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視紅外系統公司與美國陸軍簽訂一份價值2060萬美元的合同,用于生產和交付“黑黃蜂”3微型無人機系統。該無人機續(xù)航時間可達25分鐘,幾乎沒有噪音,能傳輸實時視頻和高清圖像,提供即時的隱蔽態(tài)勢感知能力,為排級或小規(guī)模單位提供情報、監(jiān)視和偵察能力。2019年1月,美國陸軍曾授予前視紅外公司一份初始價值3970萬美元的合同,用于采購首批“黑黃蜂”3,目前這批無人機正在交付中。
據俄羅斯國防部新聞與大眾傳媒司2020年2月30日報道,俄羅斯海軍將在2020年年底之前接收14套“馬林”350,總裝備數量達到57套?!榜R林”350是俄羅斯海軍現役的主力無人深潛器,主要用于執(zhí)行各種水下搜救、勘察任務。它裝有6臺發(fā)動機,4臺水平方向,2臺垂直方向。深潛器上搭載了攝像頭、多波束聲吶、深度計、導航系統等,母艦上的操作人員通過光纜監(jiān)視和操控深潛器。
近日,俄羅斯國防部表示,俄軍將于2021年接收首批S-500“普羅米修斯”遠程攔截防空導彈綜合系統。S-500由多種目標探測與攔截裝備及地空導彈組成,最大射程600千米,除了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巡航導彈等目標,還能攔截飛行速度達7千米/秒的彈道導彈。
新型C20型7.62毫米狙擊步槍將替換現役的C8狙擊步槍。C20由柯爾特加拿大公司生產,采用直吹式導氣系統,配有MRR-L一體化上機匣、雙動扳機、可調式槍托和兩腳架,機匣頂部裝有皮卡汀尼導軌,相較于C8狙擊步槍具備更高的精度。作為狙擊系統項目的一部分,加拿大陸軍于2019年8月選擇C20狙擊步槍,并在2020年2月與柯爾特加拿大公司簽訂一份價值200萬美元的合同,用以建設C20生產線。
2020年5月11日,美國內華達山脈公司與美國空軍簽訂一份的合同,為空軍特種作戰(zhàn)司令部再提供一架A-29“超級巨嘴鳥”攻擊機以及相關的地面支持設備,同時還提供飛行員培訓和后勤保障等服務。A-29是一款堅固耐用的多功能渦槳飛機,用于執(zhí)行攻擊和偵察等任務,可在簡易機場使用,并在惡劣環(huán)境和復雜地形中低空飛行。迄今,該機已裝備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qū),是唯一一種獲得美國空軍軍事型號認證的輕型攻擊機。
美國海軍將聯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對配備AN/ZPY-8雷達的MQ-8C“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進行飛行試驗。MQ-8C最大起飛重量2722千克,典型有效載荷136千克;配備一個四葉主旋翼和一個雙葉尾旋翼,可集成激光測距儀、光電/紅外傳感器、自動識別系統等有效載荷。AN/ZDY-8雷達可顯著提升無人機的目標探測與跟蹤能力,其多模式能力可滿足美海軍的情報、監(jiān)視與偵察需求。
美軍于2020年2月部署在關島的2架MQ-4C無人機已結束訓練和評估工作,開始正式執(zhí)行任務。它們由美海軍第19無人巡邏中隊操作,第七艦隊第72特遣隊負責具體的作戰(zhàn)指揮,將為艦隊和作戰(zhàn)司令部提供持續(xù)的情報、監(jiān)視與偵察。MO-4C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發(fā),是一款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可在超過16000米的高度連續(xù)24小時執(zhí)行飛行任務,主要用于海上巡邏和其他監(jiān)視任務。上圖是4月13日,美軍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進行“大象漫步”,領頭的是MH-60S直升機,隨后就是空軍的RQ-4、海軍的MQ-4C無人機,空軍的5架B-52轟炸機和6架KC-135加油機。
2020年5月8日,首批2架編號為91701和91705的MV-22B“魚鷹”傾轉旋翼機抵達美國駐日海軍陸戰(zhàn)隊巖國航空站,預計將于6月交付日本陸上自衛(wèi)隊。這2架旋翼機是2015年日本訂購的首批5架MV-22B Block C型“魚鷹”的一部分。截至目前,日本已完成17架MV-22B傾轉旋翼機的采購目標:2015年訂購了首批5架,2016年7月和2017年、2018年分別訂購了4架。
日本陸上自衛(wèi)隊將根據最新國防預算計劃,再采購12輛10式。該坦克2002年啟動研制工作,2010年開始生產并列裝。戰(zhàn)斗全重48噸,采用三菱重工業(yè)公司的1200馬力8缸水冷柴油機、MT1200型無級變速箱,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00千米。它采用傳統布局,乘員3人,配備模塊化陶瓷裝甲,主武器為一門44倍口徑身管的120毫米滑膛炮。
據新加坡軍方消息稱,新加坡國防部已與ST工程集團地面系統公司簽訂“獵人”的第二階段生產、供應和綜合后勤保障合同。2019年6月11日,在陸軍裝甲部隊成立50周年慶典上,新加坡國防部長宣布“獵人”新一代戰(zhàn)車正式服役,取代M113A2裝甲車,將和“班尼克斯”Ⅱ步兵戰(zhàn)車構成新加坡未來機械化部隊裝甲載具的主力。
“獵人”是新加坡國防科學與技術局聯合ST工程集團和新加坡陸軍,共同設計研發(fā)的一款履帶式步兵戰(zhàn)車,是新加坡陸軍第一款全數字化平臺,也是第一款集成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zhàn)車。該車乘員3人,駕駛員在車體左前部,右側是動力裝置,炮手和車長并排坐在后面的戰(zhàn)斗艙,車體后部的載員艙最多可以搭載8名全副武裝的步兵。
車體為全焊接鋼裝甲,能根據需求拆卸和更換裝甲組件,裝配附加裝甲、爆炸反應裝甲。戰(zhàn)斗艙內集成了多個多功能顯示器,可顯示來自攝像機、車長和炮手瞄準鏡、全方位監(jiān)視傳感器的視頻和數據,以及來自平臺傳感器和綜合戰(zhàn)場管理系統的系統數據。
車體中部配裝“薩姆森”遙控武器站,安裝一門Mk44型“叢林之王”Ⅱ式30毫米機關炮,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遙控武器站上還有帶裝甲保護的“長釘”反坦克導彈伸縮發(fā)射裝置,兩側有煙霧彈發(fā)射器。
“獵人”系列共有五種型號進入服役,分別是戰(zhàn)斗型、指揮型、舟橋型、工程型和救援型?!矮C人”步兵戰(zhàn)車具備完善的火力、通信、觀測、防護和突出的網絡戰(zhàn)能力,可伴隨裝甲部隊直接執(zhí)行突擊作戰(zhàn)任務,并依靠其強大的數字化能力顯著提高部隊的總體作戰(zhàn)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