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鑫
散文以“散”為體式特征,但并不代表讀者可以用“散漫性”“隨意性”的心態(tài)來解讀文本。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散文文本的解讀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對文本挖掘過深,或者解讀過于膚淺,更有滿足于現成的結論等傾向,這些現象都是散文課堂教學中對散文文本解讀的方向性迷失。散文作者的寫作,一般是先受客觀景、事、物的觸動,繼而引發(fā)內在的情思,然后形成文章表達出來。讀者解讀文章,則是透過文章內容的解讀觸摸到作者的情思,領會文章所傳達的深幽的意蘊。準確把握解讀散文文本的方向,直接影響到讀者解讀散文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確保散文教學實施的有效性,筆者以為散文解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厘清脈絡,品析結構美
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學習散文,首先要引導學生明了散文的新穎、精巧、別具匠心的藝術構思,這是散文的文體特征所決定的。散文貴在“散”,題材廣泛,表現方式靈活多樣,這才使得散文的結構具有了無窮的奧妙。在結構安排上,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大凡散文作家往往都頗具匠心。因此學生只有把握了散文的行文線索,才能高效地理解文章。
比如,《藤野先生》這篇散文包含的生活片段十分豐富:時間跨度之久,前后二十余年;大小事件有十余件之多,涉及的地點多處。如此復雜的材料組合,作者是如何把它們串聯起來的,需要讀者厘清脈絡,否則無法理解課文內容?!短僖跋壬芬晃?,作者魯迅先生巧妙地把這些復雜的生活片段結合在一起。作者采用了雙線并行的行文手法:一條明線,敘述了作者本人與藤野先生的交往,意在贊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一條暗線貫穿文章的始終,作者按時間的順序,以自己情感的變化為線索,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由此可見,厘清散文的脈絡,讀者就像牽住了風箏的絲線。
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把握散文的結構,盡快融入文章的解讀之中。根據作者的行文習慣,散文豐富多彩的結構:如,記敘性散文多以事件的發(fā)展來鋪展情節(jié)。游記類的散文結構方式則更加靈活,有的采用空間的轉換,有的采用時間的推移,還有的采用移步換景的結構方法。抒情性散文、寓情于景的散文、托物言志等類型的散文,一般以景物畫面的展開層次來行文。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以“畫面”結構文章,讀者抓住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從中讀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悅贊美之情。還有些散文的段落擬寫小標題,進行提示;也有采用空行或者采用“一、二、三”等數字來標明順序的,如《鄧稼先》一文就采用了五個標題,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一代偉大科學家的風范。
二、重視朗讀,品味語言美
散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有情感的朗讀散文,讓學生在誦讀散文的過程中感受散文語言的魅力。比如《春》《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散文名篇,這些經過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讀起來節(jié)奏自然、朗朗上口,富有韻味,猶如琴鍵彈奏出的優(yōu)美曲調,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反復誦讀體味,使學生感受其中的韻律美。如:《春》一文中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把春天里孩子們愉快玩耍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好似在欣賞一曲輕音樂。再如:《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駢散結合,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大氣勢。
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習品讀文章,獲得語言美的享受。比如,學習朱自清的《春》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朱自清散文語言清新、歡快的特點,進行品讀:1.文章在景物描寫中大量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的童心、童趣。作者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采用擬人化手法,流露出作者純真的童心。又如:“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作者以兒童的視覺經驗進行描寫,充滿童趣。2.作者在語言的表現形式上描寫居多,讀者只要細心品讀,就會感覺到作者喜悅贊美之情。文章中大量采用疊詞、疊句的渲染:“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等等短句,讀起來節(jié)奏感極強,讓讀者似乎看到了春天的樣子。3.作者善于化用古典,本文中運用極多,化用古典就像詩情畫意一般彌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直接引用古典:“吹面不寒楊柳風”,化舊出新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即化用了古詩“紅杏枝頭春意鬧”,使人感覺到了春天喧鬧沸騰的景象。讀者在讀中品味語言,感受散文的語言之美。
三、展開聯想,領會意境美
“意”是作者思想的感悟,“境”是作者繪制的美好藝術圖景,意和境水乳交融,形成散文的意境之美。一篇好的散文,情趣盎然,詩情畫意,給人以無限美好的聯想。
1.寫實之美。散文是一種自由多樣,世相百態(tài)的文體。敘寫的多為真人真事,真景真物。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選取了家庭在遭受災禍后,父親送作者上學的感人場景。文章細致入微地刻畫了父親過鐵道為作者買橘子的動人畫面,無不令讀者為之動容。
2.繪畫之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作者在抒寫春天的景物時,就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為讀者繪制了幾幅美好的春天圖景: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春天在作者筆下就像圖畫一樣美妙,讓人產生聯想:春草勃發(fā),生機無限;春花競放,蓬勃向上;春風溫暖拂面,輕撫萬物,春雨輕柔如絲,滋潤大地;孩子和大人在這大好的春光中歡快愉悅,精神抖擻地迎接春天降臨。作者歌詠這大好春光,也情不自禁地贊美著大自然的博大情懷,把讀者也帶到這燦爛的春光之中,和自己共同詠唱春天的偉大贊美之歌。
3.磅薄之美。散文在行文上大多自由自在,隨性舒展,一般不受過多的限制,而且筆法也比較自由靈活。如《醉翁亭記》中,作者寫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宴酣之樂,酒喝得是多么的暢快!不管是坐著的,還是站起來的,在太守面前毫無拘束,高聲嬉笑,恣意放縱,太守與百姓之間的關系是多么的融洽!眾賓的歡樂之態(tài),透出了太守內心的欣喜之情。
四、注重體驗,感悟情感美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备形蛏⑽牡那楦?,可從這幾個方面入手:1.品味語句的情感。作者總是把深摯的情感蘊含在詞句之中,讀者只有透過詞句層面的解讀,才能走進作者的情感深處,并與作者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础洞骸芬晃闹械摹芭瓮瓮?,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句,“盼望”一詞反復運用,作者對春天急切期盼、渴慕的情感流露無遺?!皝砹恕薄敖恕鼻逦貍鬟_出作者對春天即將來臨的驚喜之情。2.品味修辭手法表達的情感。散文善用多種修辭手法來繪景狀物,抒發(fā)情感。品味修辭的表達作用,能幫助我們領悟文章的情感。再看《春》中的“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一句,抓住春天的總體特征,采用排比、比喻等手法,用“娃娃”“小姑娘”“青年”來比喻春天的新、美、力等特征,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總之,學習對散文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品味,讓我們走進作家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之中,提升我們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