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2020年4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wù)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后續(xù)行星任務(wù)依次編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于2020年7月23日發(fā)射,開啟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繞、落、巡”三位一體探測任務(wù)。
去火星尋找生命,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抵達火星不是一場說走就能走的旅行。受天體運行規(guī)律約束,每隔26個月,地球、火星和太陽就會合成一條直線,此時地球與火星距離最短,也是最適合發(fā)射探測器的時間。如果錯過今年,下一次發(fā)射就要等到2022年。
抓住最佳窗口時機,僅是火星探測的基礎(chǔ)條件,火箭的運載能力、入軌精度和可靠性才是火星探測的重要前提。
相比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要進行更多次、更精確的軌道修正,才能精準地進入火星軌道,到達目的地。如果探測器在地火轉(zhuǎn)移軌道近地點有每秒1米的速度差或1千米的高度差,到達火星的位置誤差就可達10萬千米。這一高難動作被稱為“從巴黎打一顆高爾夫球,一桿落入東京的球洞”。在探測器切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如果切入點離火星略遠,則無法被火星引力捕獲;如果切入點太近,則可能闖入火星大氣層導致墜毀。1999年,美國火星氣候軌道器在入軌時,就因混淆了英制和公制單位造成了導航誤差,使其距離火星太近而被燒毀,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如何把探測器中的火星車從火星軌道降落到火星表面,則是更大的挑戰(zhàn)。月球與地球之間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千米,最遠為3億至4億千米,因此火星對探測器的測控能力要求極高?;鹦蔷嚯x地球越遠,信號越弱,且兩者距離還有至少10分鐘的信號延時。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和著陸的關(guān)鍵時間,只能依靠研究人員提前輸入數(shù)據(jù),由探測器自主判斷,相當于“盲降”。在這個階段,探測器的防熱措施是否可靠,降落傘、氣囊和緩沖火箭等能否按程序工作至關(guān)重要,整個過程被稱為“恐怖7分鐘”,許多探測器都在此處功虧一簣。2016年10月20日,歐洲“火星生物學-2016”中的“夏帕雷利”在著陸前與地面失聯(lián),原因是僅1秒的計算失誤,造成降落傘與防熱罩提前分離,導致撞毀。
進入火星大氣層后,著陸的巡視器還要進行氣動外形、降落傘、發(fā)動機、多級減速和著陸反沖軟著陸等一系列工作。環(huán)繞器將為火星車提供中繼通信鏈路,并開展環(huán)繞科學探測。此時,才算真正意義地完成了火星探測的“繞、落、巡”任務(wù)。
所以,我國一次發(fā)射就實現(xiàn)火星環(huán)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wù),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第一次。之所以敢大手筆進行嘗試,是因為我國已建成僅次于美國的深空測控網(wǎng)。2018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天津武清站新建70米高性能接收天線,它是完成中國火星探測器科學數(shù)據(jù)接收任務(wù)的關(guān)鍵設(shè)備,也是亞洲在建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按計劃,該天線將于2020年10月具備火星探測的數(shù)據(jù)接收能力。也就是說,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的路途上,天線就可以接收其發(fā)回的信號了。深空測控網(wǎng)技術(shù)的成熟,意味著我國將逐漸擁有在地球和宇宙間近乎無死角的深空通信能力。
雖然說實現(xiàn)火星探測的難度,遠遠超過“上九天攬月”,但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夢想,始終不曾遺忘。正如《下一站火星》中說的那樣:“走出地球似乎是我們從渺小邁向偉大的必經(jīng)之路?!?/p>
(朱藝鳴薦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