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秋申
外語使人更理性
2015年,意大利一位大學教授設計一種虛擬場景,然后選取以德語、意大利語和英語為母語的大學生,這些學生同時還能流利使用其中另外一種作為第二語言進行交流。通過測試,教授發(fā)現(xiàn)學生使用第二語言時,他們思考問題更理性,尤其對某些倫理道德問題,不容易受情緒影響。也就是說,使用外語交流、思考,人就會更包容,更少苛責。
其實,這種情況在幾十年前從側(cè)面已得到了印證。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在多年爭取自由的斗爭中也意識到,如果以對方母語與之交談,能打動他的心;而如果以對方能明白的第二語言與之交談,則只能打動他的頭腦。
尤其是,在面臨突發(fā)事件的挑戰(zhàn)時,如果以第二語言思考,一個人的情緒會更穩(wěn)定,考慮問題會更理智。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倫理學思想實驗:有軌電車難題。其大致內(nèi)容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軋到他們。幸運的是“電車難題”給你一個道岔拉桿,拉動拉桿就能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你是否應該犧牲這一個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個人?
研究人員招募了以5種不同語言為母語同時還以其中另一種作為第二語言的志愿者,共計1000多人進行測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以非母語思考“有軌電車難題”的人,有33%更贊同以犧牲1人為代價拯救5人;而以母語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只有20%贊同以犧牲1人為代價拯救5人。
這說明,以非母語去思考問題,首先是從意識層面著手,會考慮客觀條件、收益最大化等;而以母語思考時,人們首先根據(jù)潛意識和直覺行事,而得失利害的理性計算反倒在其次。
母語容易激起潛意識
在道德價值方面的判斷上,人們通常會帶某種感情色彩和情緒感受摻雜其中,這與人的潛意識密不可分。
每個人都有意識和潛意識,當某些事件、信息涌入大腦,我們要進行某種判斷決策時,潛意識是最先參與進來的,尤其涉及道德層面時。也就是說,當人的意識還沒有“意識到”時,潛意識已經(jīng)開始工作,隨之而起的情緒反應也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
美國有個人叫杰克,養(yǎng)了一條狗,一天狗在自家門前的路上遭遇橫禍被汽車撞死。傷心之余這個人突發(fā)奇想,狗肉是什么味道?于是他便把狗烹煮,當晚餐吃了。他的做法無傷任何人,也非故意屠宰。但是仍有人認為他這樣做不道德,這是為什么?
比如提起狗,狗是人類的朋友!狗怎么能吃呢?狗陪伴我們……這些觀念在潛意識里第一時間激發(fā),是一種直接反應,根本不需要理由的。當人們一聽說杰克吃狗肉,就會立即產(chǎn)生一種厭惡情緒。帶著這種情緒,自然也會做出“不道德”的判斷。這種情緒是與母語一起被不自覺地激發(fā)出來的。
如果我們也能熟練應用第二語言進行思考,因為第二語言不是我們與生俱來、而是后天習得的,那么我們的理性意識就開始不自覺地占上風,我們或許會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狗的死亡太意外,吃的想法太突然,自始至終沒有人受到傷害……當人們意識到這些情況太特殊時,某種程度上會覺得這件事不一定是錯的了。
這樣看來,學好外語不僅能開闊我們的眼界,使我們有更多機會交流,還能使我們更理智、更不容易沖動。
(甫卿摘自2018年8月21日《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