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典飛
尹潤生和夫人張穎昭在舊居書房
尹潤生(1908—1982),原名培昌,字潤生,別署憶竹簃主人,蒙古族,姓博爾濟吉特氏,為元世祖忽必烈后裔,清時隸內(nèi)務(wù)府正白旗蒙古,北京人。早年畢業(yè)于北平私立財政商業(yè)??茖W校,1930 年后供職于世界編譯館,1936 年任財政高商學校國際貿(mào)易、會計科教員。1930 年任中國聯(lián)合準備銀行總行行員。著有《北京典當業(yè)概論》。1954 年,受文化部鄭振鐸之邀參加古墨等文物鑒定會,調(diào)入文化部文物出版社工作,后奉命致力于整理故宮博物院藏墨。1956 年,與葉恭綽、張子高、張伯一起將所藏明代墨珍品合編成《四家藏墨圖錄》。1980 年,在北京市西城區(qū)政協(xié)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北京中國書畫學校。1982 年病故。
尹潤生生于北京,他出身蒙古旗人世家。其祖父榮皓,道光丁未科(1847)進士。其父曾煦谷,清時曾任禮部郎中、內(nèi)務(wù)府銀庫郎中兼署總管等職位,宅邸位于北京地安門附近,即舊京拐棒胡同著名的“榮尹家”①,清末內(nèi)務(wù)府大家族之一。民國以后,大多旗人家庭相繼敗落,而尹潤生自幼勤奮好學,未染八旗子弟紈绔作風,早歲失怙,事母至孝,成年后投身于銀行業(yè)。他的夫人張穎昭②,擅丹青,師從工筆畫大師徐燕孫,后苦于缺少佳墨,創(chuàng)作中總引以為憾。尹潤生伉儷感情頗篤,為解決此問題,尹氏開始奔走于廠肆之間,搜尋古墨,最初以實用為目的,逐漸于收購過程中可分辨出何墨宜于作書,何墨宜于作畫,由于尹氏為人認真嚴謹,他對墨的質(zhì)料、形式、年代、款識、銘文、圖案、產(chǎn)地、裝潢、工匠、真?zhèn)蔚攘巳挥谛?,除觀察實物外,還請教精鑒古墨的時賢,最后終成為一代藏墨大家。尹潤生專門購藏古墨,常年活躍于廠肆,故與晉秀齋的賈濟川、永譽齋的李聯(lián)芝、慶云堂的李文才、玉網(wǎng)齋的馬叔雍、學古齋的溫德潤、蕉葉山房的張蔚華、綺庵的吳學融等人往還頗多。據(jù)他的友人石繼昌③及其女博爾濟吉特·雨立(尹立)回憶,民國時期,尹潤生與勞篤文、巢章甫、葉恭綽、張子高、張伯、壽石工、周玨良、周紹良過從甚密,其中他與壽石工交往最深,壽氏曾為尹潤生治過印。尹氏過世后,他的夫人張穎昭于去世前一年,將尹潤生及幾位朋友悼念壽石工的文稿交其女博爾濟吉特·雨立保存,并講述了尹氏為壽石工料理喪事及與朋友一起擬寫碑文的事宜??箲?zhàn)期間,北平淪陷,尹潤生曾多次赴廠肆說服文物商人,不要貪利將古墨賣給日本人,使國寶外流,那時壽石工沒有子女,家庭負擔略輕,故常想方設(shè)法支持尹氏,給予過他不少幫助。在尹潤生的呼吁下,北平淪陷期間,古墨基本上未流失于海外。
藏墨拓及題跋
1949 年后,尹潤生奉命整理故宮博物院藏墨。20 世紀50至60 年代,尹潤生與葉恭綽、張子高、張伯等每月要聚會二三次,以談墨為中心,除鑒別實物外,還賞奇析疑,參考前人資料、墨譜拓片,交流意見,是當之無愧的四位“墨癡”。四位先生還在聚會中約定,將來把各自收藏明墨薈萃于一書,以拓片配詮注,最后統(tǒng)一捐獻國家,交由故宮博物院保存。1964 年,四位先生將一批明墨捐獻故宮博物院,足見四人之默契。尹潤生曾在1951 年所著《尹潤生墨苑鑒藏錄》中云:“墨散書存,是所慰也。”化私為公,功莫大焉。20 世紀60年代中期,尹潤生遵循周恩來總理指示,承擔編纂《古墨集成》重任,其間走訪了全國各地的許多博物館,對國內(nèi)的藏墨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他還先后編著出《故宮博物院藏品目錄》《云煙過眼錄》《墨林史話》等。除此之外,尹氏還撰寫過《解放前北京的飯莊飯館》《汪精衛(wèi)行刺載灃地點質(zhì)疑》《憶賽金花答德國記者問》等多篇文史資料。
據(jù)尹潤生之女博爾濟吉特·雨立回憶,墨在家中的地位很高,有一次夜里凌晨三四點鐘,鄰居家失火,尹潤生發(fā)現(xiàn)后,他衫履不齊,先后將藏墨箱具抱出,最后雙手吃力地抱著用于藏墨的五斗柜大抽屜走出,足見墨是尹氏最為珍視的寶物。他的友人周玨良曾贊譽尹氏云:“尹潤生兄見聞最廣,賞鑒極精,收墨不拘一格,然非至精之品不留?!雹芏牧硪晃挥讶耸^昌更是談到尹潤生:“一墨在手,立刻就能識別真?zhèn)危瑓^(qū)分其流派,明確其時代,評定其優(yōu)劣。先生之于古墨,不但在朋輩同好中推為行家里手,就連琉璃廠肆中人也對他奉若神明,當他們遇到疑難不決的古墨時,經(jīng)常請教于先生,得其一言以為準繩。”⑤作為民國時期舊京著名藏墨大家之一,尹潤生還精通近代掌故、社會風俗、京劇藝術(shù)及碑帖書畫,他的書法也頗具功力,在舊京藝壇有一定的名氣。其中部分緣由即尹氏常年購藏古墨,加之出身旗人世家,家中舊有藏墨,耳濡目染,后于購存過程中,常磨試古墨,故而深諳墨的品質(zhì)及應(yīng)用。學者李潤桓曾回憶舊京文人曾克耑晚年談及清代館閣體時曾說:“老先生們都留存著烏、光、方的傳統(tǒng)。晚清遺老賣字時,消耗的舊墨,可真不少?!雹蘅梢娕f墨在遺老心中的地位。而尹潤生的書法,在筆者看來,是清代旗人帖學書法的延續(xù),筆者曾撰有《淺談清代旗人書法》一文,分析了從清代建立至清帝遜位后旗人書法的流變演進過程。民國后,舊京的旗人大多標榜帖學,涉及碑派書法者并不是很多,而尹氏書法似亦奉行此旨,他終生標榜帖學。從其身邊的友人來看,擅長帖學者眾多,如勞篤文,擅長小楷、行書、草書,對“二王”書法甚為推崇,書作帖學意味濃厚。壽石工是舊京著名的篆刻家、書法家、詞人,書法從帖學出,漸融北碑。葉恭綽也是名重一時的碑帖書法大家。巢章甫為張大千、壽石工弟子,亦擅書法,碑帖兼長。尹潤生的書法基本以帖學為宗,但缺陷在于寫不大,擘窠者甚為鮮見,他曾為畫家石谷風書一行楷書橫幅,似是尹氏書法中絕大者,此作純宗趙孟,書風清雅遒勁,一派名士風范。尹潤生的小行楷書較為常見,《四家藏墨圖錄》中存有不少,整體氣息與壽石工頗為相像,無論是結(jié)體還是用筆,均帶有很強的壽氏書法面貌,提按之間法度謹嚴而生動?!端募也啬珗D錄》中除存有尹潤生書法外,還有葉恭綽、張子高、張伯三位先生的書法,四人書風相對統(tǒng)一,源于均擅長帖學之故。葉恭綽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水平在其中無疑是最高者。張子高為化學界前輩,書法寫得老實持重。張伯書法面貌似董其昌,流利灑脫。而尹潤生年齒小于三位時賢,但與他們的書法相比,水平并不遜色,尹潤生生于科舉廢除后,但其書法存館閣體的影子,楷書似從歐陽詢、趙孟入,行書緊湊,法度森嚴而不亂,行書略厚,在歐陽詢的基礎(chǔ)上有米芾書法意味??赡芤蚺c壽石工交往較多,潛移默化受壽氏影響之故,連書法整體面貌都和壽氏相近。
筆者近年曾先后撰寫過舊京眾多的學者書家,他們大多經(jīng)過館閣體的訓練,擅長書寫題跋,把書法作為實用的工具,且由于常年以毛筆作書,故書寫熟練,自成一格。尹潤生書法也屬此類,他隨著藏墨日多,書寫題跋也甚為頻繁,于常年書寫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即使是給朋輩的書札,也寫得謹嚴認真,一絲不茍,沒有懈怠之感。所以尹潤生書法是清末帖學書法的延續(xù),也算是舊京書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年的尹潤生還熱心于書法教育事業(yè),特別是20 世紀70年代末,各類書法活動漸多,尹氏發(fā)起和組織“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和“書畫業(yè)余學?!?,書畫研究社成員達六百余人,業(yè)余學校學生四千多人,為書法在民間的普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今日識得尹潤生的人很少,且在近現(xiàn)代書法史上也未能收錄尹氏之名,但尹潤生書法卻有其一定的價值,特別是在當今丑書盛行的時代中,尹氏書法無疑是一劑良藥,一劑能讓世人重新審視傳統(tǒng)書法的良方。
行草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壽石工為尹潤生治印及尹潤生題跋
行楷書札
注釋:
1 按尹潤生祖父榮皓,其先祖為蒙古族,姓博爾濟吉特氏,為元世祖忽必烈后裔,清初入內(nèi)務(wù)府,隸內(nèi)務(wù)府正白旗蒙古,賜姓漢姓尹,內(nèi)務(wù)府旗人姓氏稱謂需同呼漢姓,并將姓氏置于名后,故時人稱“榮尹家”。
2 張穎昭(1917—2006),原名樹筠,北京人,滿族。早年畢業(yè)于貝滿女子中學。其父張霈卿,史學家,北京文史館官員,著有《燕京見聞錄》。自幼受其父熏陶,酷愛繪畫,從父親習山水,后拜工筆畫大師徐燕孫為師,是徐燕孫的早期弟子之一。民國時曾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1957 年任北京工藝美術(shù)學校國畫教員,1958 年參加中國歷史博物館建館工作。1982年加入農(nóng)工民主黨,后任東方書畫社理事。1983 年任北京西城區(qū)政協(xié)委員、政協(xié)書畫社理事、愛晚書畫會會員,中國徐霞客研究會顧問。此簡介參考尹立編《尹潤生、張穎昭、謝筱廼、尹立—書畫影集》,自印本,8 頁,2011 年。
3 石繼昌(1925—1994),字守常,北京人,先世為滿族漢軍旗人。早年攻讀文史,師從金受申,常為《新民晚報》撰稿,1949 年后曾供職于銀行業(yè)。后因體弱多病告退,為人整理文稿,繕寫謄錄,賴此為生。后入中華書局編輯部,1978 年后應(yīng)聘參與《文物》月刊編輯工作,業(yè)余應(yīng)北京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單位之約,點校整理關(guān)于北京民俗、清代掌故及《雪橋詩話》、明清小說等并撰寫學術(shù)性前言,同時在《燕都》《讀書》等期刊雜志發(fā)表論文,早年曾撰有《八旗耆舊名錄》,后撰有《春明舊事》,此處參考戴文葆撰《序》,石繼昌《春明舊事》,北京出版社,1997 年。
4 周玨良《序》,周紹良著《蓄墨小言》,8 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年。
5 石繼昌《古墨名家尹潤生(上)》,石繼昌《春明舊事》,15 頁,北京出版社,1997 年。
6 李潤桓《古墨遺香——〈尹潤生墨苑鑒藏錄〉序言》,《紫禁城》2007 年第11 期,2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