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致用
火箭小組的部分成員
錢學森一家
他們把宿舍樓炸塌了!
1936年的一天,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宿舍樓內,有幾名學生正興致勃勃地準備進行一個有關火箭研究的實驗。這幾名學生稱自己的小團隊為“火箭小組”,憑著對火箭推進這一新技術的熱愛,他們聚集在了一起。當他們集體出現的時候,同學們不會說:“看!火箭小組來了”,而是會說:“那群瘋子又來搞事了!”
是的,你沒聽錯——“火箭小組”在同學們眼中就像一群“瘋子”。他們有多瘋狂呢?“火箭小組”進行的火箭實驗隔三差五就發(fā)生各種形式的爆炸!但是他們還是若無其事地頻繁進行實驗,好像認為自己不會受傷。于是他們得到了一個更為“貼切”的組名——“自殺小隊”。
實驗開始了,一切進行順利?!白詺⑿£牎背蓡T中的有些人開始歡呼,有些人則開始鼓掌,但眼看著自己的實驗就要順利完成時,令人傻眼的一幕瞬間發(fā)生了——轟隆一聲巨響,實驗設備發(fā)生了爆炸,宿舍樓的墻被炸塌了!宿舍樓被炸毀了,這可是個大新聞。先前,校方早就聽說了“自殺小組”的“斑斑劣跡”,現在又發(fā)生這么大的事故,出于安全考慮,校方決定禁止“火箭小組”在校內進行火箭實驗。但是“瘋子”們可不愿意放棄自己癡迷的火箭工作,經過和校方商討,“火箭小組”的實驗地點被轉移到了圣加布里埃爾山旁邊的一個偏僻地區(qū),也就是噴氣推進實驗室現在所在的地方。
其實,“火箭小組”絕非同學眼中的一群膽大的“瘋子”那么簡單,這群人才華卓著,他們與其導師馮·卡門后來都成為了美國航空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
幾年之后,“火箭小組”終于獲得成功,1941年,他們公開向美國陸軍演示了第一架由火箭輔助飛機起飛的過程。由于技術的進步以及戰(zhàn)爭的需求,火箭推進項目開始得到美國陸軍的贊助,“火箭小組”的實驗室規(guī)模逐漸變大。
1943年,美軍情報部門探知德軍正在德國境內建立大規(guī)模的火箭發(fā)射基地,美軍迅速找到“火箭小組”并委以重任,“火箭小組”的實驗室正式成為國家級實驗室——噴氣推進實驗室。
細心的人會發(fā)現,1943年起,從噴氣實驗室發(fā)出的眾多文件右下角的簽名中,經常會出現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拼音名——Qian XueSen,翻譯成中文就是錢學森。有些同學會問:錢學森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導彈之父”,怎么會在美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任職?你絕對想不到,錢學森不僅是“火箭”小組的成員,也是名副其實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幾名核心創(chuàng)始人之一。噴氣推進實驗室建立后,下設彈道、材料、噴氣、結構四個研究組,當時已是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創(chuàng)有卡門-錢公式的錢學森擔任了噴氣研究組的組長。
噴氣推進實驗室設計的好奇號漫游車
噴氣推進實驗室外景
在戶外模擬的火星環(huán)境下測試火星漫游車
那么,錢學森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有著什么樣的淵源,又為什么成為“火箭小組”的成員呢?
原來錢學森感慨于祖國航天領域的落后,在1934年本科畢業(yè)后考取了清華大學第七屆庚子賠款留美學生的名額,于1935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僅一年,錢學森就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yè)后,錢學森向世界著名的航天工程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的馮·卡門教授咨詢進一步學習的建議。在談話中,馮·卡門被錢學森嚴謹而敏捷的思維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將其招入門下。很快,錢學森成為了馮·卡門最為出色的學生。
1936年,錢學森到加州理工學院后不久,便迷上了馮·卡門的另一名學生弗蘭克·馬利納和馮·卡門的同事杰克·帕森斯等人正在鉆研的火箭技術。不久后,“火箭小組”成立了,錢學森是最初的6名組員之一。1939年,錢學森取得博士學位,錢學森的才華也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二戰(zhàn)期間,錢學森和同事協助美國軍方設計了多款火箭系統,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47年,年僅37歲的錢學森就已經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正教授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美開始交惡。錢學森不想再為美國人制造武器來打自己的同胞,但他的歸國之路極其坎坷。1955年,被監(jiān)視了5年之久的錢學森才得以回歸故土。有了錢學森,我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0世紀50年代以后,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主要任務便是航空航天探索。1958年,噴氣推進實驗室開始隸屬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承擔宇航局的各項任務,但行政上仍由加州理工學院管理。
噴氣推進實驗室在航空航天領域可謂是大名鼎鼎——實現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計劃的阿波羅系列載人航天飛船的設計靈感,便來自于噴氣推進實驗室所設計的飛船模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成就遠不止如此,幾十年來,它做過的轟動人類的大事確實太多了。
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宇航局發(fā)起了一項旨在探索外太空的“水手計劃”?!八钟媱潯崩锏?0艘“水手系列”飛船,全部由噴氣推進實驗室制造。其中的“水手4號”更是成為了人類第一艘成功到達火星并發(fā)回數據的探測器。實際上,單單就火星探索而言,噴氣推進實驗室就參與了 “火星探路者”“火星漫步者計劃”“火星科學實驗室”等若干個世界矚目的探索項目。其中2019年10月,在火星上發(fā)現鹽水湖痕跡的“好奇號”火星車,也是噴氣推進實驗室生產的。也許未來人類想去火星旅游,乘坐的就是噴氣推進實驗室制造的火箭和飛船。
當然,不僅僅是火星探索,噴氣推進實驗室對于其它行星的探索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產自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飛船,已經到過太陽系內的其他七大行星。數據表明,從20世紀50年代起,噴氣推進實驗室至少參與了18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航空航天任務,可謂是“功勛卓著”。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為“火箭小組”,那為什么不叫火箭實驗室或者含有火箭兩個字的其它名字呢?原來,當美國陸軍找到馮·卡門教授要求建立一個火箭研究實驗室的時候,他本來也打算運用火箭這兩個字作為該實驗室名稱的開頭。但不久后他覺得“火箭”二字不夠嚴肅,于是采用了學術意義更加濃厚的“噴氣推進”四個字。雖然,火箭就是利用尾部噴出的氣體推動箭身前進的,但是“噴氣推進”一詞的含義卻遠遠超出了“火箭”一詞的范疇,涵蓋了其它噴氣推進的項目,這體現了馮·卡門教授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
噴氣推進實驗室里面的工作人員都是大牛人,但是你能想象他們也有承受巨大工作壓力的時候嗎?他們甚至還有點“迷信”呢!這得提到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個有趣的傳統,那就是每逢重大的項目的關鍵時刻——例如火星探測器登陸時,該項目的參與者們便會一起吃花生,因為他們相信花生能給他們帶來好運。這是為什么呢?據說是因為當年在某一項任務面臨失敗的緊要關頭,在監(jiān)控室里的人們?yōu)榱司徑鈮毫Χ云鹆嘶ㄉ罱K這項任務也戰(zhàn)勝了困難,于是花生也就成為了他們的“幸運食物”。
組裝航天器的實驗室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可沒有那么刻板,他們有時候甚至化身“文藝青年”,搞起了藝術創(chuàng)作——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噴氣推進實驗室有一個專門的藝術工作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fā)表的大部分圖片,都會經過藝術工作室的處理。藝術工作室里面的人想象力超群,他們甚至會參與科幻電影的制作。也許你看過的很多科幻片的海報,例如科幻影片《巴比倫5號》的海報,就是出自他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