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
在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上海劇協(xié)曾動員舉行過一場義拍會為抗疫一線做捐助。我也響應動員捐出了直至現在依舊認為是最貴重的一件物品——第1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的獎杯。不似現在這般沉甸甸又充滿著藝術的質感,印象中那座水晶玻璃的獎杯大約三十多厘米高,方的底座,菱形的柱身,頂部綻放著一朵精致的白玉蘭,簡約而光彩照人。那雖不是我從藝道路上第一次獲獎,但那次的獎項對我此后的藝術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這朵“白玉蘭”給我溫暖,護我信念,助我前行。
受家庭熏陶,我自幼就喜歡聽戲、看戲,還時?!扒纷崾健钡匮輵?。我在網絡上的個性簽名,始終標注著“一個靠唱戲吃飯的戲迷”??梢娢沂钦娴拇蛐蹜虬?!然而,那會兒我喜愛的并不是昆曲,甚至還不知道昆曲是啥。1986年考入上海戲曲學校昆三班實在是有點“錯過這村就沒這店”的感慨。人生的道路上不能錯過,錯過便就是一生。有多次被問如果沒唱戲會在干啥,我就笑笑說:“在當戲迷唄?!?/p>
說實話,我也動過轉行的念頭。那是在千禧年的前后,那會兒戲曲不景氣,作為青年演員的我看不到行業(yè)前景。而在昆曲的世界里我所工的花臉又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邊緣行當,大都出現在其他人的戲里。我愛戲,定不會因此而打諢,卻難免不因此而糾結。就在這時,一出新編歷史昆劇《班昭》的劇本交到我的手中,演的是太監(jiān)范倫,從劇本來看他戲份最少,還不能被演成花臉。對于我來說,戲就是那么有樂趣。這樂趣,可以說是琢磨,也可以直接說是折磨。范倫首次出場亮相那五秒鐘里的腳步、身姿、音質我琢磨了三天三夜,而他在全劇末一場前兩分鐘的吊場獨白,我一直把自己折磨到正式公演前一天的彩排才大膽推翻此前所有方案,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呈現。這樣的排演過程相信多數演員們都經歷過,我想說的是即便如此我也沒有奢望過“白玉蘭戲劇獎”能為我綻放。畢竟,范倫只是個配演,而我也才二十多歲。每次回想起來,心里總是充滿感激之情。感謝劇團給予的機會,感恩靜嫻老師對晚輩的提攜,更感動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圣潔的品格。
轉眼十七年,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今年是第30屆了。雖不知,我那座小小的獎杯現在何處,但“白玉蘭”廣博的胸懷、公正的品格和藝術追求的高度早已深入我心,激勵著我不忘初心,努力前行。祝福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愈加盛大,愈加華彩!
(作者為第13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角獎、第26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得主)