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和
大年初一的早飯是我們湖南人最為講究的年飯,最為突出的特點一是早,往往是吃完飯?zhí)觳砰_始朦朦亮;二是全,盡其家中之有,菜品齊全。早,寓意一家人和和睦睦過日子,不受外界干擾;全,寓意富裕、豐衣足食。
初一那天,父母親極早起床開始忙碌。父親做得一手好菜,特別是父親做的蹄膀,醬紅透亮。蹄膀一上桌,父親會趁著滾燙熱氣很快用筷子或刀將蹄膀分成幾塊。還有父親做的白辣椒魚也是一絕。白辣椒是湖南特產(chǎn),之所以稱為白辣椒,是因為辣椒色白如玉,白辣椒是用青辣椒焯開水后曬制的。父親做這道菜,必先用煮肉的湯將白辣椒煮透入味,然后再放入自制的干魚塊,小火慢煮。這算是我們最為期盼的一道家鄉(xiāng)菜。父親做的最為精細的一道菜是肉丸,肉剁得不再沾刀。說是丸子,實為尖尖的三角形。里面是瘦肉,還摻夾一點碎花生粒,外面裹上一層糯米,外糯里香,久久回味。父親之所以做得一手好菜,后來我才知道這與他的工作密切相關(guān)。他在擔任貴州汞礦福利科科長時,在他負責的諸多項工作中,他精力花得最多便是食堂的管理。他經(jīng)常下到機關(guān)食堂和各坑口以及分廠、分礦的食堂去檢查工作,常常與食堂管理人員,特別是與廚師們商量如何不斷推出新菜品,如何制作新的面食等等。父親一向喜歡創(chuàng)新,也正是因為如此,父親的工作及其一生深受全礦干部工人的認可與愛戴。在如今萬山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廳中,懸掛著父親的照片,被列為“萬山歷史豐碑”人物。
母親最擅長粉蒸肉,記得后來二哥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成了家,只要有機會母親總會親手制作一點米粉托人帶到北京,因為她知道二哥最愛吃米粉蒸肉。鹽菜肉也是母親的拿手菜,鹽菜是家里自己制作的。母親每年都要做兩大壇子鹽菜,一個壇子的鹽菜是切碎的。還有一個壇子的鹽菜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她說這樣方便人家?guī)ё?。母親每年做的鹽菜至少有一半是為他人做的。母親的人緣特別好,極為熱心。加之母親在汞礦家屬委員會任職,工作需要常常走東家串西家,故母親與住戶們交往多,與周圍的人家都極熟悉。那時,在我們那一帶,只要一說到“潘阿姨”,幾乎無人不曉。
初一的早飯我們兄弟姐妹往往是在睡夢中被叫醒的,盡管睡意濃濃,但只要望見那一桌香噴噴的菜,立刻睡意全無,食欲大增。家人坐齊后,母親會將那剛燒好的糯米甜灑端上桌,每人倒上滿滿的一碗。父親見酒滿人齊,會首先端碗說上一句吉祥話便吩咐開餐。這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餐,是全家團圓吉祥和睦的一餐。餐中,父母親的關(guān)愛、期望,兄弟姐妹厚重的親情,隨著那餐桌上濃濃的菜香,隨著那筷子的互動,摻合著滿堂歡笑,彌漫在初一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