞臺,向全國電視觀眾展示京族獨弦琴彈唱的獨有魅力和風情。青歌賽結(jié)束后,小有名氣的哈妹組合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外出演出,國內(nèi)外的演出邀請應接不暇。十年以后,哈妹組合的創(chuàng)始成員已逐漸退出了演出一線,年輕人們開始繼承前輩的衣缽,為哈妹組合注入新鮮血液。在蘇海珍的組織邀約下,褚清藝和其他幾位年輕的獨弦琴傳承人再次帶著一把獨弦琴遍走天下,曾經(jīng)單薄的獨弦琴,在哈妹組合的指尖上重新迸發(fā)出和諧美好的樂音。
如今,京族獨弦琴的藝術(shù)傳承早已在當?shù)乇榈亻_花,后繼有人,蘇春發(fā)的京族獨弦琴藝術(shù)傳承示范基地已然桃李滿天下,蘇海珍的哈妹組合足跡也已遍布大江南北,褚清藝的獨弦琴藝術(shù)生涯才剛剛拉開大幕……京族獨弦琴藝術(shù)的傳承在代代相傳間,注入了屬于個人、屬于時代的鮮明認知,空前絕不無后。
當琴手扶桿、撥弦之時,曾經(jīng)漂泊海上的京族人,以一把只有一根弦的琴,讓京島人家海邊生活的獨特風情在余音繚繞時彌山跨谷,把中越兩國間濃濃的藝術(shù)情緣再次牽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