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植夫
顏真卿 湖州帖 27.6cm×50.2cm 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李白與杜甫齊名,被后世尊為“詩仙”。書法的傳承,與書寫者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它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李白這樣的“仙”級人物,其書名往往被詩名所覆蓋,甚至是他那一腔建功立業(yè)的熱血;另一種則是如“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一般縱然為“江西詩派”之祖,但后世也將其納入書法家之列。這也難怪黃庭堅在評價李白書法時有:“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的感嘆了。
宋徽宗跋文
歐陽玄跋文
在中國的書法史上,許多的碑刻作品因為材質(zhì)特殊而拓本世代流傳,這也凸顯了紙質(zhì)作品的難能可貴之處。特別是唐代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李太白,其傳世的唯一的墨寶《上陽臺帖》更是勾起人的向往之情。
對于李白的傳世書法作品,宋代的《宣和書譜》記載的最為全面,有《太華峰》《乘興帖》《歲時文》《詠酒詩》《醉中帖》五種,但根據(jù)啟功考證,后二帖很有可能是假托之名。碑刻方面,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碑目》中有《天門山銘》《象耳山留題》,明代陳鑒《碑藪》中有游泰山詩等記載,清代孫星衍《寰宇訪碑錄》有題安期生詩石刻和隱靜寺詩,流傳至今刻石、拓本均無,其余文獻資料更是無從考究。啟功曾總結(jié)刻本中有宋《淳熙秘閣續(xù)帖》、宋《甲秀堂帖》、明《玉蘭堂帖》、明翻摹宋刻雜帖、清《翰香館》《式古堂》《潑墨齋》《玉虹鑒真續(xù)帖》《樸園》等帖,但這些刻本據(jù)啟功總結(jié)相互重復且底本、摹刻均不佳,很難從中看到書家書法水平的真實樣貌。這也是為什么《上陽臺帖》對于李白書法水平的彰顯顯得尤為重要。
《上陽臺帖》為紙本,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縱28.5 厘米,橫38.1 厘米,屬于草書的范疇,共5 行25 字,應為天寶三年(744)李白與杜甫、高適同游王屋山陽臺觀時所作的四言詩,此帖中“上”不只為登臨之也有尊敬、崇尚之意。帖中草書字形書寫標準,釋文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薄渡详柵_帖》之所以被歷代認為李白傳世唯一真跡,是因為它有序的傳承。初曾入宣和內(nèi)府,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體題:“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帖后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體跋文:“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边@是鑒定《上陽臺帖》最可信的史料。啟功認為趙佶與唐代李白相隔時間不過三百余年,是有機會看到許多李白真跡的,所以宋徽宗的跋文具有很大的可信度。而對于宋徽宗的跋文為什么只提到《乘興帖》而不是直接對李白《上陽臺帖》帖直接評論,應該屬于個人借花獻佛以詩來評論李白書風的一種描寫罷了,并不會存在割裱、重裱等現(xiàn)象。
帖中“子固”白文印、“秋壑圖書”朱文印可知南宋時經(jīng)趙孟堅、賈似道收藏,“張晏私印”可知元代經(jīng)張晏所藏并跋:“謫仙書傳世絕少,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耳?!砸粤鞒鲇谛刂校侨羲朔e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云之態(tài)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張晏跋后緊接杜本跋文:“唐人無不能書者,蓋有其源流耳,嘗聞趙文敏公之言,以為賦詩作文及書與畫,無不用工,至于名世,傳后則各有其品,太白之書何如長史,然豪雄渾壯,固不異也,杜本觀?!背酥鈿W陽玄在跋文中對《上陽臺帖》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梢娢萘好髟律沼嗪材茻??!碧浊甯咦谇⌒袝}“青蓮逸翰”四字并緊接帖后隔水跋曰:“……太白此帖語文集所不載,宋徽宗跋乘興踏月云云,別是一帖,見于《宣和書譜》,蓋泛論白書,非專指是帖也。觀其筆氣豪逸,非他人所能贗托,張晏以下諸跋,亦皆可據(jù)其為青蓮遺墨不妄耳。”更是表明了乾隆對于此帖真?zhèn)蔚膱远☉B(tài)度。
除了文辭的精美之外,《上陽臺帖》帖5 行25 字,字字飽滿、磊落大方,從用筆的風格、樣式上來看,與張旭《肚痛帖》、顏真卿《湖州帖》有異曲同工之妙,屬于唐代草書范式一類,這也可以確定此帖為唐代李白書風的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在書法史的演進史中,書體的發(fā)展到了唐代已經(jīng)完成了字體的演變而逐漸轉(zhuǎn)變?yōu)轱L格的發(fā)展中,“尚法”的唐代不僅是楷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也是草書發(fā)展的一個高峰,草書是書法字體中最為抒情、難度最大,也是表現(xiàn)力最豐富的藝術(shù),后世僅有“草圣”一說,“張顛醉素”、顏真卿、柳公權(quán)、賀知章等諸多經(jīng)典草書作品正是在唐代高度的文化自信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上陽臺帖》無論是從文辭還是整體的樣貌上,無不透露著時代所賦予的氣息,愛屋及烏使得此帖在李白的光環(huán)下受眾人珍視,被譽為國寶。
顏真卿 劉中使帖
張晏敬跋文
雖然《上陽臺帖》有著有序的流傳過程,從宣和內(nèi)府至趙孟堅、賈似道,后又經(jīng)元張晏,明項元汴藏天籟閣,流轉(zhuǎn)至清代安岐,后歸清內(nèi)府,但是之后的戰(zhàn)亂也使得此件國寶流出內(nèi)宮,散落民間,最終由張伯駒不惜重金購買收藏并捐獻國家,最終入藏故宮博物院,這才算是有了一個好的歸宿。斯人已逝,如今我們觀看此帖,在贊嘆李白文學造詣的同時,更看到了一位率意書寫、不紹古人的一代書家。
李白 上陽臺帖 28.5cm×38.1cm 故宮博物院藏
張旭 肚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